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职业(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卷),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职业(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卷)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职业(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卷)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前这句话主要是用来形容高考的,但是现在它主要是形容公务员考试的。

从录取率角度看,目前的公务员考试远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高考都要难得多。比如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而本专科录取人数967.45万,每100个考生里有81人能考上。就算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当年每100人就录取5人。

而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是202万人,录取31242人,每65人里只有1人能考上。

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研究生考试也没那么难,研究生考试录取率大概是30%。这么多人挤破脑袋也想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当然是和职业的稳定性以及工资待遇密不可分,它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铁饭碗”。

实际上1949年以来,“铁饭碗”的含义是一路变化的。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更倾向于进工厂或百货商店、供销社工作,而不是当公务员。并不是因为当时公务员岗位少,而是因为当时公务员的待遇不如前者。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进企业或百货商店、供销社,这也是铁饭碗,可以稳稳干到退休。可是现在呢?

所以“铁饭碗”的稳定性都是暂时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一切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体制机制早晚都会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的方向之一。比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19年就打破“铁饭碗”,1000多个行政事业编制全部取消,实行全员聘任制,都变成合同制工作人员。

在官方语境中,所谓“铁饭碗”指的就是“编制”,而打破“铁饭碗”的改革叫作“机构改革”。从1982年以来,事实上全国层面已经进行了8次机构改革,最近一次发生在2018年。也就是说,在这8次改革中,很多人的“铁饭碗”被打破了,变成了合同制员工。比如2018年的这次改革,把行政事业单位分成三类,其中有很多事业单位改成了企业。

改革没有终点,任何改革都是先易后难,所以即便依然保留“铁饭碗”身份的那些人,也不代表下一次改革不会轮到他身上。在过去8次机构改革中,后6次都是遵循5年一改的节奏。

那国外有没有铁饭碗呢?

从大的角度而言,基本也没有,比如英国,去年约翰逊原本计划裁撤20%的公务员,只不过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约翰逊就提前下台了。比如丹麦在去年取消了在各个社区设立了几十年的“失业工作中心”,所有在该中心上班的公务员一夜之间全部失业。不过总体上,各国公务员的饭碗端得还是比较稳定的,因为 *** 不需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岗位不是没有变化,而是变得比较慢。

再来说说公务员的待遇,这是一个比工作稳定性更加重要的指标。很多人觉得公务员待遇高,在局部,这是一个事实;但如果从全国范围而言,这可能又是一个假象。

比如浙江、深圳和江苏苏南等地的公务员,待遇确实高。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公务员的话,家庭年收入四、五十万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已经超过了全国99%的家庭。但是也有不少省份的普通公务员,月收入只有四五千元,越是待遇低的地方,工资还不一定能及时发放。

公务员的待遇变化是很容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比如最近这几年,不少地方公务员待遇开始下调了。事实上公务员岗位性价比受到社会追捧也没几年,大概是从2008年之后才开始的。2005年国考报名人数25万,而到2008年首次超过了百万。在那之前,公务员的总体待遇优势并不突出,大量毕业生向往的是外企、大型民企、国内500强、世界500强。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

首先,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企业内卷加剧的表现,而且这是必然的。过去人们向往外企,是因为外企待遇高,并且因为外企市场竞争力强,所以工作的稳定性也高。大型民企、国内500强、世界500强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但是当市场充分竞争之后,外企的溢价能力也随之下降,那还怎么保持待遇优势?

其次,这是财政收入明显提升后的自然表现,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第一次看到公务员待遇性价比超过了社会上大多数岗位。但是当财政收入增长遇到瓶颈或下降的时候,公务员待遇也必然会随之调整。

第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现象一定是暂时的。如果名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争当公务员的现象长期化,那么中国经济还如何保持国际竞争力?如果经济不行了,公务员还怎么获得丰厚的待遇?所以目前的情形其实就是薪酬定价体系短暂紊乱的结果,假以时日一定会重新获得平衡,回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状态。

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务员岗位是很难招到人的,因为和社会上其他工作比起来,性价比太低。比如英国,公务员总数约40万人,但最近一项统计显示,有4.5万名公务员申请了福利救济金,甚至有人要靠“食物银行”解决一日三餐。所谓“食物银行”,其实就是免费向穷人发放食物的救济点。比如美国,基层公务员年薪只有3万多美元,甚至还不如餐厅服务员。

如果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经济一定会越来越强,一定能实现“2个100年”的奋斗目标,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所谓“铁饭碗”的含金量会越来越低,这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

越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对工作的稳定性,甚至看得比待遇还重要,短期看这是人的本能选择,但长期看未必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尤其对年轻人而言。

比如鹤岗,公务员岗位一定是当地最好的工作,但是未来他们和他们的子女不参与社会竞争了吗?他们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比起来,还有什么优势呢?

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不断滑坡,任何制度都是无法保证所谓个人的稳定性的。爱拼才会赢,没有“铁饭碗”的人会不断外流,最终导致当地人口不断减少,陷入恶性循环,最后会怎么样?最近山西的黎城县精简了31%的机关单位,减少了76%的事业单位,全县科级领导减少134名。山西的河曲县则将1964名事业编制减少为659名,也就是1305人失去了“铁饭碗”。

所以对于更多没有端上“铁饭碗”的人来说,也不必纠结。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时代飞速变迁,要不了十年就能把人从河东变到河西。如果年纪轻轻就争抢所谓“铁饭碗”,那么当失去这个饭碗的时候,将面临更大的择业困境,因为别的工作基本都不会干了。

更多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职业(中国最难考的是什么卷)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