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廊坊市安次区多少个镇,河北省安次县廊坊镇地图全图高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廊坊市安次区多少个镇,河北省安次县廊坊镇地图全图高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廊坊市安次区多少个镇,河北省安次县廊坊镇地图全图高清

【安次县刘尚书的传说】

  燕赵自古多英豪,忠臣良相姓名标。廊坊亦属幽燕地,出过三公伴当朝。

廊坊,史称“安墟”;过去叫安次县,明清时期称东南县。此地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河流秀美,养育着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从现在的廊坊市出南门行大约15公里处,有一座刘尚书坟地;“官拜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也就是皇上的老师,兼国防部部长。关于这块坟地的来历,在当地有这么一段传说。

当时东南县有一个户姓刘的人家,家道不是很富裕;靠给别人打长工为生。东南县住着一个大财主,使奴唤婢日子过得殷实。这一年大财主家有人亡故,因为是当代发家;所以并没有祖坟。需要选址,请风水先生新立祖坟。于是乎这个大财主就请了阴阳先生来选新坟地,财主选坟地可是大事;所以阴阳先生很是认真。

财主陪着阴阳先生,让长工从旁边伺候着;这个长工就是:刘体乾的父亲。他们一行来到城北看地,先生看了看摇摇头说风水一般。又来 到城西相地,先生看了看又说:这里只占三分好风水。然后他们又来到城南三里处相地,这是一块盐碱地;五谷不生,只是长满了金柳条;芦芦草,蓬蒿之类的植物;地表面都是白碱。再看外五行:这块地正对着东南县的鲜货市场,满街都是瓜果梨桃;再往远看都是住户人家。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日受千桌供,夜受万展灯“。先生围着这块地转了好几圈,高声道:此处必出文武大臣。说罢拿出罗盘,红线;开始找穴。穴找好了告诉长工,你去回家拿来三个鸡蛋。鸡蛋拿回来,先生在点穴处挖了一个小坑;把鸡蛋埋在了里边。然后告诉财主:“今天在这埋三个鸡蛋,如果明天能孵出小鸡;证明这是一块活风水宝地,将来必出文臣武将;如果孵不出小鸡,那就死宝;咱再找别的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都让刘体乾的父亲听到了。

且不说财主和阴阳先生回家,怎么喝酒怎么招待。刘体乾的父亲到家就把事和夫人说了,别看刘体乾的父亲是长工;母亲可是识文断字念过大书。心想:这肯定是一块风水宝地,我家要是在这里埋祖坟;将来孩子一定有出息,想到这里告诉老头,你晚上把那三鸡蛋刨出拿家来。半夜,刘体乾的父亲来到这块地。把那三个鸡蛋刨出来拿回了家,到了家夫人把鸡蛋给煮熟了。然后告诉老伴:“拿回去还给他埋在那”。

第二天,财主和阴阳先生来到这块地。先生一看摇了摇头说:”另换地方吧”。财主一听,心想:这个风水水先生技术一般,一块盐碱地能是好风水?还能孵出小鸡?故弄玄虚。于是又找了个风水先生,在别的地方找了一块坟地。刘体乾的父亲见到此景对财主说:“您看这块地很荒,我给您白打一年工;您就把这块地给我吧,我在这里开荒"。财主一听这是好事,这块地什么都不长。你还给我白干一年活,就爽快地答应了。

过了几年,刘长工的母亲去世了;刘长工就把母亲埋在了这块地里。下葬第二天两口子去给坟地开门“当地习俗要在下葬的第二天去坟地开门,不然逝者出不来”。可是到坟地一看二人惊呆了,老母亲的尸首和棺材都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两口子甚是悲痛,伤心是避免不了了。再委屈也不能暴尸啊,于是只得重新安葬。为了看个究竟到底怎么回事,他们在坟地搭了一个棚子。准备在这住些日子守孝,也免得再出事非。

就在这天子时,两口子被芦棚外吵吵杂杂的声音惊醒了。两个人仗着胆子出来一看,就听坟头旁边有人说话:“这是谁的尸首竟敢埋在这里?给他扔出去”。两个一听也顾不得胆小了,跌跌撞撞的跑到坟头前。刘夫人就开始哭:“不知道得罪了哪位神仙,求你们不要扔了;我们明天自己挪个地还不行吗”。哭着哭着,就听有人说:“别扔了,尚书在此"!因为当时刘夫人正身怀六甲,这个小孩就是将来的刘尚书。

有事则常,无事话短。刘长工两口子有了孩子,还是大胖小子。小孩从小聪明好学,同学里就属他拔尖。有过目不忘的聪颖,能够见景生情;七部为诗。十几年后,通过地方乡试等各种科举考试,都榜上有名。最后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从此改变了刘家做活两口子的命运。这位刘尚书在东南县城里置房置地。家里丫鬟、婆子大脚老妈不下几十人。其父母享尽荣华富贵,也为父母养老送终。

这时东安县调来一个南方七品县令,很想巴结刘尚书。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尚书的儿子,然后就托了媒人。媒人和刘尚书一说,刘尚书心里想:“一个小小的县令想和我做亲家,门不当户不对”,当时就给拒绝了。这可让这位县令恼羞成怒了,南方人懂风水。于是他就想开办法了,目的就是害这位刘尚书。

俗话说:“大江大浪能闯过;小河沟也能翻船”。这位县令不但懂风水,还是个高手。他发现刘尚书家坟地贵就贵在坟地上,能够日受千桌供;夜受万盏灯。

第一先是改门,把原来走的城南门改成北门;让刘尚书的坟地不再享受“日受千桌供,夜受万展灯”。第二花钱雇人收购芦草,还要连根刨掉“因为刘尚书坟地里的金色芦草最为贵,据说这种芦草如果长到北京北海;刘尚书就能登九五之尊”。就这样他把刘尚书的坟地风水给破了,据说现在过了北京大兴县都不长金色芦草。后来刘尚书的官运越来越差,据听老人说:“那时候要是在半夜子时,挨着刘尚书坟近住的人;会看到很多人挑着担子,上坟地外边走;里边都是乌纱蟒袍”。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启迪我们小人难防,所以:“能得罪十个君子,也别得罪一个小人”。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尚书是我们廊坊出来的大官,值得廊坊人骄傲。

