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独立 稀缺 穿透
越是形势大好时,越要蹦上一根弦
作者:陈晚邻
编辑:晨鹤
风品:邓亮 沈禾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相比之下,蚂蚁集团曾经的十几倍杠杆,好像也不算什么。但与“4倍”监管要求对比,则高出太多。
常言道,人红是非多。对蚂蚁集团似乎并不适用,如此低调,还如此常被关注。
“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评估和研究工作,但证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6月9日,针对蚂蚁重启上市的传闻,证监会发言人如是表示。
短短几十字,蚂蚁集团又跻身风口。
勿怪舆论不淡定。掐指算来,蚂蚁IPO临门一脚被按下的暂停键,已去过一年半时间,重启之路依然扑朔迷离。
01
局气分红 为啥马云不拿钱?
LAOCAI
5月26日晚,阿里巴巴发布2022财年(2021年4月~2022年3月)及四季度(2022年1~3月)报告。
其中,蚂蚁分红可谓吸睛。
财报显示,蚂蚁集团于2022年3月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分红议案。这也是蚂蚁市场化融资以来首次启动分红。
对于分红方案,蚂蚁集团方面回应,方案着眼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股东合理回报,综合考虑公司财务状况、经营发展规划等因素,感谢股东长期以来对公司的支持。
*** 息显示,自2015年A轮融资以来,蚂蚁集团先后引入近30家外部机构股东。此次分红,股东将获首笔现金回报。
玩味的是,蚂蚁同时透露,公司主要股东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的自然人股东自愿承诺,收到的相应分红将留存在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层面,用以增强其财务实力和对公司的资本补充能力,以配合公司整改推进、促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分红,却选择不拿钱,够局气够体面!
要知道,截至3月31日,阿里集团应收股利为39.4亿元,按持股比推算,蚂蚁此次利润分配规模超百亿元。
作为主要股东的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禁住如此诱惑,究竟是为啥呢?
先来看看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是谁。
招股书曾有过信披,两者自然人股东主要由蚂蚁创始团队和管理层构成。
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杭州云铂100%股权,杭州云铂为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的普通合伙人和执行事务合伙人,杭州君瀚直接持有 29.8621%股份,杭州君澳直接持有 20.6556%股份, 合计持有发行人50.5177%股份,由此,蚂蚁集团超50%的股权受马云控制,且马云在杭州云铂拥有一票否决权。
招股书也直言,马云是蚂蚁集团实控人。
换言之,所谓杭州君瀚、杭州君澳不拿钱,本质上是马云及蚂蚁创始团队和管理层不拿钱,而是马云等管理层送个外部股东的一个大礼包。
为啥要这么干?
02
金融业务线收缩
投资规模“刹车” 经营利润下滑
LAOCAI
首先,站在舆论角度,马云及蚂蚁管理层,在业绩下滑的情况下,拿分红不算多适宜。
行业分析师李晨表示,对一家企业来说,分红是情分,不分红是本分。一方面,一家公司敢于分红,说明它赚的都是真金白银,盈利稳定是利好之事。另一面,企业自身发展、前瞻布局、以赢在未来,也需资金支撑,尤其是活力旺盛的企业往往较少分红。
例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虽历史上只有过一次分红,股东依然坚定站队,就是因为企业有更多资金投入市场,从而获得不菲收益,实现企业与股东共赢。诸如亚马逊等公司,也均是类似操作。
从发展规律看,排除问题企业,多数高速发展的企业都鲜有分红。那么,此次蚂蚁开始分红,是否意味告别高速发展呢?
客观数据说话,阿里财报显示,蚂蚁集团2021年四季度及全年经营利润下降,好在海外早期的金融科技投资布局进入收获期,让其投资净收益增加,两相抵消后蚂蚁账面利润平稳,2021年共为阿里贡献投资收益240亿元。
盈利能力依旧强悍,但深挖并非完全依靠主业经营。
国际金融报引述一位业内分析师认为,从公开消息估算,蚂蚁2021年的投资收益可能超250亿元。一部分来自被 *** 司上市后的账面收益:蚂蚁集团是Zomato、Bukalapak和KakaoPay三家公司的早期投资者,如保守按照仅一倍收益计,蚂蚁账面收益约190亿元。此外,在Paytm母公司上市时,蚂蚁出售约5%股份,一次性收益约60亿元。
这意味着从阿里财报推算出的蚂蚁账面利润,在扣除掉这些投资收益后,蚂蚁的经营利润估计不超470亿元,同比2020年下降20%以上。
乍看扎眼,审视经营面并不奇怪。
回望2021年,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版图呈逐渐收缩之势。先是主动下调余额宝规模。又在2021年11月分别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品牌隔离。
2021年12月关闭了相互宝。甚至在2022年,又切割了网商银行。
中信证券测算,过去一年蚂蚁集团管理资产规模下滑超18%。
即使看似繁华的投资业务,也非高枕无忧。IT桔子数据显示,2018年蚂蚁共参与65起投资,总投资规模789.45亿元。而2021年仅参与20起投资事件,总投资规模182.27亿元,较2018年下跌76.91%。是否有“刹车”、吃“老本”考量?后续业绩能持续吗?
