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阎维文的《绣八仙》 歌词
- 2、二人转艺谚的绣八仙
- 3、霞浦民间丧葬习俗
- 4、求二人转正戏或者小帽大全
- 5、请教二人转小帽绣八仙的全部唱词
- 6、二人转小帽大全
阎维文的《绣八仙》 歌词
歌名:绣八仙
演唱:阎维文
一绣汉钟离,头上双髽鬏
手拿着鹅翎扇 身穿八卦衣
众八仙中数着他第一
二绣吕洞宾 他是唐朝臣
手拿着斩妖剑 二目细留神
身穿着花袍
三绣铁拐李 黑脸铁面皮
生长个丑貌相 说话把眼挤
有一个葫芦背在身后里
四绣蓝采和 谈说笑呵呵
喝了他又睡 睡了他又喝
稀里糊涂他也要成佛
五绣张果老 骑驴过仙桥
上方蟠桃会 他也走一遭
手拿着鱼鼓 满面乐淘淘
乐淘淘
[img]二人转艺谚的绣八仙
姐儿房中拿起五彩篮,打开了样彩咱们两个绣八仙.中八仙绣的全那,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中八仙绣的全那.
一绣汉中离头梳双抓髻,手拿着鹅翎扇身穿大纱衣.中八仙数第一,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中八仙数第一.
二绣吕洞宾他是唐朝臣,身背着宝剑柳相随后跟.身穿黄袍颜色崭新哪,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身穿黄袍颜色崭新哪.
三绣曹国舅身穿蓝纱绸,宋王朝天子请他为王侯,王侯不做他把道来修,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王侯不做他把道来修.
四绣张果老骑驴过仙桥啊,上方蟠桃会下方走一遭,怀抱渔鼓乐逍遥啊.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怀抱鱼鼓乐逍遥啊.
五绣铁拐李一脸黑肉皮,头带着绸绒帽拐杖拿手里,身背葫芦他也走地急啊,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身背葫芦他也走地急啊.
六绣蓝采和拍手笑呵呵,手拿着阴阳板哩儿又罗嗦,哩儿罗嗦他也成了佛,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哩儿罗嗦他也成了佛.
七绣何仙姑说他有丈夫,提起来这事两眼泪扑簌。身背笊篱是个小道姑,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 身背笊篱是个小道姑。
八绣韩湘子花篮手中提,上方地蟠桃会八仙都到齐,仙桃仙果装在花篮里,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仙桃仙果装在花篮里
上场来唱一段绣哇绣八仙,绣八仙没唱好,大家多包涵,我祝大家一生平安,恩哎哎嗨呦,恩哎哎嗨呦,祝大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诶诶诶嗨呀
霞浦民间丧葬习俗
霞浦民间丧葬习俗
·搬 铺·
又称徙铺、出厅、入厅堂。中国古俗很讲究寿终的场所,即所谓“死于适室”,“寿终正寝”。福建自古以来也十分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俗信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可以与祖宗、亲属团聚。若寿终于偏房侧室,死者魂魄会滞留在寝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转生。故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老人病危时,只要神智清醒,往往会自己要求到厅堂去。若寿终于偏房寝室,子孙也有照顾不周之嫌,会招来非议。
搬铺在民间普遍视为礼遇,旧时上寿的人(年满50岁且有子女者)才有资格搬铺到正寝。在晋江,未满36岁就当了祖父、祖母而又未满50岁就去世的人,也有资格搬铺到正厅。不过,若病危者父母健在,一般不能搬铺到正厅,只能搬到后厅或下厅。通常若寿终于偏房寝室,不能再移尸正寝,但在福州、建阳、邵武、光泽等地,没有太严格的规定,初丧时尚可移尸正厅。
搬铺正厅前,须将厅堂神龛里的神像、神主(公妈牌位)、香炉及正梁上的天公炉、天灯等一律用白布遮盖,或迁移他处。搬铺时,通常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身,女婿抱脚,其他亲属帮忙,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厅的铺床上。抬病人的方向是头部在前,脚部在后,绝对不能相反。没有儿子的,福州一带是由女儿抬头,其他亲属帮忙抬至大厅,有的地方则由侄儿负责搬铺。长乐县的规矩与他县不同,若是父亲亡故,由长子背到厅堂,母亲病危,则由媳妇背去正寝。搬铺时,通常要用雨具遮住头部,而且忌讳碰到门框墙壁。在武平,搬铺过程中,病人若拉小便,被视为凶兆,但拉大便则被视为吉利。
