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王琳的人生经历过很多反差,就像她饰演的那个性格泼辣刁蛮的“雪姨”(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王雪琴一角),和她本人相差甚远。
王琳凭借《情深深雨濛濛》中的“雪姨”一角被很多人认识,但她并不想一辈子靠一个角色走下去。艺人供图
这些年,虽然她习惯在外界面前自称“姨”,但也会郑重其事地告诉旁人,戏拍完了,她只是王琳。也许在很多个片刻里,王琳分不清楚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角色是不是她,但她很确定,“雪姨”这个角色已经长在了她的骨子里。“我很爱这个角色,因为琼瑶阿姨笔下的王雪琴是那么的生动鲜活。但我也恨这个角色,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我只会演‘雪姨’,我介意别人说,王琳凭着‘雪姨’吃了一辈子。”
说这话时,电话那边的她沉默了许久。“奇怪,他们这种说法让我难过,但又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是‘雪姨’让我被大家记住了。”
她感叹着,人生就是个矛盾共同体。
演“雪姨”,带着不看好和抗拒
2001年,改编自琼瑶小说《烟雨濛濛》的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在央视播出,作为该剧演员之一,王琳却并不看好它。带着“这部剧会火才怪的心态”她进了组,“主要是剧里的角色台词都太多了,从头说到尾、没完没了地说,不是打就是哭,不是哭就是吵架,还砸东西、逃来跑去,反正就乱七八糟的。我当时还在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简直是生不如死,烦都烦死了!”
在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王琳饰演王雪琴,是东北军阀陆振华的姨太太。
此外,王琳要面对的,还是一个她从内心就充满了抗拒的角色——王雪琴。那年,她30岁,很难想象要演一个比自己大那么多的角色。再来“雪姨”的性格嚣张,随时张牙舞爪,说出的话也是咄咄逼人。“我生活中最不喜欢的就是跟别人吵架,因为太累了,甚至连大声说话都不愿意。但是只要‘雪姨’一出现就是大段大段骂人的台词,不停地、花式地,把和谐的气氛搞得翻天覆地、鸡犬不宁。”尽管导演不断指导,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现愤怒和刻薄的情绪,甚至还想过申请换个人来演。直到后来,琼瑶和她说,要是“雪姨”那么好的话,其他人都不成立了,只有她的坏才能立起那些人的好。“好在,一个好的剧本不需要太多演绎,就比如‘雪姨’非常有特点的排比句式。”王琳说,演到后期,“雪姨”甚至已经融入到她的骨子里:“经过三个月的磨砺,只要导演说开始,剧本一扔,我张口就能骂出来。”但这也让王琳开始恐慌,她在心里不断地提醒着自己,“要戒掉、要戒掉,不能再久了”,“再久,我想自己可能一辈子都在这个角色里出不来了。”
“雪姨”的表情包,颇受年轻人的喜爱。
“雪姨”被陆振华关在地下室里的戏份,是王琳至今提起都不禁感慨的往事。尽管最终呈现出来的剧情只有十多分钟,但她却被关了整整一天。“剧里的牢笼,是在楼梯下搭出来的狭小空间,空气不流通、充满恶臭。”这场在观众看来大快人心的桥段,却让王琳觉得“老要命了”。整场拍摄,是在演员一天不吃不喝,极度窘迫的环境下完成的,“只有让我们真的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演出那种真实感。”
但让王琳没有想到的是,电视剧播出后观众到哪儿都叫她“雪姨”,“我记得播出时,路过的每家每户传出的不是‘书桓’就是‘依萍’,不是‘如萍’就是‘杜飞’。”她也感慨着,多年后,互联网赋予了“雪姨”二次生命,“这些年,大家总在说‘雪姨’其实还挺好的,也没当初那么恨她了。而且‘雪姨’骂人解恨,反而让人觉得她有点儿可爱。”
戏大过于天,演员别把自己看太重
因为“雪姨”一角过于深入人心,也成了王琳演艺生涯的标签。那之后,找她的大多都是坏女人、狠角色:电影《小时代》、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男主角的霸道母亲,刻薄又刁钻;电视剧《皓镧传》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毒母后;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流金岁月》中,她又饰演了一位棒打鸳鸯的恶婆婆……有人统计,这些年,王琳前前后后演了52次坏女人。
在2018年播出的电视剧《流星花园》中,王琳饰演了道明枫。
她不止一次地提到“演员是极其被动的”,“演完‘雪姨’后,我几乎就没演过女一,因为我被定位在了一个功能型演员的位置上,一般反派、坏女人是很难成为女一的,尤其到了现在这个年龄,能选择的戏和合适的角色都不多。”
直到今年,王琳碰见了悬疑题材影片《梦境人生》,这部正在上映的电影讲述了中年人的爱情故事,“我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观照,就像我在片中扮演的朱丽瑛,挺让我遗憾的。很多中年人的内心都在等待生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也许这个人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们的内心还在坚守着、等待着。”
正在上映的电影《梦境人生》因为关注了中年人的爱情故事,让王琳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观照。