  有句话叫做:人在做,天在看;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县令在坏,终归斗不过正义。据说现在刘尚书的后人都秉承祖训:都是仁人君子,有廉洁从政的;也有经商发财的。

2003年廊大线施工,为了配合施工;廊坊市文物局处于对文物的保护。对刘尚书坟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搬迁,清理出被淤埋地下的石牌坊、神道碑、石人石马等文物。

以上这些都是听老人说的,真的也好;传说也罢,这只是个故事。如果有无意触及到个人祖上的话题,尽请谅解。

  此正是:善恶忠奸天有眼,因果公平放过谁。莫道小人能得势,天道循环惩奸佞。

  又道是:五行八卦相地成,心善天地助运通。廊坊风水有来头,一帆说易妙无穷。

【廊坊名字的由来】

“廊坊本名侍郎房,千百年前把名扬。龙凤河风水地,宝井吐珠兆瑞昌……”一段歌谣,寓意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 廊坊名字的由来。

  京津重地属廊坊,人杰地灵美名扬;忠臣良将出此地,历代豪杰姓名香。

廊坊,隶属幽燕之地。自黄帝立万国以安天下,就已经有了廊坊的前身。依托京津之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北京首都的南大门;更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如:宋辽时期的 *** 滩,就在廊坊;至今杨家将杨七郎的后人还居住在廊坊,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更彰显了廊坊人民的爱国情怀。

自古以来,廊坊历史上人才辈出;忠臣良相多矣。如:五代时期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也就是吕琦在老家建了一处宅院;由于宅院高大气派再加上主人是兵部侍郎,成了这一代的标志性的建筑;人们管这座宅院叫做“侍郎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演变成了——廊坊。

廊坊可不是光有一位吕琦,还有像:辽世宗宰相“韩廷徽”,唐代工部尚书”张宗宪“;元朝的宰相”史天泽“,家喻户晓的一代廉吏”于成龙“;明朝的兵部尚书”刘体乾“等等。

近代的名人也是不在少数,如:权监”李莲英“,八卦掌掌门”董海川“;就是单田芳老师说的评书”童林传“童林的原型, 东北王“张作霖”,曾经担任过民国总统的“冯国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张绍曾”, *** 一级上将“韩复榘”;革命先烈“黄诚”等等。

再说廊坊的风水,那更是上风上水;藏风聚水。风水是什么?也就是环境。环境影响人的心情,心情近而影响人办事的效率;就是运气。天无大运五谷不生,人无大运百事无成。一个人官再大,再有钱;躺在重症监护室里什么事也没心思做。反过来,一个人健健康;家里没病人,外边没仇人;家庭和睦妻贤子孝,做起事来必然马都成功。所以,一帆老师在讲座或是写文章的时候总在强调和谐;家庭和谐运气高升,国家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为什么廊坊的环境具备“藏风聚水”的格局,山环水抱的风水呢?首先,以乾位西北山为福山;坎位皇城北京为寿山,艮位三河灵山为子孙山;占据了三山重地,犹如一个天然的屏风环抱。然后,廊坊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河流交错,相汇东南入海;最为著名的就是龙河凤河,关于“龙河凤河”的典故传说我在前边的文章里讲过;这里无需多笔。再有,廊坊风水;城西北山之气,以大城县子牙河为脉;真正是上风上水。

再看:香河县“天下第一城”有大安寺作为廊坊的青龙位,依潮白河之水龙得以欢跃。古县“隆福寺”保佑着境内百姓,占据了白虎位;北有三山屏障玄武显贵,南有子牙河乃为朱雀悬钟;正应“四象归位”;市内人民公园小山耸立为顿笔停龙,真是:藏风聚水,龙凤呈祥;风水之城。

现在的廊坊更是名扬天下,银河大街如青龙探首贯穿南北;大外环的畅通宛怀抱子之象,科技谷的落成更显出了时代气息。人民公园,自然公园;九天休闲谷,更是春意盎然;让人始终生活在春天的气息里。现代化的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万达广场富丽堂皇;大中广场独领 *** ,第二机场和地铁站的落户廊坊;更给此地平添了几多风水。

东方甲乙司权,木曰曲直;有香河大安寺的衬托主“仁” 。西方庚辛司权,金主陡峭收敛;再加上隆福寺的庇佑主“义” 。南方丙丁司权,五行属火;有子牙河衬托刚柔并济,为有礼。北方壬癸司权,有西北山之水汇入;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然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所以有“智”。市民的宅心仁厚,市 *** 的英明领导是为有“信”。廊坊,仁、义、礼、智、信、全部占全五行具备,大家有什么理由不爱廊坊这块“风水宝地”呢?廊坊,必定是智者的天堂;优秀者大显身手之地!

【白塔寺】

河北永清县大辛阁乡的白塔寺远近闻名,被誉为“东方奇观”。因塔而复建的白塔寺,寺因塔而名,寺中辽代所建的白塔与北京的天安门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之上,塔它是我国北方仅存的两座辽代石塔之一。被誉为“东方奇观”。

这座辽代所建的白塔与北京的天安门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之上。当地神话传说中有白塔的来历。在北宋时,白塔寺里有两个僧人。有一年冬天,老和尚外出前,吩咐小和尚如果饿了就到附近去化缘,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刨动门前那颗大枯树。可是冬日里,小和尚因积雪太厚无办法到远处砍柴,忘了师傅嘱托,砍倒了大枯树。没想到枯树底下是一龙眼,直通东海,大水很快就蔓延到了附近的村庄。此时,老和尚正在泰山论经,突然觉得心血沸腾如翻江倒海,情急之下,一指泰山玉皇顶上的一座白石塔,心中念动咒语,那塔立即飞了起来,一直落到了龙眼之上,大水是退去了,可是整个寺庙却被冲毁了,只留下了白石塔。“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曾掘地丈余以钢绳拽拉,竟然无法撼动此塔。此塔高6米,最大宽度有1.8米,由塔身和基座组成。塔身上端是一个13层的八角屋檐,每一层的边缘都有石孔是为系铃所用,塔身下端是一个八面的石柱,正南一面是浮雕的龙门陵,左右两侧为武士门神浮雕,正背面是一尊坐势的佛像,其他各面都尚有模糊的碑文。它的基座为须弥座式,在束腰处雕有花卉和神兽。它是我国北方仅存的两座辽代石塔之一,是河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令人称奇的是,此塔无论您从哪一方向看,它都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被誉为“西方奇观”,这座白石塔则被誉为“古塔四面斜的东方奇观”。

