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 | 侨民圈、德先生
编辑 | 学术君
小时候,小德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要是哪天自己被清华和哈佛录取了,这可如何是好?长大后才明白,还是自己想太多~
但对于华人科学家刘翀而言,这倒还真是个曾出现在生命中的难题。只不过,身为超级学霸的他先是以“离家有点远”拒绝了清华,而后又以“专业不满意”拒绝了哈佛……挥一挥衣袖,只留下一个霸气的身影。
刘翀
翻一翻刘翀这些年来的履历,才会发现他好像的确有拒清华又拒哈佛的底气——
高中毕业收到清华、复旦、浙大三所高校递来的橄榄枝;本科毕业拿到包括哈佛在内9所海外名校的offer;30岁时被美国权威期刊《科学新闻》评为10大杰出青年科学家之一;如今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系最年轻的助理教授,就等着几年后评副教授了……
刘翀在UCLA化学系官网上的介绍(图片截取自官网)
一边擦擦额角的汗,小德也按捺不住好奇心,这个牛到难以形容的青年才俊,究竟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而他的成功背后,除了天赋因素之外,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
成为学霸是被母亲“逼”的
刘翀是浙江江山人,出生之际,父母为他取名为“翀”,即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一飞冲天,遨游苍穹,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然而,不知何故,刘翀的父母却在儿子幼年的养育中显得异常“佛系”,并没有体现出要让儿子尽早实现名字中所含寓意的焦急。
小学以前,刘翀没上过任何辅导班、培训班或强化班,和同龄人相比,他也没发展任何兴趣特长。刘翀的妈妈薛女士表示,起初是希望孩子尽可能多享受童年的天真乐趣,从未忧虑过那些“别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
可以想象,幼年的刘翀就这么在父母的呵护下开心快乐地长大,玩泥巴,捉小虫,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万千世界的探索欲。
保护孩子童真的心愿当然是好的,却也一度让刘翀的老师抓狂。刘翀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惊奇地发现他完全不会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对拼音更是毫无概念,一下就懵了:“这可糟了,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
刘翀的母校
对于老师的崩溃,刘翀和刘翀的母亲一时并未放在心上。尤其对于刘翀妈妈薛女士而言,“快乐童年”计划成功实现,之后才是时候推进下一步的“学霸养成”计划。
由于刘翀完全“零基础”,小学时学什么都落后于同学,回家之后总会垂头丧气地为妈妈“为什么”。每逢此刻,妈妈就会摆出高冷脸,告诉刘翀,别问我,你自己去翻书。
于是,学不懂的地方,小刘翀只好自己去钻研书本;考砸了,又只好自己去研究错题,进行订正。妈妈在刘翀的教育上,采用的是放手不管的策略,就是要逼着他迅速成长。
有好几次,妈妈表面在小刘翀的软磨硬泡之下,答应帮他检查作业,事实上却啥都没看啥都没改。次日,当小刘翀因为错误百出的作业而再一次被老师批评,这才明白妈妈完全靠不住,学习上的事,只能靠自己。
就在妈妈的“坑娃”政策之下,小刘翀慢慢从一个零基础的后进生,飞速蜕变为常年与书本为伴的小学霸,遇到困难总是想到独立解决,并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浩瀚的书海。
小学期间,刘翀总是在各类书店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对此,妈妈的态度是全力支持:“你想在书店待多久都可以,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阅读上没有限制。”
从小被母亲“逼”出来的独立思考与求知阅读的好习惯,想必也为刘翀后来勇攀科学高峰,打下了最牢不可摧的坚实基础。
一个好老师是前进路上的明灯
刘翀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就很有特色,成为“学霸”是被母亲逼出来的,但绝非“虎妈”式的高压强迫手段,而是在保留孩子天真本性的前提下,一步步引导他在学业成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在这条路上,除了母亲以外,刘翀还遇见了不可多得的好老师。
从实验小学毕业以后,刘翀上了在全市排名不错的江山二中,后来又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考进了名校杭二中的理科创新班。
高中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连加减乘除和拼音都不懂的小孩,而成了校内的风云人物、竞赛奖项拿到手软的好苗子。
刘翀的高中化学老师张永久发现了这个孩子对研究事物原理与变化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便鼓励他朝着科学家这个目标走下去。
彼时的刘翀是将信将疑的,自己不过是个化学学得还不错的学生,“科学家”这个目标会不会有点太远了?张永久看出了刘翀的心思,便一而再再而三给他鼓舞,还利用假期免费给他“开小灶”,教授高阶化学知识,学晚了,张永久的太太便给这对师徒煮饭吃。