当然,这一切变化,与外部因素有直接关系。
但经营业绩下滑却是事实,管理层恐难辞其咎。若在此敏感背景,分红拿钱,可能招致其他股东不满、承受舆论压力。要知道,大佬马云可是位“体面”的人。
换言之,不拿钱的局气背后,是否也有不好意思拿的无奈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业绩承压、业务重塑更需资金加持,为何还大手笔分红?仅是为“体面”代价未免太大了。
03
安抚最优解
LAOCAI
6月9日,证监会发言人发布上述40字回应后。
蚂蚁集团随即公告,正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专注落实整改工作,目前没有启动IPO计划。
受相关消息影响,阿里9日涨幅2.3%,远低于8日的超10%涨幅,10日涨1.35%,13日则下跌7.98%,14日再降2.5%,结束了5连增。
资本市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大手笔分红是一味“安抚剂”,但终极的信心提振,还在基本面的逐渐改善,这是安抚最优解。
证监会的谨慎是有良苦用心的。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曾言:“没有安全保障,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没有国家金融系统和整个金融行业的安全,就不可能有企业个体的安全。”
审视蚂蚁过去模式,成就规模体量奔跑的同时,一些衍生隐患不可不察。
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6月底,蚂蚁集团微贷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贷余额为2.15万亿元,其中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4217亿元,占比仅20%左右,消费信贷余额1.73万亿元,占比约80%。
截至6月末,蚂蚁小微和蚂蚁商诚的实收资本分别为120亿元和40亿元,净资产分别为175.86亿元和182.39亿元,合计358.25亿元。
据公司债券信息公开平台统计,2017年至蚂蚁集团暂停上市期间,蚂蚁旗下两家小贷公司蚂蚁小微、蚂蚁商诚分别获准发行总额达3340亿元和1910亿元的ABS(其中蚂蚁小微有80亿元ABS状态为已受理),合计5250亿元。
据环球老虎财经显示:如此算来,蚂蚁集团通过ABS方式融入的资金余额已然是其净资产的14.65倍。按小微信贷专家嵇少峰的估算,蚂蚁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大致低于1:9。
根据“放贷不能超其净资产的4倍”,“联合贷款出资比例不能低于30%”的规定,彼时蚂蚁集团显然达不到监管要求。
由此,A+H上市进程戛然而止也就在情理中。
行业分析师郝瑞表示,金融本质即杠杆,简单说就是放大投资者结果的乘号工具。工具本身没有对错,例如将其用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是利国利民之举。而若杠杆过大或空转过重,超出市场可接受范围,同样也能将负面结果无限放大,甚至引发系统风险。
正如重庆市前市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评价:“蚂蚁集团的ABS,就是资产证券化,把消费贷款包装成债券卖给投资者。30亿干到3000亿,100倍杠杆。表面用科技包裹金融创新,内核还是美国次级贷款那老一套。利用消费场景放大人性弱点,本身就是在作恶。”
经济学家宋清辉也曾直言,蚂蚁做的就是高利贷生意,把风险留给社会,自己却收割暴利,这完全和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背道而驰,也不符合科创板上市导向。这样靠钻漏洞、榨百姓血汗钱起家的企业不应该在中国市场上市圈钱,建议监管部门立即终止蚂蚁集团IPO,给人民一个交代!
当然,互联网金融大潮下,这不是蚂蚁一家问题。但背靠阿里、马云的金字招牌,其行业示范效应不可小视。
由此看,蚂蚁集团目下的专注整改,是趋势所向,也有利长期主义。然水滴石穿、也非一蹴而就,慢工出细活,长远看这对蚂蚁是件好事。
但漫漫长路等待,对投资者不免一种煎熬。
04
可喜形势 教训反思
LAOCAI
当然,真正的好公司都是熬出来、磨出来的。如能经过烈火重塑、壮士断腕,新生出一个价值蚂蚁、稳优蚂蚁,再多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不可否认,无论实控人马云,还是董事长井贤栋,让蚂蚁早日上市应是夙愿。同样不能否认,为早日整改合规,各方所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一个直观表现,即人事变动。
6月1日,蚂蚁集团官网更新管理团队信息,新增杨小蕾和史美伦担任独立董事。史美伦现任港交所主席,有金融界“铁娘子”之称,2001年至2004年其曾担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被称“少有精通中港两地金融市场的精英”。杨小蕾则是恒丰银行独立董事。
业务面也有全新动态。尤其海外业务,蚂蚁正加速布局东南亚市场。
2022年3月,蚂蚁首次设立东南亚区域负责人职位,由郏航担任总经理。6月6日,旗下全资子公司ANEXT Bank星熠数字银行正式在新加坡开业,该行将专注服务于注册地在新加坡的东南亚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跨境贸易的小微企业,为其提供创新、安全的多种数字金融服务。
2021年,还有四家海外公司陆续上市:7月印度数字生活服务平台Zomato上市;8月印尼电商平台Bukalapak上市;11月韩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KakaoPay上市;同月,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平台Paytm的母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上市。
从此看,蚂蚁集团的未来不乏看点,上述重启一说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只是,越是形势大好时,越要蹦上一根弦。
IPO卡壳带来的反思启示,依然需铭记:缺失风险意识的生长不可持续,相比规模速度,发展质量敬畏、合规根基敬畏、行稳致远是关键。商机稍纵即逝,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如何将教训转化为经验,是蚂蚁乃至阿里需要思考的事情。
沧海桑田,有时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时代。即使重启IPO,整改之后的蚂蚁又有多少稀缺价值?估值几何?
穿越商场变幻莫测,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