【永定河】

永定河,上游源自山西阳高、宁武两县,经张家口、北京、廊坊、天津地区东入渤海,因其下游河道迁徙无常,原称无定河。由于永定河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与黄河相似,故又有“小黄河”和“浑河”之称。老安次县城正处在永定河泛区之中,永定河自今广阳区白家务办事处北寺垡村西南入境,经”南八乡“地域入天津武清区。永定河是河北的母亲河,但它历史上的多次决口和改道,也严重威胁到了沿河两岸,翻看清《东安县志》和民国《安次县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永定河时刻威胁着安次县城,赶的安次县治在历史上至少搬了六次家,而最后一次搬家成就了如今的廊坊。

安次县建置的历史非常悠久,《史记》记载4000多年前“昔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以合符釜山”。据专家考证,“安墟”就是今天安次区九州镇常道村。安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汉高祖初年,县治(即县城)在今廊坊市西的古县村,该村名即由此而来。自西汉初年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古县村一直是安次县的县治所在地,延续时间长达820余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永定河河道从北京市区东部的清河南移至坝河、凉水河、凤河,逐渐迫近安次县境。

唐朝初年,永定河已摆动至今龙河流域,迫使安次县治远远南迁至石梁城(在今仇庄乡朱官屯东北的灰城村,该村已于1954年被永定河大水夷平淤没)。然而这一次实在是选址不慎,此处地势低洼、淀泊密布、河网纵横,也易遭受水患。因此,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县治又不得不向西北迁至常道城(今九州镇北常道村)。

然而,永定河并未就此停止脚步。此时河水沙多发黑,始称卢沟河,而且河道摆动更频繁。不到百年,主河道已今安次中北部西迁至今固安中北部,并由其东北部东折,进入到今安次境内的天堂河河道。这样,安次境内的泛区就扩大到了常道城。常道城紧邻北岸,所以公元735年,安次县治不得不再次易址,迁至南岸的耿就桥行市南(今九州镇)。常道城作为县治所在地,整整存续了一百年。

自公元735年到公元936年的200年间是耿就桥县治时期,至其晚期,永定河河道越过耿就桥,基本沿今永清与今安次交界地带蜿蜒南流。而此时,安次已成为辽国属地,隔河便是主战场。耿就桥不仅紧邻界河,有北决冲浸之虞,而且战争威胁极为突出。于是,公元936年,安次县城移至菘城(今万庄镇稽查王村),菘城位于龙河以北,远离永定河水患,也更接近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自此,开始了长久稳定的菘城县治时代。公元1151年,金迁都燕京,安次自此成为京畿之地。金、元以来,北京成为帝都,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加之战火影响,北京西山甚至燕山、太行山北部的森林破坏极其严重。至元明两代,永定河已称为浑河。元中统元年(1260年),安次县改称东安县,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东安州复降为东安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浑河水患,安次县治南迁至常伯乡张李店(今仇庄乡光荣村),结束了菘城430余年的历史。

明中前期,永定河主河道已从固安、涿州向南流入霸州和保定北部一带,远离了安次,所以安次县(时为东安县)县城比较安稳。但到明代后期,“卢沟水至东安,过耿就桥”,又回到安次境内。1572年“有奔县之势”,1612年“浑河徙,逼县城”,1617年“浑河溢西城下”,1626年“浑河溢入城,架巢而居。”可见县城已完全处于威胁之中。清朝定都北京后,加大了筑堤束水的力度,但反而使下游更易于淤高决堤,从明朝每13年发展到清代每3年决堤一次,民国时期每2年一次。1950年2月,桀骜不驯的永定河冲破堤坝,淹没了安次县城。安次县委不得不将县治迁至今廊坊,结束了张李店近600年古城县治的历史。1954年和1956年两次特大水灾,则彻底将该古城埋入黄沙之下,现在地下十几米深处沉睡的古城之上已是仇庄乡光荣村了(关于光荣村的来历,请参见拙作《按图索骥 说说廊坊人口中的“南八乡”》)。

如今的永定河早已不见了当初的水患,转而成了一片荒滩。但荒滩之下,安次千年的历史沧桑仍在流传。

【杨六郎】

在安次县和永清县交界的地方,有两个比邻的村庄,一个是外郎城,一个是里郎城。可再早,这里外“郎城”前面加个“安”字,提起这两个城,还有一段杨六郎遇险转安的故事呢。

相传,在辽宋交兵时,辽国侵宋,请了一个牛鼻子老道,在宋界的“平原三关”以东(今霸县策城一带)摆了一座迷魂大阵。牛鼻子老道还向宋朝下了战表:宋朝人要是破了阵,辽国就罢兵,并朝朝称臣,年年进贡。

当时杨六郎正在“平原三关”的西关遂州(今徐水一带)操练军阵。他接到东中两关的告急,就准备出兵破阵。

可是对当时的敌情,尤其是对牛鼻子老道摆设的迷魂大阵闹不清,获胜没有把握,不好马上出兵。根据部下的建议,六郎就想出了一个妙招:他亲自带领几名身边的战将装扮成贩马的商人,绕道前来探阵。

这一天,他们赶着马帮,来到迷魂阵西北约三十里的地方,忽然碰上一股几百人的辽国兵将。这股辽兵一看有一大群马,就包围了上来。因为辽国人一来人人喜欢马,二来这群马由北向南,直奔迷魂阵,怕是探阵的。所以这股人流像亡命之徒,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命冲上来。杨六郎只有六七个人,身边没有武器,只有套马杆和马鞭。可是这些人是战将,面对辽兵辽将毫不畏惧,动手短兵相接,开始了一场混战。

