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甘肃中医附属医院张士卿(甘肃省中医院张竹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甘肃中医附属医院张士卿(甘肃省中医院张竹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甘肃中医附属医院张士卿(甘肃省中医院张竹君)

喜报

7月20日下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会上授予30人国医大师称号、101人全国名中医称号。

甘肃省中医院王自立教授荣获第四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张志明、廖志峰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国医大师是中国中医药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医大师评选自2009年始,每五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30名。全国名中医是中国中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全国名中医评选自2017年首评,共组织了两届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此次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了101名全国名中医。

国医大师

王自立教授

王自立,男,生于1936年9月, *** 党员,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届国医大师候选人,第一、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兼任《西部中医药》名誉主编。他自幼受其父陇上名医王子隆影响,侍立案头,耳濡目染,子承父业,立志岐黄,后求学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又拜师甘肃省现代已故十大名中医张汉祥、窦伯清等先生,业医67载,在陇原这片杏林热土上,锤炼成一代中医大家。

首创“三大思想” 创新诊断理论

在学术创新方面,王自立首创“运脾思想”,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开创了脾胃病治疗新领域,研发了“运脾颗粒”;首创“柔肝思想”,提出“治肝必先柔肝,柔肝先养肝”,肝血得养,肝体得柔,则肝气自疏;首创“温阳思想”,因“阳主阴从”,阴阳二气,尤重阳气,提出“阳气易损而难复,临证须时时顾护阳气”;首创“脾色环唇”中医诊断辨证理论,丰富了中医诊断学,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主编出版的论著《中医胃肠病学》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作为全国最早倡导人之一,他参与组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学组,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应中医病名为“胃痞”,被写入中医内科学教材,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医含灵 妙手仁心济苍生

王自立扎根陇原、悬壶济世,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无论贵贱贫富,普同一等,深受患者钦佩和赞誉。他擅长脾胃、肝胆、热病及男科疾病的诊治。今年85岁的他,仍坚守临床一线,坚持门诊,精心救治疑难杂症患者,60余年先后累计诊治患者60余万人次。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处方以“药简、价廉、效显”而远近闻名,门诊患者中40%来自区域外。“药不过十味,价不过百元,但效果显著”,这是众多患者的一致评价。除此之外,凡遇非典、甲流、新冠、地震、泥石流等疫情或灾害爆发之际,他不仅捐款捐物,还献方指导疫病防治工作。

著书立说传精华 笔耕不辍求创新

王自立勤求古训,学而究源,锲而不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他精研《内经》,深探《伤寒》,潜心研读历代各家论著,反复揣摩,承庭训、遵仲景、法东垣,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在做好诊疗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著有《中医胃肠病学》《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痰病学》《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中医著作,其中有3部获优秀著作奖。

1985年,他创办了中医学术期刊《甘肃中医内科通讯》,后更名为《甘肃中医》《西部中医药》,担任主编15年。杂志由季刊发展为月刊,被列入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名录、甘肃省国家权威期刊目录。

薪火相传五十载 桃李芬芳遍九州

1990年,王自立被国家三部委确定为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是甘肃省唯一一位连续聘任6次的名老中医。2013年起,作为甘肃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1名、国家级师承教育继承人11名,全国中医优才带教学员3名,其他师承及再传弟子70余人,带教进修、实习医师累计2000余人。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薪火相传,所带弟子桃李芬芳,遍及九州,有1名为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名国家重点学专科带头人、10名甘肃省名中医、9名省级师承指导老师、7名博硕士生导师,40余人在省、市、县中医医疗机构担任学科负责人,均已成长为中医临床一线或学术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

白发生双鬓,岁月刻深纹。八十五岁韶华渐逝,六十七载耕耘杏林。王自立老先生从一名风华正茂的英俊少年,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耄耋老者。然而,他作为岐黄之子的那颗赤诚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全国名中医

张志明教授

张志明教授扎根中医事业三十余载,精研《伤寒论》《金贵要略》等,精通方药,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中医治疗有着独特、深刻的理解,提出和总结了诸多的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他热爱中医事业,医德高尚,深受患者好评,在诸多疑难病、急危重症、肿瘤治疗方面颇有心得。

