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怕死怎么办?
怕死是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的一种情感反应状态,就是恐惧,担心,害怕,死亡本身就是具有一种让人感觉到不寒而栗,害怕担心的一个事件。
所以说出现这种情况是比较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了解身体状况与死亡的关系等等,可以减轻恐惧。
如果说这种情况持续存在,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是无明显诱因的担心,伴有坐立不安或者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并且反复思索,欲罢不能,痛苦不已,这种情况就可能是恐惧症。
可以在心理医生或者是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考究虑治疗或者是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包括对死亡本质的了解,生的欲望进行了解,改善不合理认知,重建认知体系。
老人怕死怎么办?
准确来说,没有人不怕死。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对死更是恐惧。人一旦对死产生了恐惧,就会丧失生活的信心,呈现出一付生无可恋的状态。身为家人的我们,如何才能开解老人这种心理呢?观察身边那些老人,发现那些害怕死亡的老人有一个特点,精神生活相对丰富,晚年生活比较幸福。对于他们来说,年龄越大,就越害怕死亡。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人是放心不下儿孙,比如孙子还没出生、或者是孙子、孙女还没成家,所以在看到他们获得幸福前不能走。可是随着身边邻居、老朋友的离开,老人对于死亡就越发恐惧,因此他们更关注于身体健康。比如他们接到什么所谓专家健康讲座的推销电话就会想办法去参加。身为家人的我们,如何才能开解老人这种心理呢?
一、多抽时间陪陪老人
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许多老年人由于长期孤独、寂寞,所以更畏惧死亡。常和老人一起做运动、聊天、说笑话,老人开心愉快,无形中延长了生命。开怀大笑能增强免疫力,有助于血液循环,可减少有害物质聚积,减少对血管的威胁,减少心脏病发生机会,同时驱走负面情绪,释放压力。
二、周围邻居、朋友去世尽量少告诉老人,避免老人参加追悼会
当老人的亲友去世时,如果老人状态不好,最好不要告诉老人,避免老人参加追悼会,否则会加重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当然,如果老人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要去,做为子女最好陪同。
三、给老人找点事干,让他觉得自己被需要
好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没有信仰。我奶奶走的时候84,姥姥走的时候77。记得爷爷走时,姥姥来家里做奶奶思想工作,从此奶奶和姥姥一样开始信仰道教。她们乐善好施,一听说哪儿有什么灾害,一定会进行捐助,另外逢初一、十五还要到庙里烧香。在奶奶、姥姥走之前,都说自己死后会到天堂。她们走时,都很安详。发展老人的兴趣,让老人有事干:比如跳跳广场舞,下下棋,种种花,喂猫、喂狗再或者让老人带带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再做做饭、打扫房间等等让他觉得自己被需要,比说那一句“你不会死”有用。如果老人开始倾诉、唠叨,家里成员要尽量配合,让他相信自己的观点是被重视的,自己是受欢迎的,从而体会到更多的支持和亲密感,老人会慢慢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自己的生活,也就不会天天想着怕死这件事了。
我很怕死怎么办?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生生不息得以发展的基础。我想,这个世界还真没不怕死的人,即使时乱世时的枭雄或者和平年代的英雄,都是怕死的。如果自己很怕死,那该怎么办呢呢?
我觉得,承认自己怕死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谁会敢说自己不怕死呢?即使现在说不怕,可等到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一刻,肯定还是怕得要死。就连古代得帝王都因为怕死而不遗余力地追求长生不死,追求不老仙丹,更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
相信大家都知道许多古来今往的历史枭雄,那么,选择慷慨就义的他们就不怕死么?他们也怕,只是在民族存亡、国难危机时他们选择了舍身成仁,为了他们心中的大仁大义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而我们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所谓的大仁大义,我们只是希望能够普普通通的活着,能够在死前那一刻回忆一生,觉得自己不枉此生、不虚此行。
怕死并不可怕,正是因为怕死,因为人生的不可重来,所以,人生才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所以我们才会更加的珍惜自己的生命,都希望能在自己的有限生命里做出不一样事业。如果知道自己怕死,那么就坦然的接受并面对死亡。好好的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如果因为怕死而让自己惴惴不安、担心受怕地活着,那么,死去和活着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人都是注定一死,死亡是终点,但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旅途的风景。在我看来,怎样活着,才是最为重要的。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