现在回忆起来,刘翀难掩对恩师的感激。一个好老师成就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刘翀才打消了原先的不自信。
2002年8月,在张永久的争取下,刘翀与其他几个理科学业优异的同学,获得了与访问杭州的霍金共进晚餐的机会。正是这次机会,让刘翀更加坚定了成为科学家的决心。
霍金
那是一个假日,刘翀突然接到了张老师的电话,说是马上要赶去市区某五星酒店。到了之后才知道,那天恰是霍金做客杭州,刘翀就此幸运地成为了本地中学生代表之一。
当亲眼见到那个轮椅上的伟人之后,刘翀感觉自己心都漏跳了半拍。虽是第一次参加高规格晚宴,刘翀却几乎没吃几口东西,全程都在与霍金对话,让刘翀印象最深刻的,是霍金在得知自己对化学的热爱之后表示:
“你是个有志气的少年,不要以为你的兴趣微不足道,学科的进步正仰赖于此。”
刘翀(右四)与霍金合影
晚宴结束,霍金大笔一挥,给在场每个有学科特长的孩子都颁发了一张亲笔签名的奖学金证书——将来他们如果想去任何一所英国大学深造,都可以凭此“领取”奖学金。
拿着证书,刘翀的心绪久久无法平静。他想到,在霍金那样一个病痛缠绕的身躯里,却装着一颗探索宇宙奥秘、心系人类前途的灵魂,自己身心健康且有所特长,又为何不能发挥出来,趁有生之年多做贡献呢?成为科学家,已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责任。
拒清华又拒哈佛,终成美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
2004年,刘翀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进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激励班,其实在此之前,他已接到过来自清华和浙大的邀请,但均婉拒。
在拒绝清华之时,他给出了“离家太远”的理由,后来才表示,其实还是考虑到复旦的专业设置更适合自己,这也成为了刘翀的处事风格——凡事先考虑目标,再考虑名利。
2008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复旦化学系毕业的刘翀着手准备出国申请,果不其然,包括哈佛在内的9所海外名校都给了录取。
这些平凡学子的梦校——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伯克利…… 争先恐后地发来条件优厚的offer,有的提供全额奖学金,有的邀请刘翀亲自来学校实地考察一番,往返路费可以报销,谁都不想错过这个可造之材。
思虑再三,刘翀再次弃学校名气而择专业实力,入读了当时化学专业全美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路深造到博士,在化学专业领域中,他也终于有机会留下名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刘翀的博士生导师杨培东盛赞他:
“作为首位将细菌与金属或其他无机材料结合起来复制光合作用能量生成化学反应的人,刘翀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追逐化学梦的过程中,刘翀始终致力于研究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化问题。虽然普通人基本都知道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但刘翀却着眼于研究如何提升其中的能量转化率。
2016年,刘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杂志上发文,刊登了创新成果——通过太阳能驱动的CO2和N2固定的无机/生物混合系统,大大提高光合转换的效率,在没有广泛的能源基础设施的地方,这一人工光合作用方法将会是百姓民生与科技进步的福音。
也正因他在化学领域的重大突破,美国《科学新闻》毫不吝啬地将“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的荣誉给予,捧得奖杯时,刘翀刚逾而立之年,俨然化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17年7月,经过激烈的岗位竞争,刘翀成为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化学系的新成员,也是最年轻的助理教授之一,并开始组建自己的创新研究实验室。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五年后可评为副教授。
当年那个靠着老师与前辈的鼓励才砥砺前行的少年,如今也终于成长为帮助年轻一代传道受业解惑的名师。但在30岁出头就斩获如此之多的成就,刘翀并未骄傲自满。
他说,有首歌唱得好,“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人生的路很长,现在下结论未免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科研的道路上,这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永不会停歇。
每次读青年才俊的故事,小德总会忍不住献上自己的膝盖,羡慕于他们的卓越,他们的幸运,他们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然而,每一位天才都不是凭空出世,就拿刘翀来说,家庭教育的匠心,名师前辈的指引,还有自身清醒的头脑与不懈的努力,都可以是促成他走向金字塔顶峰的动因。
我们惟愿像刘翀这样的“天才”多一点,再多一点,看到他们才真正明白,未来可期!
本文来源:侨民圈、德先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