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张志明始终坚持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中医诊疗相结合的方式,近5年日均门诊量达150余人次,年门诊量超过20000人次,在甘肃省“12320网络挂号系统”紧缺程度排名稳居前三。在肿瘤的治疗中,他坚持“综合衡量、优化治疗、中西结合、突出特色”的肿瘤防治方针,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紧扣国际肿瘤治疗指南,并配合中医辨证、心理疏导等特色治疗有效减轻了化疗、靶向等治疗的毒副反应,提高了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研发的益髓生血胶囊(院内制剂)“益髓生血胶囊”,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910528733.5),直接获益病人例数达6000人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志明教授作为甘肃省名中医,临危受命,担任甘肃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带领甘肃省的白衣战士们迅速投入到了抗疫的战斗中。在确诊患者救治中,甘肃省在国家诊疗方案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全程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一人一案”辨证施治。前期甘肃省本地91例确诊病例中,89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了97.8%。除此之外,甘肃也是最早确诊境外输入病例的省份,境外输入的所有确诊病例也都实现中医药100%全覆盖。救治过程中,张志明教授分析甘肃省确诊的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病情况及甘肃的气候和地域特征,根据甘肃本地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前期“非典”、“甲流”等疫情辨治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的“甘肃经验”,包括:①“三早”诊治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②“关口前移、截断扭转、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的防治策略。对各类人群,制定不同中医药防疫措施,及早及时使中医药介入治疗,有助于截断扭转病情,阻止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危重型的转化,提高临床治疗疗效,降低病死率。③坚持“一人一方,一人一策”。主张所有患者“一人一方,一人一策”进行中医辨治。④“立足肺脾,祛湿为要”的治疗原则。此次疫情大多属湿邪为患,祛湿为其核心,要根据病势,步步设防,截断扭转,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⑤“病瘥防复,重视预后调护”的治疗思想。张志明教授认为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他针对已经治愈的患者均给予不同的预后方案,从预防、治疗和预后三个环节着手,发挥了中医的特色优势。

为更好地发挥甘肃省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甘肃中医药的优势,增加中药的普适性,张志明教授在“甘肃经验”基础上,根据本地病例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状况,总结凝练出甘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方——扶正避瘟方,治疗方——宣肺化浊方、清肺通络方,康复方——益肺健脾方系列“甘肃方剂”在全省推广使用,“甘肃方剂”的应用不仅降低了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率,降低了病亡率,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周期,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而且支援武汉、白俄罗斯、泰国等地,走上抗疫前线,走出国门,取得良好的疗效反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得到钟南山院士的称赞和肯定。张志明教授的事迹先后在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大公报等广泛报道。“甘肃方剂”得到甘肃省省委省 *** 的重要批示,目前已获甘肃省药监局备案,批准为院内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

张志明带领的科研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围绕新冠肺炎共计申请科研项目15余项,其中包括国自然2项,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 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等。同时在《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新冠相关研究论文27篇,出版新冠专著1部,开发“甘肃方剂”院内制剂3项,包括“扶正屏风颗粒”“宣肺化浊颗粒”“培土益肺颗粒”。开发用于净化空气及护肤抑菌的中医药制剂产品《净宇露》《纤茧玉》已和奇正藏药集团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正在研发。

全国名中医

廖志峰教授

廖志峰,1946年出生于甘肃省 *** 市永登县,自幼就深受家学影响,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即能背诵药性四百味,三百余首方剂歌诀。1979年,廖志峰以优异成绩被选拔分配到甘肃省中医院,从此就兢兢业业为患者服务40余年。现任甘肃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首席专家、博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兼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政协甘肃省第八、九、十届委员会委员。2002年,廖志峰被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名老中医药人员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007年,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医德医风标兵”荣誉称号;2008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省人民 *** 授予“甘肃省名中医”称号。

注重研究推陈出新

廖志峰在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呼吸病、糖尿病诊治方面很有建树,而且对妇科、外科、儿科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也有着独到见解,特别是对脾胃病诊治有丰富经验。他提出“攻邪勿伤脾胃,托补依赖脾胃,调护须培补脾胃”,强调注意饮食调摄,促进疾病康复。他还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制出健胃消胀合剂、健胃止痛合剂、健胃消食合剂、健胃止血合剂、健胃清肠合剂等5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院内制剂,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廖志峰带教学生,不仅提倡读经典、多临床、勤实践,而且必须认真仔细,不敢掉以轻心。对待年轻医师,廖志峰像父母一样,非常注重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去培养,无私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了他们,并帮助每一位医师制定一个专业方向和业务发展目标。廖志峰还注重临床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对中医各家学说有很深的研究,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重脾胃后天之本,推崇东垣学说。在治疗各种病证时重视脾胃,强调脾胃之气的升发,着重升阳益气药物的使用。灵活使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方剂治疗疑难杂症。他在辨证施治中特别注意顾护脾胃,强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存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他先后共发表国家和省级医学专业论文30余篇,主编《糖尿病中西医治疗进展》等著作约120万字,参编医学专著4部,主持完成省部级、地厅级科研课题5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还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研制出健胃消胀合剂、健胃止痛合剂、健胃消食合剂、健胃止血合剂、健胃清肠合剂等5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院内中药制剂,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治病救人首重医德

