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0 年 6 月,许驭的代表性论文《超分子微腔高能与低能光子学导论》(其中上篇为《发现天然氧核冷裂变与冷核聚变形成油气藏共生矿》,得到徐光宪等著名院士的严谨评审后郑重推荐, 引起了中国院士大会与国内外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2010 年 6 月,《中国科技财富》发表报道许驭的文章——《氧冷核裂变:或可改变世界的新 能源技术革命》。
2010 年 7 月,《科学中国人》发表了许驭科研团队的报道——《两大科学发现的引路人》。
2011 年 5 月 29 日,英国《星期五泰晤士报》第 17 版发表该报远东分社社长、著名记者迈克尔的长篇报道《中国追寻冷核聚变的奥秘》,报道了许驭的科研成就。
2012 年 1 月 16 日,在北京“2011 和谐中国年度峰会”上,许驭获得“2011 和谐中国年度人 物”殊荣。
2012 年 2 月,许驭被授予“腾飞中国:2011 最具影响力年度人物”之一。
2012 年 5 月,世界华人华侨组织在泰国曼谷召开会议,泰国国会主席颂萨亲自向许驭颁发了 “世界杰出华人勋章”。
2012 年 6 月 4 日,陈清泉教授致信许驭,由衷地肯定了他的科研成果,觉得这是一项改变国家社会现状和格局的重大科学发现。
2013 年 11 月,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向许驭颁发了“2013 中国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
2013 年 11 月 28 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和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向许驭创立的上海光锥新能源科技公司颁发了“国际碳金奖—— 中国绿效企业成长潜力奖”。
2013 年 11 月 29 日,博鳌亚洲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年会组委会向许驭颁发了“2013 中国经济杰出贡献人物奖”。 “氧核冷裂变”创新理论震惊学术界经过 20 多年的质疑和争论,中国学者许驭原创的高能宇宙线渺子引发天然水中“氧核冷裂变”基础理论——《发现天然氧核冷裂变与冷核聚变形成油气藏共生矿》论文,在近年获得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公认,一场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技术革命或许将由此拉开序幕,对于我国目前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10 年,徐光宪院士主持评审许驭解释油气藏共生矿形成机理论文后不久,向媒体发表评论:“这次新科技革命将是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由国家之间依靠战争来争夺天然资源向依靠(原创)科技来获得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振球教授评介:“许驭总工长期刻苦从事的叫做‘自然科学整体化原
创研究’,他以强大的科技资讯全面综合能力,几乎把所有的交叉学科、前沿科学都统一起来了,就是把宇宙观、宏观、微观、渺观都统一起来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歌教授认为:许驭总工原创的“氧核冷裂变”基础研究不但有广度,而
且有深度,从宏观到微观已经连成一条线,做到了多学科融会贯通。这项重大原创新理论的方向是正确的,其汇聚技术的工艺是新型的。
2011 年 5 月 29 日,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以《中国追寻冷核聚变的奥秘——中国科学家正在引领探索发掘物理学的圣杯》为题,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在寻找廉价、清洁和无暇的能源方面,中国已经悄无声息地鼓励科学家复兴一个有争议的理论——低能核反应,有时候被称作为冷核聚变。这个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革命的项目,已经被中国科学家推荐到下个月召开的联合国环保会议(进行演讲)……2009 年美国有关部门预测这个新技术将引起世界更大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中国相信哪个国家发现新能量来源,哪个国家就掌握了 21 世纪的钥匙……注意到这个改变
的第一人是许驭,一位上海的中国学者,他长期挑战守旧的科学理论并支持在较低的温度下研究冷核聚变和冷核裂变……仅仅一个星期后,一篇由许驭概述的理论就在科学技术部主管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
该文发表后,美国《 *** 》网站当日全文予以转载,报道了中国学者许驭原创的氧核冷 裂变理论的深远影响,并报道了许驭应邀出席联合国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发表专题演讲的消息。
许驭科研组历经艰辛的基础研究与实验验证认为:二十一世纪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 能源技术革命已经迅猛来临,实现多维时空高密度物质的熵减(负熵)效应、高能与低能电磁能量强耦合效应,进而链式发生无污染的双氧水与水中氧核冷裂变、天然核冷聚变与其后的新型化学模板复制效应、生物工程效应,将显著降低整体工业生产成本、实现新旧技术大规模升级换代,以低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