本来辽兵的这股人,不知赶马的是宋朝大将,为首的一个粗壮家伙来到杨六郎跟前,举刀就砍。六郎只轻轻抡起马竿一晃,就像就像套小鸡一样,往怀里一带,那家伙的脖梗就被煞了个紧绷绷,再一用劲舌头都被勒了出来,不一时就被憋死了。为首的死了,加之六郎带来的那几个战将都能打善战,套马杆、马鞭在敌群里上下翻飞,左圈右拽,这股子辽兵就像无头的苍蝇——乱撞。可是这里距辽国大阵不远,他们又来了援兵。杨六郎一看不好,先派两个人赶马后撤,辽兵分兵去追。眼看就要追上,有几匹散群马已被辽兵掳走。正在紧要关头,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这旋风刮得辽兵睁不开眼,扬不起头。等到风停了,他们看眼前横着一道高高的城墙,人马踪迹皆无。他们无法追赶,只得退回本营。

再说杨六郎几个人,打退了辽兵,也累得没有一点力气,有的受伤的部位开始痛起来。可是还没等他们休息一下,敌兵又来阻截了。正当宋兵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天空惊雷乍起,地面上顷刻之间就涨起了很深的水,大水吞没了辽兵,六郎他们却安然无恙。

后来,在起旋风的地方,和出现城墙的地方,慢慢有了人家,便成了村庄。因为是保护了杨六郎,起名就叫外安郎城。在杨六郎水洞避难脱险的地方,起名叫里安郎城。

【调河头】

在安次县中南部,有一个叫调河头的小集镇。这里人勤地肥,百姓的日子过得挺富裕。听老辈人说,在很早以前,这个镇子不叫调河头。追根究底的问下去,还能引起一段故事。

这话说起来,有很多年了。当时镇子的西北有一条河,这条河常年流水不断。因为河水能吃,又能浇庄稼,因此不少人来河边居住。这地方又是来往行人过河的摆渡码头,成了这一带百姓的交通要道。

哪知道,好景不长,这一天镇上来了个叫海月的秃头和尚,她逢人便说十天之内要发大水,把此镇淤平,让大伙赶快逃活命。人们一听都气急了,这不是满嘴喷粪吗?都认为他是疯子,有的还要将他赶走呢。因为这地方从来没闹过大水,历年收成很好,任凭和尚怎么说,人们也不听他的。两天以后,这和尚见镇上贴了很多告示。也不知道和尚哪儿来的那么多钱,他出工钱雇人推土围镇打堤。听说和尚雇人多给钱,方圆几十里的小伙子都来这里推土。

到了第十天的头上,堤就有一人多高了。人们正在议论纷纷,突然,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顷刻间从镇子西北方冲来一股水流,直朝镇子扑来。众人都吓坏了,他们这才知道海月和尚高明,都来拜见海月和尚,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尚说:前几天镇里有几个小孩到村北的河里洗澡,捕鱼,搅乱了龙宫,惹怒了河里的两条大龙,他们吃掉了小孩,并发誓要冲掉此镇,淹死生灵百姓。贫僧知道后,便赶来告诉你们,可你们不听贫僧之言,嗨!现在二龙正吸河水冲镇呢,这土堤只管一时。人们一听,奔上土堤朝那边一望,二龙果真在吸水,大水从西北面怪叫着直朝镇子扑来。众人呼啦一下都跪在海月和尚面前,求他帮助全镇上的人免去灾难。和尚一见这么多百姓危在旦夕,就把心一横说道:好吧,既然你们是一片诚心,贫僧施用最后一点法术,惩龙治水!说罢,他来到土堤之上,堆起两个小土堆,又从口袋里掏出两根闪闪放光的钢针,分别插在土堆上。又见海月和尚紧闭双眼,口中念咒,刹时间,两根打针化作两把利剑,分别朝二龙飞去,天空中两条恶龙,顿时不见了。正当大水眼看快冲到镇子跟前的时候,和尚朝两个小土堆各吹了口法气,大水立刻分成两条小河,一条朝东南流去,另一条朝东北流去。这时候,人们才发现海月和尚倒在地上,绝气身亡。

镇上众百姓为了报答和尚的恩情,就在村里建造了一座,海月寺。又因为大水从此镇调开两条小河,就改名为,调河头。直到现在,还一直用这个名字。

【固安城少一角】

明朝中期,涿州境内连续出了两个“十大恶”的事件。根据朝廷的法律规定:凡是州城府县,不管是哪里,只要出一个“十大恶”,就要拆除一个城角,这是对当地一种名誉上的惩罚,当时叫“抹城一角”。

涿州出了两个“十大恶”就应抹去两个城角,毁掉涿州城。这哪能行,再说,涿州是刘备和赵匡胤的家乡,这里是出过两个帝王的地方,怎么也不能把涿州城拆毁了啊!

固安县属于涿州管,县城四角齐全。州官为了保住涿州城,亲自来到固安县衙找县官。说出想从固安借城一角给涿州的事。县官说:“这件事关系到固安百姓荣辱的大事,也是为保住涿州古城的大事,需要和固安县的父老乡亲们好好商量,我一个人不敢做主。”州官同意了县官的意见。经过和固安县的人们商量,决定:固安县为了保住州城,将固安城的西北角借给涿州。把固安的西北角拆掉,垒砌成弧形,过去一个角上有一个敌楼,为了安全,这里修筑了三个敌楼。

涿州为了固安县的荣誉,将本州的杜庄村迁到固安城内,在城里西北边的湖心岛上重新建了村庄。这个村子永远属涿州管。这件事奏请皇帝,皇帝准奏,并表彰了两地人们的情谊。 从此,固安县城少一角,而城内多了一个属涿州管辖的小村庄。直到民国元年以后,这个村才并入固安城内的北街。

【宝井】

廊坊东大街口有一口井,老人说,那是一口宝井。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条街上有这么老两口儿,没儿没女,开了个小酒馆,靠卖酒过日子。那口井就在他们家后院。两口子心肠好,时常把饭菜舍给穷人。因此,开了多半辈子酒馆也没攒下钱。

这天,有个要饭的老头儿,穿着一身又脏又破的棉衣裳,一挪一蹭地走进酒馆。有几个喝酒的就有点皱眉头。开酒馆的老头儿瞧了,把他搀到一个空桌跟前,拿过一个座说:“老伙计,坐这儿吧!”

要饭的老头儿眼泪花梢儿地说:“掌柜的,给我点吃的吧,我都三四天没吃东西了!” 老头儿瞅他怪可怜的,急忙叫老婆子给他盛了一碗热饭。要饭的吃了,仍没解过冷,哆哩哆嗦的直打牙。老头儿说:“我再给你弄碗酒喝吧!”

