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查到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的资料如下:
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黄龙三年春二月,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1】
明帝太和四年(二三〇年)
春,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全琮皆谏,以为:“桓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吴主不听。
明皇帝太和五年(二三一年)
春,二月,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温、直坐无功,诛。【2】
凭借上述资料,能成功解读夷洲、亶洲位置吗?
二、亶洲在那?
(一)亶洲所处区域的基本判定
“其(亶洲)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1】
亶洲人经常长途海运到会稽贩卖布(货:卖出)。也就是亶洲出产“布”。
自古以来,人们用来织布的原料,通常只有两种原料:一种是植物纤维,就是苎麻和棉花等;另一种是动物纤维,那就是蚕丝和毛等。
纺织用的麻产地主要分布在热带(热带,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和亚热带(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棉花产地也是同样介于(40°N、40°S)。
蚕的分布范围:温带(大致纬度范围:南/北纬23°26′~66°34′)、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合其生活的环境,植物也不例外。
通过“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就可以基本上确定:织布的亶洲人生活的区域所处的纬度在(40°N、40°S)。
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1】
这个说明,从亶洲利用风流能到会稽;从会稽东,同样能利用风流能到亶洲。
图一
从上图来看,符合1、在会稽东部大海(亶洲在海中【1】),2、并在纬度(40°N、40°S)区间内,3、还有“至亶洲”、“至会稽”的“风流”,三个条件的地方只有日本三岛(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当时不属于日本)和北美洲的西海岸(40°N,赤道)。
(二)那么,日本、北海道是“亶洲”吗?
嘉禾元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1】“ 周贺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魏略》
嘉禾二年三月,遣舒、综还,使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乘海’授渊。【1】
从上述记载来看,当时,东吴已经开辟了至辽东的海上航线。当时的航海是利用季风和洋流作为海上航行动力。
图二
这条航线:
从会稽至辽东:从会稽借助“季风”(或者“东海沿岸流”(八月分季节))向东,进入“台湾暖流”(黑潮分支),东北方向进入距济州岛海域。再进入“黄海暖流”、向西北方、再折向正北方、到达渤海海域。进入“辽东沿岸流”(八月份季节),可达旅顺大连、甚至可能直抵辽河口。
从辽东至会稽:进入“黄海沿岸流”和“东海沿岸流”,顺着海岸线,回归会稽。
从上图分析,如果进入济州岛海域后,直接向北(略偏东)就可进入对马暖流(黑潮分支)。
图三
进入对马暖流,就可直达日本三岛和北海道了。(见图三)
图四-一
图四-二
从上两图(图四-一、图四-二)分析,济州岛海域(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分叉点)到辽河出海口和到日本三岛的距离相似。甚至,济州岛海域到辽河出海口的距离比到九州、四国的距离还长。
而济州岛海域到北海道的距离,只比到辽河出海口的距离长约700公里。
(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1】这描述得可能是日本三岛和北海道吗?
对于能到辽东的船队,日本三岛算“绝远”吗?那北海道呢?最多远出700公里,这个算“绝远”的距离?答案明摆着,不能算!
所以,日本、北海道不是“亶洲”。剩下的只有一个答案了:“亶洲”就是北美洲的西海岸了。
确定了“亶洲”是北美洲。也就知道“亶洲”人织布用的麻,是剑麻。剑麻原产于墨西哥的龙加丹半岛,大多分布于南北纬30°间的美洲。
织布用的棉花,是陆地棉(或者也包括海岛棉?)。陆地棉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南部的高地及加勒比海诸岛,适于在广大的亚热带、温带地区种植。海岛棉原产于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岛。(回答了二、(一)的问题。)
(三)、如何认识“亶洲”日本说?兼论徐福是否东渡日本?
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1】
徐福东渡的始发地是琅邪。那么其东渡的航线可能就是进入“对马暖流”,穿过津轻海峡进入“黑潮”。顺“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直到美洲西海岸。
那,如何看待一部分日本人展示家谱称自己是徐福XX代子孙,甚至连日本前首相也自称自己是徐福后裔这一文化现象?
不能排除徐福船队当中的一部分人员登陆日本的可能性。也就是,有部分船随着“风流”漂到日本三岛。但,这不是主流。
因此,不能据此就认为,“亶洲”就是日本三岛。于史无据。
三、夷洲在那?
(一)夷洲台湾说
“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 *** 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沈萤《临海水土志》【3】
从此文描述来看,确实可以肯定此文中‘夷州’就是台湾岛。但该资料并没有明确说,就是卫温、诸葛直所到达的“夷州”。
明皇帝太和五年(黄龙三年春)春,二月,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2】
注意:此处说得是“军行经岁”(军行过一年)。并不是‘滞留’夷洲‘经岁’。
很多研究者得出结论说,‘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访问台湾,并和当地的高山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难舍难分。数千高山族同胞慕中华文化心向祖国大陆,自愿隨船队回大陆……。不知史料从何而来?考古发现吗?
两位将军是“王命在身”,不知道“违诏”的后果是什么?再者,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2】为什么不返航?夏季,有西南季风和台湾暖流,返航没阻力。但,却延迟一年多才返航?