在正厅搭铺安席也有种种规矩。床板多为3块,床铺不能靠墙,病人仰卧,头部向厅口,脚部向厅后。男性铺位设在正厅左侧,寿终于此称“寿终正寝”。女性在古代不搬铺正寝,近代以来也搬铺正寝,但铺位设在正厅右侧,寿终于此仍称“寿终内寝”。
搬铺正寝后,子孙眷属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哗,无论多么悲伤,应尽量避免在病人跟前哭出声来。
搬铺习俗至今仍在农村普遍流行,以至于一些老人病重期间担心不能“寿终正寝”,不愿住院治疗。
凡被搬铺正寝者,自知己不久于人世,神智尚清者,往往要召唤子孙交待后事,分配遗物,俗谓“分手尾”或“分手尾钱”,晚辈须肃然聆听遗嘱,尽力照办。在霞浦等地,要请理发师傅为临终者理发,病人神智清醒的,由病人自己挑选,否则由家属请平时经常为他理发的师傅。理发师来后,要用蛋、酒盛情招待,理完发后除了送给红包(内包若干元钱)外,还要用红纸包裹剃刀,俗称“挂红”,并送给一顶白布做的幅子,出殡时理发师傅亦须前来送殡。福州义序、城门一带,长辈临终时,子女要把生姜和跳蚤各放在其手中握住,寓意死者没有空手而归九泉。龙岩等地则将纸钱放在其手中或衣袋里,以示其一生有吃有用。
·初 丧·
古代,病人在弥留之际或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称之为“复”或“复魂”。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这一习俗明代以后逐渐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响。初丧时,孝眷必呼天唤地号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伤外,还希望通过呼叫声把死者的灵魂叫转回阳间。在诏安等地,招魂时先焚香祷告一番后,唤来一只狗,用陶瓷器皿猛击它,使狗疼痛发出惨叫声,陶瓷器皿也落地有声,然后孝眷才可放声大哭,俗谓之“开声”。在大田,属龙、蛇、鼠生肖的死于午未日,属虎、马、兔生肖的,死于子、丑日,属牛、鸡、猴生肖的人死于酉、戌日,属犬、羊、猪生肖的人死于卯、辰日,孝眷不能哭丧,待忌辰过后才可号哭。
与古代招魂礼俗相反,在福建民间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礼俗。闽南一些市县,病人弥留之际或初丧,要请僧道诵念“往生咒”,悬挂“幡仔”于带叶竹枝上,希望亡魂早归阴间。闽西北一带还要焚烧纸衣、纸人、纸屋、纸轿等,让死者带去阴间,有的地方在纸轿里还写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画像,象征送亡魂上路去阴间。在福州,病人初断气时,请僧道诵经,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号哭,俗谓“搬药筛”。其费用由出嫁女负担,无出嫁女则由丧家自负。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谢肇淛云:“闽俗于初属纩之时,有女适人者,则婿家延巫,置灯轮转之,男女环绕号哭,谓之药师树。”
·报 丧·
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亡、报死等,闽南一带忌讳说“死”、“亡”字,又称“赶生”。报丧旨在告知亲友参加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近前。报丧之俗历代相沿,并形成一定规则,很受民间重视。
福建的报丧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死后(或第二天)鸣铳炮或鞭炮以通告亲友邻里,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讣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带一般用白纸写上“某府某某公(夫人)丧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类字样,张贴在门框上,然后用兰墨水圈起来,待出殡后将讣告用红笔或墨笔划掉。讣告上的字数按“生旺死绝”四字推衍,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以套上“生”或“旺”为佳,若碰到“死”或“绝”字,须增删字数使之合套“生”、“旺”字。