要饭的老头儿说:“那我可多谢您了,要是再有一碗酒,今儿个我就受不了罪了。

老头儿瞅他心里难受,二话没说,就给他打了一碗酒。老婆子说:“光喝酒没菜哪成呀!”说完,又给要饭的老头儿切了一盘牛肉。

有几个喝酒的看了,就说这两口子傻,买卖做到死也挣不了钱,久后也得要饭。老婆子不爱听,满心里不高兴。老头儿忍不住说:“穷人就得帮穷人,咱宁可把买卖赔了,穷死,也不能眼瞅他冻死饿死不管。”

老婆子点点头,要饭的老头儿哈哈一笑,说了声“好有好报”。说着他就端起酒碗,走进后院,把酒“哗”的一声倒进井里,人就没了。老两口儿和喝酒的人全愣了,过去一看,井里满是香喷喷的酒味。打上来一喝,比多年的老陈酒还好喝。这才知道,要饭的老头儿是个神仙,点化人们来了。一传,大伙都做起了善事,再也不嫌弃穷人了。

多少年后,老两口儿不在了,井水里的酒香也渐渐的淡了,人们就在此地开了个烧锅,用这井水酿成的酒依然醇香。据说,当年“迎春酒”用的就是此井水。

【龙凤呈祥】

四千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今安次),征伐蚩尤。不想蚩尤主动迎击,派一队兵马于安墟偷袭黄帝。黄帝长子玄嚣首先觉察,浴血奋战,击退敌军,使黄帝脱离险境。玄嚣被创重伤,命在旦夕。黄帝遍请良医都无济于事。玄嚣临终前说:我死无所恨,只恨今生无福与凤娘结成夫妻;天若有灵,愿来世再续姻缘。凤娘就是玄嚣的未婚之妻,黄帝身旁一员战将。这时的她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玄嚣死后,黄帝为失去文武全才的爱子而痛不欲生,举军哀恸,士气低落。凤娘更是悲痛欲绝,但是她申明大义,想到大敌当前,黄帝和全军的这种状况如何是好?便劝黄帝节哀顺变,鼓舞士气,击败蚩尤,为玄嚣报仇。

黄帝深以为是,于是安葬玄嚣于安墟,挥师西进,破蚩尤军马于涿鹿,并擒杀蚩尤。完成了统一大业。

黄帝班师路过安墟,用蚩尤的人头到玄嚣坟前祭奠。全军缟素哀悼。此时的凤娘已万念俱灰,忧郁成疾而香消玉殒。黄帝便把她葬在玄嚣坟旁边。

再说,玄嚣死后,魂灵到了封神台,被封为天将星,负责征讨作乱的妖魔鬼怪。但他却难忘人间的恩恩怨怨,不肯过神仙生活。当玄嚣得知凤娘死后做了王母娘娘的侍从时,立即写了书信一封,托人送去。不料被王母娘娘发现,并奏知玉皇大帝。玉帝大怒,责玄嚣情乱天度,令将其关押。凤娘也被王母娘娘严加管束。

玄嚣一关就是七年。这一天,太白金星启奏玉帝道:“臣察看封神册时,发现武将玄嚣本应继承黄帝的基业做三十年帝王。所以其人间事未了,心未静,故而不安仙界触犯天规。还是了其人间业根,可让其下界投胎,做万民之主。”玉帝准其奏。天上一天,地上十年。此时,人间已是距黄帝时代2600年的西汉末年。

两千年前,西汉末期,南阳一刘姓富豪人家生了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刚生下时满身红光,把屋里照得通红。这个小男孩就是玄嚣投胎转世。因为长得好看,起名刘秀。他就是后来灭莽兴汉的光武帝。

刘秀长大后,正赶上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大乱。刘秀参加了推翻王莽政权的起义军,由于他智勇双全,很快成为义军首领。旌麾指处所向无敌。一年,刘秀率大军在幽州安次征讨尤来、五幡等数军,军队行进当中,忽然一阵混乱。刘秀不知何故,以为遇到敌兵,刚欲问,见路旁不远处树荫下一名少女边牧羊边唱歌,歌声悠扬。少女的美貌和百灵鸟般的歌声令三军驻足不前。是夜,月明如洗,刘秀辗转难眠。朦胧中见一须眉皓白的老者走到近前,自言是月下老人,掌管人世婚姻。并说:“将军征战天下,英雄无比,红花需绿叶相配。将军此行将了前世未了的姻缘。”说着拿一红绳,系于刘秀左手之上。刘秀方欲细问,已经醒来,乃帐中一梦。

次日,刘秀将梦中之事说与军师邓禹。邓讲:“此乃上天之意,将军可记昨日三军被一牧羊少女牵动裹足不前。我曾看其右手有一红绳,当时不知何故,今听将军之梦,此女乃将军之属。”

这牧羊女本是凤娘转世之身。生于幽州安次金姓之家,名金凤。金凤出生百日,有一老者称金凤乃皇后之命。并送一红绳,称长大之后系于右手,将有贵人来娶。

邓禹到金凤家将刘秀想娶金凤之意说出。谁知金凤一听泪如雨下,并不同意。众人相劝方知金凤看家乡干旱贫穷,不忍舍父母乡亲而自己享受荣华富贵。邓禹将实情告之刘秀。刘秀当日食不甘味,寝不安眠。第二日军卒来报,夜间天降双河。双河一脉源自西北山,后分为二河。刘秀领众将忙观看,军营南一河浩浩荡荡急流滚滚,似一巨龙弯转向东南。一条河在军营北,碧水鳞鳞,波光亮丽,在阳光照映下色彩斑斓,如同彩凤。

回到帐中,邓禹对刘秀讲:“一夜忽降二河,且应龙凤呈祥之意。干涸土地可灌,民众可富庶,金凤爱家乡父老之意可全,将军之愿可了。”

邓禹再去金凤家提亲,金凤欣然同意。后来刘秀成为皇帝,金凤也就成了皇后。人们便把南的河叫龙河,北边的河叫凤河。

又过了二百多年,曹操北征乌桓,路过安次。登高远眺,见双河竞秀、万类勃兴、霞光紫气、喷薄欲发。曹孟德浮想联翩,神游轩辕之世、魂驰光武当年。仰天大笑谓文武道:“此处,地灵人杰,乃龙飞凤翔之地,后世非但富庶隆兴车水马龙,且多出慷慨之士、将相之才。”