许驭认为,历史上规模大、效益高、争议时间长、影响深远的中国学者原创的高能宇宙线渺 子(μ子)引发的氧核冷裂变,体现了世界范围第一生产力“质的飞跃”发展的“四个快速转变”:一是由中国长期跟踪学习西方高新技术,向西方跟踪、追踪学习中国和东方学者原创的高新技术快速转变;二是由主流科学界的常规创新向非主流科技界为主、主流学者配合的超常规科技创新快速转变;三是由数千年来发明使用各种机器解决人类局部问题,向人类巧妙的接收和使用极低成本高能宇宙渺子能量、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资源、环境、健康、粮食、就业、效益等一切重大问题快速转变;四是由单一学科技术创新向自然科学整体化的汇聚创新快速转变,这是必将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原创的最先进生产力。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艰辛努力 20 载,许驭首先提出的高能宇 宙射线初级渺子(μ子)引发天然超分子微腔中的水中氧核冷裂变形成碳氢化合物理论逐渐成熟,宇宙线引发水中氧核冷裂变理论对解释反应过程的形成机理也在逐渐深化。
因此,许驭不仅在宇宙线渺子引发天然冷核反应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对双 氧水与水中氧核冷裂变实际生成工艺的产业化放大研究方面也有了透彻的把握。
历尽艰辛终不悔淘尽黄沙始见金
——我的发明属于国家、人民,盼望着有一天能用我发明的产品使中国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机遇对每一个人都一样,更重要的是刻苦和知识,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再加上
独特的思维。
这是 80 年代一位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肺腑之言,对许驭在中国原创科研道路上不懈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科学史多次表明,每一次人类科学探索与重大发现就是科学家经历苦难之时。爱迪生、瓦特、伽利略等无不身经磨难依然献身科研。表现在许驭的身上,就是持续 20 年如一日奋斗的艰辛科研历程。他常说这样一句话:“军人是用生命为祖国服务,科学家就要用知识服务祖国!”66 岁的许驭,前额硕大、身体单薄,身着黑色短呢子大衣,对人和蔼可亲,科研道路上历尽的艰难困苦已被他从容淡定的言谈举止湮没得无影无踪。对于这位走在前沿的科学家,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他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曾被主流媒体广泛误读。他在不被人们理解和支持的艰难环境里苦坐冷板凳 18 年。
1991 年 1 月,许驭转向高新技术多学科前沿交叉信息汇聚研究,探索自然科学大交叉跨学科高级基础理论创新研究,1994 年 6 月,他被新能源基地任命为副总工程师,主持新能源合作研究。
1996 年 6 月,由于部委机构调整,该基地撤销,许驭应杨士勤校长邀请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借助该校的科研条件,转向自然科学整体化原创研究工作。一年后哈工大因受到相关压力,与许驭的合作科研不得不半途而废。离开国家体制搞科研,且研究课题耸人听闻,各种压力逐渐从四面八方袭来——来自家人的不理解,来自社会的冷嘲热讽,来自传统思维的禁锢,婚姻也发生了危机……他默默承受住了这一切,开始了 18 年的潜心研究之旅。
许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实际的难题,就是没有科研经费。没人相信、没人支持,唯一的办法就是自筹资金。他多次向至亲好友、老同学、老领导、老部下、新老朋友求助。入不敷出的时期,他顶着家人抱怨,先后两次卖掉自己与子女的两套房产苦苦支撑,下定决心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将自然科学整体化原创研究进行到底。
执著的追求最终导致他失去了 20 多年的婚姻……苦,难以言表,但是正如许驭所言:“我们中国人发现的这一新的原始创新研究项目,不是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无论多么艰难,我都要坚持到底,宁愿牺牲自己,甘为人梯,也不能轻言放弃!”
1998 年 3 月,许驭应大连市人体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廷金邀请,合作研究新能源;1999 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开展新能源科研项目。艰辛的磨难,并没有改变许驭献身科学、乐于奉献、勇于攀登的信念。科研进程中,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拓宽加深。为了深造进修、汇聚自然科学各门前沿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上海图书馆几乎成了他的家,除了实验室,其余时间他几乎都在图书馆和科技情报研究所度过。
自然科学整体化基础研究面广量大,个人能力终究有限,组织好科研团队是加快科研进度的必由之路。2003 年 5 月,许驭创立上海恒变新能源研究所,此后经常奔波在各大著名高校间,寻找技术知音,开始以委托实验的形式,把中间体实验验证交给高校实验室,由他支付一定的合作科研费用。发现真理的道路总是异常艰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寒暑十八载,在有关发明家的启发下,通过举一反三,多学科融会贯通,由他主持创立的“高能与低能超分子微腔光子学与光子集成新技术”横空出世。2009 年 10 月 31 曰,在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美国《格物》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北京第 99 届卢鹤钹学术论坛上,许驭以自己 18 年研究成果为主题,作了《低能、中能与高能超分子微腔光子学》演讲报告,2009 年 10 月 31 日晚,欧共体新闻网“世界新闻·超分子栏目”及时转载报道了许驭原创的“超分子学”演讲提要。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了谋求新发展,许驭在上海又创办了上海光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氧核冷裂变震惊科学界。
创新科技报效祖国许驭的科学价值难以估量,许多发达国家重金收买他。虽然多年献身科研早已债台高筑、倾家荡产、家庭破裂,但是许驭无怨无悔,他多次动容地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只要我们做出成绩,祖国就会日益强大起来!”