若90岁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孙满堂者,门框上所贴的讣告用红纸书写,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寿之人。旧时有钱人家,还要在大门上挂两盏素色大灯笼,上书“某旬寿考”或“某旬寿妣”和“某代其昌”、“某代同堂”。在福清,门上讣告一般要写“严制(父亡)或“慈制”(母亡)字样。松溪与福清大致相同,若父亲去世,用长方形白纸写“严”、“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若母亲去世,则写“慈”、“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在龙海等地,丧主须撕去原有的红纸门联,然后用白纸条贴成“×”符号,若父母中一人尚健在,则只贴“/”符号。在长汀,讣告贴在村口等交通要处,上面写明死者的生卒年、简历、成殓和出殡时间等,并在门前挂一对素色灯笼,贴上“读两年礼,终三年丧”之类的门联,以志哀悼。
现代城镇工作人员死亡,由所在单位发讣告,一方面把讣告邮寄或电告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另一方面在单位的大门口张贴讣告。内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经历和对国家的贡献,向遗体告别或召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等。
第二种报丧形式是由族人持丧帖书或口头到亲友家报丧。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考究,父亲去世,要写“正寝”、“严制”,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则写“内寝”、“慈制”,自称“哀子”。若父母双亡,自称“孤哀子”。结尾用词又按丧服轻重分别写上“泣血稽颡”、“稽首”、“抆泪”、“拭泪”、“泻泪”等等。
分发丧帖书的习俗各地不大相同。在惠安,报丧者不能跨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只许在门口喊叫,说明来由,分发给丧帖书和“头白”(送葬时缠在头上的白布条)后,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时索取几角钱以讨吉利,就匆匆离去,故当地骂那些来去匆匆的人为“报死”。在福清、厦门、莆仙等地,报丧者可以进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并一定要吃些东西,至少要抽根烟、喝杯茶才离去。在上杭,报丧者每到一家,都要吃两个鸡蛋,还可得到一个红包。在大田,报丧者手持雨伞,径直进入报丧对象的厅堂,将雨伞倒置于厅堂的香案下,对方便知亲戚家发生丧事,必用米粉、红蛋等招待来者,吃完点心后,报丧者才详细告以有关情况,忌讳说“死”字,一般用“老了”、“过世了”来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儿家报丧,其女儿应痛哭一场,否则报丧者以为不吉,要将上衣的钮扣咬掉一个以禳解。在龙岩,无论是睛天还是下雨,报丧者都必须带上雨具(如雨伞、斗笠),进入报丧对象家前,将雨具放在门外,进屋吃完点心后(一定要吃光),再将丧帖放在椅子上(不能放在别的地方),告以有关情况。
第三种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报丧。在闽西北,母亲亡故,向外祖家报丧一般要由孝子亲往。在泰宁,孝子孝孙须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先谒拜外祖家的祖宗牌位,然后再向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等禀告家母的病因、治疗经过及死亡时间、后事安排等。在松溪,一般由孝长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哪里见到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就在哪里就地下跪禀报。若平时不孝,外祖家人则迟迟不把孝长子扶起,让他一直跪在那里。在顺昌,由一名深谙丧礼的叔伯父率所有孝子、孝孙到外祖家报丧,进入外祖家后,先在厅堂上烧香、点烛,众孝子、孝孙下跪痛哭,由叔伯父禀报病因、治疗经过及病故时间等。在闽南、南平等地,向外祖家报丧虽不由孝子亲往,但须尽快派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前往。这也有种种严格的规矩,在华安,报丧者进入外祖家时须脱鞋,将讣告压在大厅的香炉之下,不能直接递给。外祖家要送给报丧者两个红蛋,一条毛巾。客家人向外祖报丧,要把丧帖书放在一个专用的铁匣里呈递。外祖家接讣后,要煮甜线面加红蛋招待报丧者,并送一红包