众文武点头称甚是。

今天,这两条河一条在廊坊南,一条在廊坊北。仍然叫龙河与凤河。

【廊坊地名由来】

1、廊坊

五代时,安次人吕琦(北宋宰相吕端之父)任后晋兵部侍郎,其家乡宅第院大房高,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为“侍郎房”,久之成为村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常讲话祛繁就简,逐渐把村名叫成了“郎房”,村址在今廊坊市区的小廊坊一带。清·乾隆十四年《东安县志》有“郎房,离城三十里,属东北路”的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修通,在村西设站,写站牌为“廊房站”。铁路通车后,车站附近商贾云集,人口渐增,形成了以车站为中心的大村落,亦称“廊房”,并改称原来的“郎房”为“小廊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取得廊房大捷,使“廊房”名扬中外。中华民国三年《安次县志》有“廊房,距城三十里。三、八大集,五、十小集”的记载。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为“廊坊镇”。此后,以“廊坊”二字标写地名者越来越多。1961年设置廊坊镇,确立了廊坊之名。

2、安次区

安次 古称安墟。史称黄帝曾经到过这里。安次之含义,史无定论。据历代郡、县多以吉祥嘉言命名的规律,以其字义释为:“安”,安定、平安,“次”处所、驻留,取“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之意。西汉高祖置安次县,治今古县村,北魏改名安城县。隋大业初年复名安次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徙治石梁城(今朱官屯村北)。贞观八年(634年)徙治常道城(今北常道村)。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再次徙治耿就桥行市南(今九州村)。元中统四年(1263年)升为东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东安县,三年(1370年)为避浑河水患,徙治张李店(今仇庄乡光荣村)。因与湖南东安县重名,1914年复名安次县。1950年,因永定河水患,县 *** 迁驻廊坊。1958年并入武清县。1961年析出复置。1982年析廊坊镇及桐柏、南尖塔、北旺、北史家务4公社置廊坊市(县级)。1983年安次县并入廊坊市。1989年廊坊地区撤销,改为省辖地级廊坊市,县级廊坊市改为安次区。2000年10月将安次区部分区域划出建立广阳区。

(北史家务)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史姓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姓氏命名为史家务村。后因村南建一同名村,故村名加北字,称北史家务。位于安次区 *** 驻地南2.6公里,为北史家务乡 *** 驻地。

(蔡豆庄) 明永乐年间,蔡、窦两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蔡家以种菜为生,取名蔡家庄;窦家以做豆腐为生,取名窦家务。1912年合并为一个村,改为蔡豆庄。

(古县) 汉始置安次县于此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县治移到石梁城(今朱官屯村北)。因曾是县治,遂称为故县,后演变成古县。

(北昌) 元末此地为放马场,有李、张二姓居住。明永乐年间,石、常、高三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正南5里有一个放马场,便称此地为北马场。明嘉靖年间取“兴旺昌盛”之意更村名为北昌。

(麦洼) 明永乐年间,山西孙、周几家迁此定居,因地势低洼,住户较少,时称漫洼。后因盛产小麦,且漫、麦字音相近,人们逐渐称村名为麦洼。

(落垡) 宋辽对峙时期,辽方顺河道用竹筏往大都运粮,走到此地因水位太浅,竹筏搁浅了,便起名落筏,后演为落垡。位于安次区 *** 驻地东南15.6公里,为落垡镇 *** 驻地。

(杨税务) 北宋庆历年间,村西原有一条运粮河,此地是一个渡口,来往客商很多,官府在此设有收税机构(俗称税口子),一位姓杨的管理税务,此人居官清正,颇得好评,故取名为杨税务。位于安次区 *** 驻地南偏西6.6公里,为杨税务乡 *** 驻地。

(于常甫)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于、顾两姓人家,为图吉利,请当地和尚选出“常甫”两字为村名,意思是良好开端,因于姓户大人多,故称于常甫。

3、广阳区

2000年10月将安次区万庄镇、南尖塔镇、旧州乡、北旺乡、白家务办事处、小廊坊街道办事处、北门外街道办事处、北大街街道办事处、新开路街道办事处,以及北史家务乡的7个行政村划出建立广阳区。为廊坊市 *** 、广阳区 *** 驻地。

(广阳) 因地处广阔的燕山之南而得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广阳为区名,是因为其境域在战国、秦、东汉时期均属广阳郡管辖,而且建区时与国内其他县、市以上名称没有重名,符合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地名命名的规定。

(三角地) 三角地是廊坊商业的发源地,也称得上是廊坊的发源地。位于廊坊老火车站东北角,是东大街(今建国道西头)与西后街的汇合处。命名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鸿升号经理王少升在此地东面(即原来的四季春副食店处)盖起三间坐东朝西的房子,使这块地方形成三角形,人们便叫它三角地。在旧社会,三角地是小商小贩和卖苦力者谋生的地方。

(王寨) 明洪武初年,村庄编为王庄里。建文元年(1399年),村民吕斌之妻李氏被选为宣宗乳母,后宣宗封吕斌为骠骑将军,人称吕王爷,为此起村名王爷寨。嘉靖年间,吕家衰落,更名王家寨。后简称王寨。

(白家务) 明初建村。最早来此定居的有四姓,其中白姓户大人多,故取村名白家务。位于广阳区 *** 驻地西偏南18.9公里,为白家务办事处驻地。

(万庄) 明永乐年间,此地有沈姓居住,叫沈家场。后来,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万姓,改名沈万庄。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铁路通车后,此村逐渐迁来一些商业店铺和居民,遂更名万庄。位于广阳区 *** 驻地西北11公里,为万庄镇 *** 驻地。

