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 晁补之的词话著作?
- 带启字的古诗词?
- 黄庭坚写给张良的诗?
- 千帆竞风流诗词?
- 晁错的孙子?
- 胡问遂经典诗词?
- 求黄庭坚的有一首诗词,好像是登祝融峰后有感,其中一句是“祝融万丈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
晁补之的词话著作?
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带启字的古诗词?
《送郑尚书守建安十首》年代: 宋 作者: 彭龟年闻上金华劝讲班,启心长是片言间。一从元佑诸公后,得此渊源自玉山。《次韵子瞻送顾子敦河北都运二首》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儒者给事中,顾公甚魁伟。经明往行河,商略颇应史。劳人又费乏,国计安能已。成功渠有命,得人斯可喜。似闻阻饥余,恶少惊邑里。启钥探珠金,夺怀取姝美。部中十盗发,一二书奏纸。西连魏三河,东尽齐四履。此岂小事哉,何但行治水。使民皆农桑,乃是真儒耳。《六月雨十一首》年代: 宋 作者: 许月卿今岁无时不御寇,每年此际去防秋。琴散广陵今叔夜,笳声出室古刘畴。启沃欣承霖雨楫,流离安乐雁鸿洲。我自清时幸民着,茅柴薄晚妇能?N。《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年代: 唐 作者: 权德舆与君相识处,吏隐在墙东。启闭千门静,逢迎两掖通。罢官多暇日,肄业有儒风。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咏茅山元符万宁宫》年代: 宋 作者: 蔡卞猗嗟三茅,得自初成。气合於无,与形俱升。孰希其风,必静必清。寥寥久哉,乃发先生。帝用尊之,载召来廷。乃锡命书,迨其俦侣。因其故庐,启此新宇。像图仙真,上肖帝所。神笔牍之,龙凤轩翥。天锡皇帝,聪明孝友。抱一用中,以绥九首。遐迩率从,尊道熙功。有欲求之,与在斯宫。作为好歌,以诏无穷。
黄庭坚写给张良的诗?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名叫《牧童诗》,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张良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张良清闲恬适,功成身退,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千帆竞风流诗词?
1.千帆竞暮入,集浦如乌栖。
出自宋代晁补之《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九》
2.驷马争驰,千帆竞送,不羡纷纷时辈。
出自宋代张伯淳《齐天乐 寿王伯起》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渔家傲》
4.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出自唐代崔季卿《晴江秋望》
晁错的孙子?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胡问遂经典诗词?
胡问遂,著名书法大师沈尹默的入室弟子,近代书法大家。
出身在书香门第,祖父、兄姐均酷爱书法,伯父胡之光为浙东书法名家。抗日战争初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
抗战胜利后寓贵阳,全国解放后携家定居上海。
胡问遂是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他的代表作品有《大楷习字帖》,《七律·到韶山》,《七律·自嘲》,《常用字字帖》,《小学生字帖》。
国家一级书法师石开隶书作品《厚德载物》
胡问遂先生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在方砖上练习书法,每天都要临百字,后师从沈尹默,研究学习法帖,读贴、临帖,对自己常求“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反复琢磨如何下笔、运笔、转折、交待。
坚持临颜真卿《告身帖》达四年之久,已经到了几乎可以乱真的地步。
三国演义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国家一级书法家石开隶书作品
胡问遂先生早年学柳公权,继学颜鲁公,得厚重丰润之精髓,转习褚遂良,得缜密灵动之韵致。
后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数十年坚持不懈,尤得力于北碑,并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最豪放大气的古诗词 石开隶书《念奴娇·赤壁怀古》
胡问遂先生的擘窠大字最为著名,其名作曹操《观沧海》中堂,字大经尺,雄强峻利,气势磅礴。
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并为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地收藏或翻刻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