·小 殓·
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请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随后,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乞水时须下跪,投入水中的铜币(今用硬币)一般是12枚,且用红丝线缠住。汲水时,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买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志称:“拭尸体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随便泼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脚会裂开。在莆仙一些地方,专门熬煮五味水(五种青草药熬成的汤水)为死者净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乐土。
浴尸毕,古代有捆殓之俗,称“袭绞”,即用布条裹尸。为死者更衣,俗称“穿寿服”、“套衫”等。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闽南、兴化一带的方言“九”字与“狗”同音,故寿衣忌九重。在连城等地,寿衣却不忌讳双数,60岁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死者穿第几层了。寿衣的里面几层不用钮扣,而用带子打死结。在诏安,给寿衣打结时,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结,死人打死结,剩下的由子孙得。”把打结后剩余的布条分给孝眷。穿好寿衣后,外面多用带子或绳子将死者的双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带,死者“两脚平列,系以红绳,即礼瞑目之巾缁方尺二寸,又履綦结于跗连絇,使不相离。手一桃枝,贯以光饼三或角黍一,旧传至冥途驱鬼饲犬。”闽南一些地方,在穿寿服时还举行“套衫”仪式,通常在门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厅里放一面用竹蔑编成的扁平器物(俗称“笳箩”),内放一张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红包”,在他人的协助下,将寿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顶,脱下寿衣,又称“试衣”。据传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为明代遗民至死也“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哭 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吊 唁·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在兴化,出嫁女须备办一担祭品,诸如猪头、米粉、金针菜等山珍海味,俗称“盘担”来祭奠。各地吊唁和祭奠所送的礼品必须在出殡前送达,逾时不能补送,俗信补送会再死一个人,十分忌讳。在城镇,吊唁时送花圈、挽联者也常见.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下 土·
又称下葬,即掩埋灵柩,或将灵柩放入墓圹中。贫穷之家仍然采取掘地而葬,所谓“葬不为圹,但掘地而埋,垒石以识之。”而富豪人家则不惜重金用砖、石或三和土(即石灰、沙、土三者和合)营造坟墓。近年来,不惜花重金筑墓之风又起,每座坟墓少者花数千元,多者上万元,互相攀比,甚至有三十来岁预筑坟墓的。城市中有些人虽火化,但仍有人在乡下购地筑坟以安葬之。
·回 龙·