(南尖塔) 宋代建村,有康、王两姓。因村旁千佛寺有一座尖顶宝塔,塔在北,村居南,故取名南尖塔村。位于广阳区北部,与廊坊市区相邻,为南尖塔镇 *** 驻地。

(碾子营) 明初建村,有吴、付、李三姓居此,名为常立村。清乾隆年间,本村有人打了县官,朝廷派兵要铲平村庄,时青壮年均逃走。人们便称此村为撵子营。后演变为碾子营。

(北旺) 明初建村,因村北地势低洼,经常积水,取名北汪。清末,村民认为汪字不吉利,取兴旺发达之意,改称北旺。位于广阳区东部,属北旺乡。

(九州) 元中统四年(1263年)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东安州治所。后因洪灾村庄被淹,村民外迁。灾后,人们相继返乡,在东安州旧址重建村庄,故名旧州。2004年改称九州。位于广阳区 *** 驻地正西11.4公里,为九州镇 *** 驻地。

4、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9年底,廊坊市 *** 开始谋划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口至市区中心10.19公里道路两侧,规划8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集物流、仓储和旅游为一体的工业开发区。因所占地域归属安次区桐柏镇,故时称“桐柏开发区”。又因临近和跨越南营村,亦称“南营开发区”。在以后筹建过程中,有时还称廊坊开发区。1992年6月19日,市长赵诚向新闻媒体宣布:开发区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正式命名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6月26日正式奠基,总面积67.54平方公里。

(南营) 明初建村,始称水火铺营,后来居民认为水火不相容,故改称南营。位于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

(桐柏) 明以前建村,原名东胜村。后因村东运粮河设有摆渡,遂名东摆村。因村庄较大,建有十余座寺庙,祭祀频繁,村中文化人认为村名俗而不雅,便以乐府桐柏曲改村名桐柏。清末为桐柏镇。原属武清县,1958年划归安次县。位于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部。

5、三河市

西汉至隋,均为潞(路)县辖地。唐武德二年(619年),析潞县地置临泃县,因县治濒临泃河得名,故城在今三河市泃阳镇东关东南。贞观元年(627年)省入潞县。开元四年(716年)又析潞县地置三河县,治临泃故城。以泃河、洳河、鲍邱河三水流经县域而得名。五代后梁废,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复设。并移治今市区。明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省平谷县入三河县,十三年(1380年)复析置。1938年三河县分别与蓟县、宝坻县和平谷县、密云县组成蓟宝三和平三密两个联合县,并建立了抗日政权。1945年1月,三河县辖地与邻县分别组平(谷)三(河)蓟、三(河)通(县)顺(义)、三(河)通(县)香(河)三个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联合县,三河县恢复原建制。1955年2月1日,析三河、香河、通县三县地设大厂 *** 自治县。1958年12月20日,撤销三河县并入蓟县。1962年6月1日,恢复三河县建制。1993年4月28日,撤销三河县建制,设立三河市,为县级市。位于廊坊市 *** 驻地东北60.3公里。

6、香河县

西汉至隋均为雍奴县地。唐天宝元年(742年)雍奴县易名武清县,此后,今香河县地即为武清县辖域。五代时,武清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入契丹。辽会同元年(938年),析武清、三河、潞县地置香河县,县治今县城。城东滨河,河中芰荷茂密,夏秋季节,香气馥郁,因名香河,县以河为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为宋收复,宋徽宗赐名清化县,不久复名香河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香河县入漷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1945年初,香河县、三河县、通县连壤区组成三通香联合县,建立了抗日民主 *** ,并与武清、宝坻二县边沿区组成香武宝办事处。1945年12月,撤销联合县,香河县恢复原建制。1958年12月20日并入宝坻、武清二县。1962年6月1日,香河县恢复原建制。位于廊坊市 *** 驻地东北36.9公里。

7、大厂 *** 自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党的民族自治政策,于1952年在三河县设置大厂 *** 自治区。 1955年2月1日,析三河(90个村)、香河(6个村)、通县(8个村)三县连壤地区设立大厂 *** 自治县,县人民 *** 驻大厂。1958年12月20日,撤销大厂 *** 自治县并入蓟县。1962年6月1日恢复大厂 *** 自治县建制。位于廊坊市 *** 驻地东北46.9公里。明初朝廷在此设置马场,俗称“大场”。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是孙姓和王姓家族,沿用“大场”之名。明嘉靖年间,海姓先祖海南悉从沧州迁居“大场”。因海南悉在朝为官,随之而来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以海姓家族为主的小村落。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收获,为区分麦收的打场,“大场”逐步演化成“大厂”。曾名城关。县、镇 *** 驻地。

8、永清县

西汉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置平曲侯国,故城在今永清县城东32里,东汉废。其时,县境还兼有益昌侯国(今霸州地)辖地。自东汉至北魏,皆为安次、方城(今固安县)两县辖域。隋大业七年(611年)析安次、固安(方城改称)二县地设置通泽县,治今永清县城西北通泽村,不久即废。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固安二县地设置武隆县,县治即今永清县城。景云元年(710年)改名会昌县。天宝元年(742年),又更名永清县,因境内桑干河(今永定河)水流湍急,浑浊多沙,时常为患,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上请取沙漠永清(即永绝水患)之意为名。1941年3月,永清县同固安、安次、宛平三县连壤地区组成第三联合县。1945年10月9日,永清县恢复原建制。1958年12月20日,撤销永清县,并入霸县。1961年7月9日,永清县恢复建制。位于廊坊市 *** 驻地西南29公里。

9、固安县

固安,古称方城。春秋战国有方城邑,即今方城村,西汉初置方城县,治原方城邑。三国魏析置长(后改苌)乡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方城、苌乡俱省入涿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涿县境内原方城、苌乡县地,置固安县,借用北魏时固安(今易县)县名,易其地而名之。其含义以字义释为:“固”者,稳固也,“安”者,平安、安全也,取“江山稳固、人民平安”之意。唐贞观元年(627年)迁治今固安县城。元中统四年(1263年)升为固安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固安州为县。1941年3月,固安县处于游击区,其西部与新城、容城、涿县三县连壤地区组成第一联合县;东部与永清、安次、宛平三县组成第三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撤销一、二联合县,固安县恢复建制。1948年初,固安县为国共双方交错地带,遂同新城县连壤地区组成新固县。同年11月底,固安县全境解放,恢复原建制。1958年12月20日撤销固安县并入霸县(含永清县)。1962年3月27日,固安县恢复原县建制。位于廊坊市 *** 驻地西偏南36.8公里。