王琳很清楚,抹掉过往观众对她的固有定义,是她必须要做到的,也是每个演员应该做到的。当她以观看历史的心态回看过往时,她发现自己对表演的喜爱从未减少,“我一直认为能做演员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做一个称职的演员更幸运,因为演员能在不同角色身上体验别人的生命、别人的酸甜苦辣。某些时候,我感觉自己的人生是跳跃的,今天是‘雪姨’,明天是‘朱丽瑛’,后天是王琳。不像其他职业的人,朝九晚五,上班下班。”“会不会觉得很分裂?”“并没有,因为每段人生都需要细细品味。当你品味了这部戏里的人生,再把自己跟戏里的人物相结合,就算苦难也好,享受也罢,都是经历。”王琳总结多年来的拍戏经验,每当进入一个角色,就把自己忘记,忘记以前有过的表演痕迹,打碎再重塑,“演员吧,就是用自己的身躯演绎别人的快乐伤悲,在别人的生活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做演员近三十年,王琳始终认为,“当演员,不应该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雪姨”最红的那段时间,经常被路人莫名其妙地一顿骂,她反而觉得欣慰,“演员和观众的区别,就是观众会因为角色而憎恨演员,但这恰恰证明他成功了。如果你演一个反派,别人不恨你,说明你演得不对。演员是为角色而服务的,角色需要你怎样,你就应该做到。至于演员本人,根本不重要,戏大过于天。”
从业近三十年,王琳始终认为,演员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重。艺人供图
渴望爱情,但也要接受孤独
“现在应该有很多剧本找你吧?”“恰恰相反,我都快变成一个综艺咖了。”前两天,王琳还和经纪人“吐槽”,是不是因为自己上太多综艺,都没什么戏来找她。她反思过,“这或许是我该面对人生的时候了,50岁,究竟有多少剧本是真正描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演员不是万能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些角色是演不了的,比如让我演一个忍辱负重的农村妇女,怎么放手、摆脚我大概都做不好,所以我只能面对现实。”王琳说,有剧本找来,如果喜欢她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如果不太合适会选择拒绝,“其实我有些害怕,害怕自己不能再撑起一个角色,但为什么要去做不喜欢的事?我被别人选择了一辈子,现在是否也能去选择一下别人呢(笑)?”
今年,王琳参加了恋爱综艺节目《怦然再心动》,节目制片人徐晴是她的多年好友,她问对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节目是作秀还是真的找(爱人)?”对方回她,“我负责做节目,你就负责谈恋爱”。这给了渴望爱的王琳巨大的吸引力,“我的生活状况就是这样,一个老年的单身妇女。”几期的节目下来,观众发现王琳并不是“雪姨”,也不是女明星,只是一位普通女性,单身,渴望爱但又不自信,警惕、犹豫、纠结。“坦白讲,我一直是个比较悲观的人,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但到今天,我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很快乐。”
今年,王琳参加了恋爱综艺节目《怦然再心动》,面对爱情,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单身女性,会犹豫,也会纠结。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王琳,是否依旧渴望爱情?她却反问,“何必去纠结呢”,“随缘吧,有的话,出现了就不要轻易伤害它,若是没有,就让自己过得开心点儿、充实点儿。我现在想明白了一件事,当你的生命快要走到终点时,都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人能去分担你的病痛;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也没有一个人能陪你一起走,很多时间都需要你独自面对。人最终是孤单的,所以要接受,面对人生。”她想了想,认真地说:“其实我的生活已经非常好了,如果有一段爱情,是锦上添花。想通这点你会把生活调节得很好,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不要对任何事期望太高。”
【对话】
王琳:我只有半只脚在娱乐圈
新京报:《情深深雨濛濛》播出后,有意识到自己红吗?
王琳:我不知道什么是红,刚做演员时,我也渴望马路上有人能认出自己,我想那就是所谓的红了吧。但从出道,我就坚持一个观点,演员可以红,重要的是红了以后怎样做到不卑不亢、做到谦卑。这是很难的,就像有些演员自以为很红,以著名演员自称。这很可怕,演员是一份职业,不代表你有多崇高,只是你很幸运,仅此而已。
新京报:处于一个需要讨论、需要曝光的行业,但你似乎对这些想得很通透?
王琳:或许我从没把自己当成明星,我就是一个演员,我能做的是当一部作品出现在我面前时,努力把它演好,不要演砸。不是说要去给自己做关注度,做新闻,这是没意义的。就像我经常和经纪人说的,我不需要太多采访,为什么要无病 *** ?尤其是我没有作品的时候,人家来采访我,问我什么呢?就应该闭嘴,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娱乐圈吗?
王琳:我一直觉得,我只有半只脚在这个圈子里。一旦收工会很快回归家庭,因为我有孩子要管、有家人要照顾,我分得很清楚,也一直和这个圈子保持着距离。但这种疏离感不代表我在圈内没有好朋友,我有很多互相鼓励的同行,但真的没必要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其实我觉得很多事情没必要藏着掖着,这都是我的“二百五”性格使然(笑)。不过,公众人物还是要谨言慎行,作为别人心中关注的人,要清楚自己会传递给他人什么,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太大。
王琳。艺人供图
新京报:你在微博上经常分享一些哲理性的文字,所以你是个很爱思考的人?
王琳:哈哈,其实我很少发微博,那个就是一个老年人晚上睡不着觉胡发的,大家别介意(笑)。生活中我确实很爱反省一些问题,我认为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犯不同的错误,这个错不是你想要去犯的,是因为年轻、不懂,而做错事,但不能因为年轻、不懂就原谅自己。没有反省,就不会认为这件事情是错的。人生就是个不断反省的过程,这种反省会让你的路越走越对。
新京报资深记者 周慧晓婉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