葬毕,送葬队伍返回丧家,谓之“回龙”或“回灵”,古称“归虞”。许多地方,回龙时送葬者要改装换服。在福州,孝男挂红彩,持灯笼,孝妇穿黑衣,着红裙,其他男性束红带、女性戴红花。现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时扎在腰上的白带,换上红布带,女性头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龙时孝眷改换吉服,所谓“脱去麻衣换紫袍”。女儿、媳妇穿红裙袄、红鞋袜,头缠红布带。莆仙一带将孝服装入麻袋中,带回厅堂,待“做七”时再穿。当晚女儿回婆家时,要穿孝服一路上哭到婆家村口,再脱下由人带回,放在大厅的桌子下。
·探 墓
葬后第三天(有的第二天或第七天)孝眷备牲礼到新坟哭祭,并勘看修整新坟,古代称“三虞”,又有“巡山”、“巡灰”、“巡墓”等不同名称。福建各地普遍存在着探墓习俗,以后每逢清明或立夏祭扫,也有在重阳、冬至前后祭扫者。
求二人转正戏或者小帽大全
二人转小帽
打梨、补汗、断道、探妹、捎书
对花、逛灯、摘桃、采茶、拣柴
妈妈糊涂、春哥上工、文明落套
*** 悲秋、尼姑思凡、绣八出戏
艺人翻身、九反朝阳、夸哈尔滨
和尚思凡、婆媳顶嘴、审问青羊
谭香哭瓜、光棍哭妻、湘子出家
洞宾买药、梦中寻夫、三国五更
反叫五更、贫寒五更、月牙五更
情五更、黑五更、思五更、盼五更
叫五更、绣灯笼、情人迷、送情郎
绣八仙、绣云肩、绣沾布、绣花灯
绣荷包、绣取灯、绣特勒、绣耳包
绣锅台、双贤图、扛活难、跑珲春
绣花鞋、绣兜兜、绣麒麟、观花灯
俏僧尼、东北风、逃荒歌、拙姑娘
小送饭、小看戏、小拜年、小烧香
小冻冰、盼情人、小看牌、双十比
小重楼、小四景、小上庙、小做饭
蹦登歌、小挎鼓、小吊孝、闹元宵
起大会、 *** 针、大烟叹、看秧歌
叹烟花、铺地锦、蝴蝶飘、寡妇难
想情郎、放风筝、摘黄瓜、卖大布
扑蝴蝶、倒卷帘、画扇面、画纱灯
下盘棋、包饺子、挑女婿、瞧情郎
沙金扇、抓蝈蝈、拔白菜、推扭抽
茉莉花、做风筝、四大劝、叹青楼
探书房、拣棉花、砍柴郎、配夫妻
拿蝎子、爬墙头、打水歌、打花棍
打牙牌、游西湖、割韭菜、探情郎
打苍蝇、打秋千、打宾鸿、丢戒指
十三咳、十大想、十对花、十八摸
南送情郎、北送情郎、柴君主送饭
十美图、关东城、清水河、张生游寺
罗嗦五更、杨总办调兵、十补母重恩
梁山伯五更、银秀英五更、寡妇思五更
大将名五更、五更十三咳、贞节立牌坊
姑娘要赔、送丁成巧得妻、大姑娘上学
花园会书生、十二月倒花、小两口逛庙
小寡妇上坟、半拉子探病、二姑娘拜年
百花古人名、劝郎别耍钱、鸳鸯嫁老雕
二十四岁寡妇、李芳巧得妻、打渔人十二月
十二月打官司、糊弄妈妈五更、柏秀英绣蚊帐
奴在婆家受折磨、、美女思情
【二人转代表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传统剧目】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编辑本段【二人转名人】 徐小楼(1906—1969),沈阳人,艺名“双红”,唱功、做功、舞功都好,表演传神,擅演唱《单刀赴会》。 于守和(1912- ):艺名于宝珠,黑龙江省明水县人。1927年随陈玉学唱二人转,1958年参加齐齐哈尔市曲艺团地方戏队,1961年调到拜泉县民间艺术团,1973年退休。代表节目:《西厢写书》《阴魂阵》。 胡景岐(1917- ):中国曲艺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理事。辽宁抚顺市人,18岁拜褚学发为师学唱二人转,1963年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1982年出版《胡景岐二人转演出作品选》。代表节目:《华容道》《三只鸡》。 王悦恒(1923- ):吉林省永吉县人,1940年拜李青山为师。1954年在长春东北地方戏队任队长。1984年被选为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代表节目:《秦香莲》《双回头》。 蔡兴林(1926- ):黑龙江省绥化县人,中国曲艺家协会委员。1940年拜徐生为师学唱二人转,艺名粉蝴蝶。从1961 年开始撰写有关二人转理论和史料的文章,代表节目《高成借嫂》《蓝桥》。 梁德双(1926- ):辽宁新民市人,1949年参军,1962年参加新民县曲艺团,1983年演出的《包公吊孝》获优秀演出奖。转自手机二人转m.errenzhuan.cc/
请教二人转小帽绣八仙的全部唱词
姐儿呀房中拿起来五彩蓝哪啊
打开了样彩
咱们俩个绣八仙啊
中八仙绣得全哪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中八仙绣得全那啊
一绣汗钟离
头梳双抓计呀啊
手拿鹅翎扇
身穿大沙依呀啊
中八仙数第一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中八仙数第一呀啊
二绣吕洞宾
他是唐朝臣哪啊
身背着宝剑
柳相随后跟哪啊
身穿黄袍