再看下文:
赤乌五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1】(聂友)后为将,讨儋耳,还拜丹杨太守,《吴录》;(陆凯)除儋耳太守,讨朱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讨珠崖、儋耳(今海南岛)的聂友、陆凯班师,并得到升迁。而卫温、诸葛直却“经年”未回。不觉得有疑问吗?
所以,卫温、诸葛直达台湾岛,并且滞留一年多的理论依据‘先天不足’。不能只因为名称相同,就得出结论,卫温、诸葛直船队到达的就是台湾岛。
(二)孙权的诏命
世相承有数万家,【1】
吴主(孙权)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欲俘其民以益众,【2】
“俘其民以益众”是孙权的真实意图吗?有无海外殖民扩充国力想法?或者,给子孙后代寻一条生路?(如果吴亡,后世子孙可以跑路“夷洲”、“亶洲”)
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1】
从以上几条分析来看,孙权的诏命是主要还是“求亶洲”、次“求夷洲”……。
(三)分析卫温、诸葛直船队的航线
可以肯定,卫温、诸葛直船队航海的主要目地地是“亶洲”,而“夷洲”只是‘搂草打兔子——捎带活’。在帆船时代,风向和风力对远航起到决定性作用。卫温、诸葛直船队出发时间是“黄龙二年春正月”。立春时节,海上多刮东北风。船队必然借助东北风向东南行驶,经 *** 海域进入北太平洋的“黑潮”(见图一,也称‘日本暖流’)。黑潮宽约100—200公里,深400米;流速最大时每昼夜60一90公里。船队顺着黑潮沿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的东岸。至北纬40º。附近,在盛行西风吹送下,再折向东进入北太平洋暖流(介于北纬35°~42°间)。需要经过大约三个月时间、航行大约10600公里就可直达北美洲西海岸……。
(三)未解之迷——卫温、诸葛直船队为什么没到达“亶洲”?却鬼使神差地到了“夷洲”?兼论“夷洲”在那?
笔者也是很长时间反复思考、求解、论证这个问题。提出一种猜测:
卫温、诸葛直出发时间黄龙二年春正月,航行至夏威夷群岛(154°41′W-178°75′W、18°54′N-28°15′N)东北海域时(此时应是春季三月),‘遭遇’到了“夏威夷高压”。也就是驶入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海域(此地离北美西海岸约1600公里)。 其所笼罩的地带称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纬度无风带”。由于无风,依靠风力航行的船队被迫停止前进,等候着风的降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致使北半球洋面温度升高,受其影响“夏威夷高压”北移。到‘夏至’时夏季时,夏威夷高压远至北纬40°,北纬50°~40°之间由西风转为西北风,北纬40°以南转为北风和东北风。
船队无耐、只得偏离原航线,顺着北风南下、东北风驶向西南。最终,卫温、诸葛直船队到达了夏威夷岛。
夏威夷岛就是“夷洲”!
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1】,实际上,船队离北美西海岸已经很近了,大约1600公里。离成功登陆“亶洲”就差一步。
但得夷洲数千人还。【1】卫温、诸葛直二人还是尽其全力完全“诏命”。回程,借东北信风进入北赤道暖流,返回。
图五
资料显示:公元4世纪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乘独木舟破浪而至,在此定居。,为这片岛屿起名“夏威夷”,“夏威夷”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意为“原始之家”。
公元750年自马贵斯群岛航行而来了一批波里尼亚人。13 世纪乘着两只巨大独木舟的大溪地人来到夏威夷群岛。这个是不是可以佐证“夷洲数千人还”呢?
四、有没有可能少部分船支到达亶洲?
这种可能性,只能通过合理的理论推导。这要先从卫温、诸葛直的船队能有多少艘船说起。
周贺浮舟百艘……‘乘海’……。《魏略》贼(指周贺军)众多《三国志·田豫传》。没有确切的人数记载;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乘海’……。比较这两条记录,周贺军应在万人以下,所以,没记载。
那么卫温的船队,也至少应该百艘以上。远洋航行,船与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北太平洋暖流(介于北纬35°~42°间),接平均正态分布,平均1纬度有15艘船(105/(42-35)=15),那么,有30艘船(北纬40°~42°间)在北纬40°以上航行,是能够绕过“夏威夷高压”的。那么,这些船到过亶洲吗?
北太平洋暖流,到了北美西岸哥伦比亚河口附近分为两支:北支依逆时针方向流动,名为阿拉斯加暖流,南支称加里福尼亚寒流。
由于“夏威夷高压”北纬50°~40°之间由西风转为西北风,这些船大部分要逆时针进入阿拉斯加暖流,到达阿拉斯加沿岸。也就有两艘船沿着北纬40°航行直达“亶洲”。
五、卫温、诸葛直应不应该“下狱诛”?
“英雄无觅孙仲谋”,一代英主孙权的逻辑是,“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为什么卫温、诸葛直二人“遭风流”到不了亶洲?这是“违诏”。卫温、诸葛直二人的逻辑是,顺着“风流”行得船,可那风流去的是“夷洲”。孙权操之过急,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缺乏秦始皇的耐心。徐福东渡,也并不是一次成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不诛二人,继续支持其航海事业,也许,历史可以重写……。
注释:
【1】《三国志·吴书·吴 *** 传》
【2】《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3】《太平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