爱国就要奉献拼搏。许驭以充满敬意的口吻谈到勇攀科学高峰的钱学森、谈到歼-15 飞机设 计总工程师罗阳,他说,“正是他们那种无私奉献,为国家民族争光、努力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我也要勇于担当!担当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守土尽责。祖国的科研事业需要我,这就是我守土尽责的最好阵地,这就是我的最大价值,也是祖国强大的必备条件。”
通过获得合作者实验验证的自然科学整体化原创基础研究监测分析,许驭提出了十大新科学发现,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其中,“经络的功能与结构本质科研难题”和“油气藏形成机理科研难题”的攻破,被《科学中国人》称为两大科学发现的引路人。
从 1999 年开始,许驭开始涉猎量子医学课题研究。量子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尖端学科,可以
揭示延缓生命衰老的奥秘,探索生命起源之谜,80 年代已在美国得以应用,90 年代在日本、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应用于临床。而最早提出生物场导理论,进行量子医学实验的却是原中国学者、 现为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姜堪政。生物场导技术在中国已有 50 年研究历史,对于一直没有 应用于服务国人健康,许驭一直难以释怀。许驭还第一次为人体经络现代化科学解释提出了经络 的新定义,首次成功地把有机半导体量子腔的概念引进经络学说,获得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彼 得·伽利耶夫教授的肯定和引用。植物微波量子舱养生治疗体系是植物微波技术和量子技术的有 机结合,对人类祛除病痛、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提升活力等具有奇异功效。为此许驭多次从上海来京,访问位于西郊机场附近的北京中科量子医学研究院,并受该院邀请担任顾问一职。他将自己研究的“经络的功能与微观结构本质学”理论运用到量子医学上,帮助该院完善量子频谱振动检测仪、改进量子微波养生舱等,还指导年轻科技人员进行科学实验,成功完成了 3 项生物场导育苗培育与应用实验。为了普及量子知识,他亲自将量子医学理论译为通俗易懂的材料供大家 参阅,并帮助研究院建立起传统中医与量子医学相结合的研发与治疗体系,让高科技量子医学走下神坛,为人类健康服务。2013 年 9 月 30 日,国家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敏锐地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报道后,许驭深情地说:“国家有关领导对我国科研人员勇攀高峰、不断掌握和突破核心技术的拼搏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话中提到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提到量子通信和新能源发展情况,我们备感亲切!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期望值如此之高,对我们确实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一个人一生的奋斗,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领导、著名院士这样的赞许,无上光荣,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值得!”
中国已站在实现跨越的新起点上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逐步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的地位上沦落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
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今天,通过科学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已站在了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新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科学院徐光宪院士为《迈向世界的中国科技》写的序言表达了世人对科学家共同的敬意和心
声——记录下他们,并不是为了讴歌或赞美,只是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他们十几年如一日的拼搏和贡献……他们点滴的成绩,都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和支撑。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始终保持着平和执著、谦虚务实的心态,默默地将自己的人生
植根在这块厚重广袤的土地上,在各自的领域里探索和耕耘,不断地丰盈着自己生命的内涵、拓展着自己人生的宽度,并积淀着知识的厚度。
艰苦着、挣扎着、奋斗着,但也执著着、快乐着……他们丰赡着自己,也造福着人类。就让
我们深情的记住他们吧,在时代的百变潮流中始终能摒弃时尚、不图虚荣、脚踏实地、寄一腔挚情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奉献者!
其实,这些甘愿放弃自己利益的科研工作者,每一次点滴的进步,都参与促进了这个时代的
文明进程。他们把其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这是他们自己无悔的选择,更是人类价值连城的福祉……
许驭,正是这个光荣群体里的一员!
本文转载于经济参考报/2014 年/3 月/20 日/第 004 版。
冷聚变就在这里,如果冷聚变得到大规模应用,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