颜色崭新哪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身穿黄袍
颜色崭新哪啊
三绣曹国舅
身穿蓝纱绸哇啊
宋王朝天子
请他为王侯哇啊
王侯不做
他把道来修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王侯不做
他把道来修哇啊
四绣张国老
骑驴过仙桥哇啊
上方的蟠桃会
下方走一遭啊
怀抱渔鼓乐逍遥哇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怀抱渔鼓乐逍遥哇啊
五绣铁拐李
一脸黑肉皮呀啊
头戴着绸绒帽
拐杖拿手里呀啊
身背葫芦
他也走的急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身背葫芦
他也走的急呀啊
六绣蓝彩和
拍手笑呵呵呀啊
手拿着阴阳板
列儿又罗嗦呀啊
列儿又罗嗦
他也成了佛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列儿又罗嗦
他也成了佛呀啊
七绣荷仙姑
说她有丈夫哇啊
提起来这件事
两眼泪扑蔌哇啊
身背笊篱
是个小道姑哇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身背笊篱
是个小道姑哇啊
八绣韩厢子
花篮手中提呀呀啊
上方的蟠桃会
八仙都到齐呀啊
仙桃仙果
装在花篮里呀啊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仙桃仙果装
在花篮里呀啊
上场来呀唱一段绣哇
绣八仙哪啊
绣八仙没唱好
大家多包含哪啊
祝大家一生平安
恩哎哎嗨吆
恩哎哎嗨吆
祝大家一生平安
扩展资料:
小帽:即“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是和二人转正文对比起的民间叫法,比正文更短小,在正文前边加演,是和二人转的产生发展,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相适应的。
其实,小帽是民歌、早年的群众歌曲、老词老曲(“铺地锦”、“茉莉花”“张生游寺”“对花”“采茶”“放风筝”等)。二人转加演“小帽”,为了排腔溜调,有独立内容和表演形式多样化,使节目、时间、人力调配---合理化,满足观众。
八仙: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说法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吴元泰《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张果)、吕洞宾(吕岩)、何仙姑(何琼)、蓝采和(许坚)、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二人转小帽大全
二人转小帽、曲调。不知道你要问什么,先贴这些吧。
游西湖 ★小拜年 ★茉莉花 ★张生游寺
★反正对花 ★东北风 ★劳工叹 ★放风筝
★探妹 ★寡妇难 ★光棍难 ★寡妇思五更
★江南寡妇 ★小寡妇上坟 ★烟花叹 ★ *** 悲秋
★艺人翻身 ★清水河 ★春哥上工 ★妈妈好糊涂
★杨姑娘 ★情人迷 ★打秋千 ★双回门
★断道 ★九反朝阳 ★柴郡主送饭 ★尿炕王
★官司叹 ★大烟叹 ★扎 *** ★白蛇醉酒
★丢戒指 ★小看戏 ★小看牌 ★十美图放风筝
★江北送情郎 ★江南送情郎 ★探情郎 ★瞧情郎
★盼情郎 ★瞧情郎 ★劝情郎 ★劝郎别耍钱
★美女嘶情 ★月牙五更 ★大将名五更 ★双思五更
★恨五更 ★罗嗦五更 ★黑五更 ★盼五更
★糊弄妈妈五更 ★耍钱五更 ★哭五更 ★梁山伯五更
★配夫妻 ★十八摸 ★摘黄瓜 ★娘怀儿十月
★十比十爱 ★拣棉花 ★吕洞宾醉酒 ★吕洞宾买药
★夸哈尔滨 ★五层殿 ★十四愁 ★说黑
★二十四节气歌 ★贫穷十二月 ★雁词 ★满州律十二月
★十大想 ★十恨 ★人心不足歌 ★七十二怕歌
★小放牛 ★绣锅台 ★绣云肩 ★新绣云肩
★绣花灯 ★绣八仙 ★包饺子 ★卖饺子
★放马招亲 ★绣荷包 ★拔白菜 ★戏名联唱
★四大劝 ★阴阳界 ★挑女婿 ★十三不亲
★蚂蚱算卦 ★没有的事 ★林黛玉哭五更★情哥五更
★十二月倒卷帘 ★和尚思凡 ★半拉子探病 ★十三月
★忆真妃 ★民国律 ★五更佳人 ★贫寒五更
★绣兜兜 ★绣耳包 ★绣手绢
★绣花鞋 ★绣毡布 ★小上庙 ★小冻冰
★小烧香 ★小雕兵 ★小重楼 ★采茶
★光棍哭妻 ★光棍光 ★小逛灯 ★抓蝈蝈
★画扇面 ★砍柴郎 ★耍花棍 ★蹦登歌
★裁迷歌 ★俏僧尼 ★十跪母重恩 ★吃水别忘打井人
★打鱼人十二月 ★丁成巧得妻 ★审问青羊 ★叹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