10、霸州市

西汉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在今境域东北部置益昌侯国,东汉初废并入安次县。东汉至隋主要为安次、方城(隋改为固安县)两县辖地。唐主要为永清县(含文安县地)辖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于益津关(今霸州市区)置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同年,在淤口关(今霸州信安)设置淤砦(寨)。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在淤口砦置破虏军,景德初年改为信安军。金大定七年(1167年)信安军降为信安县。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益津关置益津县。信安、益津二县此时均属中都路霸州。元初省信安县入益津县,中统四年(1263年)废益津县并入霸州,至元二年(1265年)复置益津县。明洪武初年废益津县并入霸州。清初,霸州辖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其辖域约含今文安、大城、霸州三县市地域)。雍正六年(1728年)霸州降为散州,不再辖县(原辖之县直隶于顺天府),其辖境与今霸州相近。民国2年(1913年)霸州降为霸县。1941年因形势需要,霸县、新城、雄县连壤区域组成第二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撤销第二联合县,霸县基本恢复原建制。1946年至1948年间,霸县处于国共双方交错地区,为适应斗争需要,原属文安县北部边沿区的胜芳、苏桥一带划入霸县,改称胜霸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胜芳改为地辖镇,1953年12月改为霸县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永清、固安两县,并入霸县。1961年7月9日,析霸县复置永清县。1962年3月27日,析霸县复置固安县。1990年2月20撤销霸县建制,设立霸州市,为县级市。位于廊坊市 *** 驻地西南52.9公里。

11、文安县

西汉置县,取“崇尚文礼,治国安邦”之意,名为文安县,治今文安县城东北大柳河附近。隋大业末年,析文安、平舒(今大城)地置丰利县,治今文安县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废丰利县并入文安县,并徙文安县治于丰利城(今县城)。宋景祐元年(1034年)析文安县地划归保定军。宣和七年(1125年)废保定军,改置保定县(治今文安县新镇)。明洪武七年(1374年)保定县省入霸州,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民国3年(1914年),因与保定道重名,保定县改名新镇县。1940年夏,文安、新镇两县组成文新县。抗日战争胜利后,文安、新镇两县各复建制。1949年8月1日撤销新镇县并入文安县。1958年12月20日,撤销文安县,并入任丘县。1961年7月9日,恢复文安县建制。

12、大城县

大城县域,战国时期称徐州。燕王喜五年(公元前250年),燕伐齐克聊城,徐州归燕,更名平舒,取人性宽舒之意。秦设郡县,平舒属巨鹿郡武垣县。西汉初年设置东平舒县。东汉建安十年(205年),设章武郡,治文安县城(今文安县东北大柳河附近),东平舒属之。西晋泰始元年(265年),改郡为国,章武国都城设在东平舒县城。十六国前燕元玺元年(352年),国改郡,东平舒县城为章武郡治。北魏登国二年(387年),县名去东字,称平舒县,仍为章武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章武郡,西章武县划归平舒县。五代,平舒县更名大城县。因晋至隋318年县城一直为郡、国治所,有26人封爵(王、公、侯、伯)于此,官衙、私邸、商贾匠作多,使城池比普通县城大一倍,故改县名为大城县。1938年9月,在中国 *** 领导下,建立大城县抗日民主 *** 。现大城县版图东北部为静(海)大(城)县、西部为任(丘)河(间)县,均属战争年代中国 *** 领导的边沿地域联合县。1949年联合县撤销,县东北部、西部村庄划归大城县。1958年,大城县子牙河西部与文安县同时并入任丘县;子牙河东部、南部与青县一起划入静海县;大城县撤销。1961年5月,任丘、文安分设,静海、青县分设,现大城县子牙河西部划归文安县,子牙河东部、南部划归青县。1962年3月,恢复大城县建制。位于廊坊市 *** 驻地南偏西92公里。

【姜太公传说】

是一则在大城县流传很广,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绵亘蜿蜒的子牙河全长七百多公里,子牙河沿岸村庄无数,其中有两个隔堤相望的村庄,称作东子牙和西子牙。西子牙村因在子牙河畔得名而来,传说是西周时姜太公避纣时的隐居之地。村东北二里许,有一大土丘,相传此土丘随水升降不没,可称奇观,为姜太公垂钓之台,并传周文王于此遇姜太公拜为军师,后将此封为姜太公的齐国领地。明清两代,人们为了纪念姜太公在此处建造姜太公庙。史料记载清康熙皇帝也曾到此观光赋诗,大城旧八景之一“钓台烟水”即为此地。时至今日,西子牙村大部分村民姓吕,传说是姜太公的后裔。子牙村方圆几百里盖新房时,为了避邪都有在砖上刻上“太公在此”的习俗。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在大清河一带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相传古时候,大清河沿岸有一村庄,住着一户狄姓人家,狄家有姑嫂二人,她们感情很深,有一天小姑子吃了一个桃子,结果却生出来五条彩龙。因为这五条彩龙现身后将母亲吓死,舅母随追打它们,其中黑龙最小,跑的最慢,被门夹掉了尾巴,这条黑龙后来被人们称作“秃尾巴老李”。黑龙因为没有了尾巴,不能翻江倒海,就住在了大清河里,庇佑大清河两岸人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还经常帮助大清河沿岸民众,两岸百姓对它怀有感激之情。至今,大清河上撑船人篙头上从不装铁锥,说是怕伤着“秃尾巴老李”。这则传说,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水文情况。

【赵国城的传说】

是一则在文安县流传很广,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文安旧时位于春秋战国时赵国的国土上,其中“赵国城的传说”就是至今当地关于古赵国的传说中的一则。在很久以前文安县左各庄的北面是一片大洼,水面宽广,遍地长有芦苇、蒲草,这里的百姓大都靠打鱼为生。传说有一个渔民起早就下河捕鱼,很多网下去都没有收获,最后只打上来一个用来磨米的小磨盘,谁知这原来却是打开古赵国城的钥匙。通过这个磨盘就可以进入到赵国城中,城内遍地黄金随手可得,可是此人第二次进入赵国城中因为贪得无厌,无法走出赵国城回到现实生活中而身亡。这 *** 间传说对于人们有着很好的劝诫作用,通过这则浅显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贪婪的恶果,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更多廊坊市安次区多少个镇,河北省安次县廊坊镇地图全图高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