在平时工作中,廖志峰总是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把病人当成亲人一样真心对待。根据规定,廖志峰每次上专家门诊限号30人次,但他每天都有很多病人就早早地排队等候,为了让所有前来就诊病人都能看得上病,廖志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一个多小时下班,每次门诊诊疗病人都在70至80人次。用他的话来说:“患者千里迢迢来求医,费时费力又花钱,如果再看不上病,那心情可想而知,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多想一想他们的难处,我们苦点累点又有什么关系。”多年来,他的门诊量一直位居全院前列。可在优异成绩的背后,廖志峰却牺牲了大量的个人时间。

廖志峰40余年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他行医首重医德,告诫所有从医者要设身处地,推已及人,要把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结合起来,因为“医虽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哉尸”。在现代社会行医,还要做到淡其谋利之欲,重在救人之心。自行医以来,他遵循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精义对待患者,态度和蔼,关怀备至。数十年的兢兢业业与经验积累,让他的名声在广大患者中口碑广传。无论在门诊还是病房,前来求医者纷至沓来,遍及 *** 方圆数百里,甚至远及天津、山东、内蒙古、北京、山西、陕西等地患者也慕名前来就医。他每年门诊量达15000余人次,其中外省市患者前来就医者每年达1000余人次。多年门诊量全院排名第一,多次受到医院表彰。2019年,他为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把脉问诊,深受赞誉。

创建学科 弘扬学术

在茫茫医海中,廖志峰始终是一个不断探求的求知者,他不断积极探索中医临床新思路,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及时学习和掌握最新专业发展动态,并指导科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998年以来,廖志峰担任科室主任,以身作则,带领全科同志,兢兢业业,埋头钻研医教研工作,科室整体实力、诊疗水平、医德医风显著提高,科室影响力在同行业中显著提升。他所在的脾胃病科早就成为甘肃省中医系统最具影响力的中医专业科室之一,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甘肃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专科。

2004年6月至2011年8月,他当选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同行专家多次下乡义诊,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他多次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在 *** 承办3次全国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积极撰写论文在大会交流,参与《中医胃肠病学》编撰工作,执笔完成14万字编写任务,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评为“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优秀专家奖”。他还多次举办省内学术年会,为全省中医内科同行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大大提升活跃了学术氛围,内科专业委员会被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授予“先进专业委员会”称号,他个人被评为“学会优秀工作者”。

仁心仁术 医者大爱

在廖志峰的患者里,没有领导和群众之分,更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对待他们,他始终是精心诊疗,耐心解答,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廖志峰认为,患者是弱势群体,应该理解、同情和帮助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尤其是农村来的困难患者,他常常在为他们看病之外还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6年, *** 市七里河区黄峪乡的一个中年农民患者因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肾功能不全住进甘肃省中医院消化科。该患者家庭非常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廖志峰在得知情况后,不但竭尽全力为该患者诊疗,还拿出了自己的一些积蓄捐助给这位患者。

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廖志峰一直践行着“诚信守法、廉洁行医”这道医疗人员的行为准则,他从不以医谋私,贪图个人利益。在病人的请客和“红包”面前保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广大医护人员当中树立了一面旗帜。

2005年,一位来自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学生患慢性肾炎,四处求医两年多都未见好转,经多方打听,到甘肃省中医院找到了廖志峰诊治。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治疗,患者康复出院。家属为了表达对他的谢意,特地带来了其家乡特产——驼毛棉絮送给廖志峰,却被他婉言谢绝。他常说:“做医生必须要有仁慈之心,更要有奉献精神。”

在廖志峰的心里,患者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他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医者父母心,为医者要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己任,心地无私方能成就事业。”这“无私”二字,正是他作为一位有着“医者大爱”“仁心仁术”医生的真实写照。

-END-

供稿:院长办公室 徐柏林

编辑:宣传统战处 阳嵘莎

更多甘肃中医附属医院张士卿(甘肃省中医院张竹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