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行通济有什么规矩,北京通州通济路济指哪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行通济有什么规矩,北京通州通济路济指哪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行通济有什么规矩,北京通州通济路济指哪里

每年的元宵夜,在佛山禅城的通济桥上,皆会汇聚了周遭广府地区内最密集的一波人流。这群人没有如传统元宵习俗般手执灯笼游园猜谜,而是或提着寓意生财的生菜,或举着象征转运的风车,携家带口地一同踏上那道传说中可令人如意解忧的通济桥。

这一民俗起源于明代的尾巴,曾于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其后又在曲折的路途中艰难地存活下来。与其说这是仪式,我觉得更像是一项延续了数百载的约定。

网易云音乐 听见好时光

最原始的通济桥,乃明朝时由邻近乡民筹资兴建的一条大木桥。到天启年间,时任户部尚书的广东南海人李待问捐出资金,把垂虹村畔这座年久失收的木桥,翻修为木石参半的拱桥,并取“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将其正式命名为“通济桥”,沿用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说到李待问,身为户部尚书的他,官位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长。从佛山走出来的李待问,在功成名就后一直很关心家乡建设,除了捐资复修祖庙、通济桥外,他还出资兴建了连通省城和佛山地界的五眼桥、省佛通衢,极大地便利了两城之间的交通,可谓是今日推动广佛同城化的地铁广佛线、广佛新干线等的鼻祖。

我们说回通济桥。当李待问所取的“通济”之名定下来后,才陆续有了后来行通济的习俗,才建起了在通济桥两岸相望的、用以祈福的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才流传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行通济,冇闭翳(粤语中的‘闭翳’指烦恼、忧愁)”。熙熙攘攘地挤在桥上的佛山人坚信走过这座桥来年便能遂心如意,而在外乡人看来,也许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执着信仰。

若干年过去了,通济桥曾经横跨的洛水已经干涸,被改为了地下暗渠;因为民国年间扩建马路,老通济桥被彻底清拆;建国以后,桥两岸的庙和社更是从此消失于历史当中。行通济的习俗在地理与政治环境的迫使下磕磕碰碰,甚至一度中断。

在新世纪到来之后,佛山市 *** 在离原址不远的地方重新修建了通济桥,让中止多年的“行通济”民俗得以重燃。新的通济桥已不再承载老桥兴建之初的交通功能,取而代之的是让市民登桥祈福的象征意义,因此桥身设计更注重安全感,而欠缺了老桥所独有的美感和历史感。

打个比方,我们来说说上图中的这一道道杠。在由北往南行的老通济桥上,北面上桥处有九级石梯,而南面下桥处有十三级石梯,寓意“九出十三归”,即有钱可赚——因此行通济万万不可自南向北倒着来走,否则就是亏钱了。而在新通济桥上,为了保证行通济期间的人身安全,防止踩踏事故的发生,这一步步阶梯被替换成一道道防滑条了。

再说说新通济桥的周边环境,昔日流经桥底的洛水,如今已被一汪密闭的湖泊所取代;而凭借着本土的石湾陶瓷工艺,这里也打造了一个带着精细雕花和镬耳的仿古牌坊,能让非本土的群众误以为这是一处有底蕴的古建筑。

新通济桥大概只有几十米长,如今从北面的金鱼街骑楼通道走进来,穿过牌坊上桥,再走往桥身南面的生菜池,约莫也就两三百米的距离。五百米约合一里,这座城市当中的民众于每一年的特定时分,便会沿路一起走过那半里长街。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行通济更像是一场厮守般的约定。桥的原址,以及周遭环境早已变更不少,但依旧不影响这么多年来当爹的带着老婆和儿子、儿子又再带着老婆和儿子这样一代代人去行通济祈福。也许佛山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无神论者,但他们对通济桥却始终虔诚,并信奉一行至少连续行三年。

在今年,我人生首次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去见证了这场元宵夜的盛会。我们先在金鱼街的路口架下摄像机,记录下人头攒动当中的一张张脸庞。

由于每年行通济现场的人流都极为密集,因此一年只有一度的“行通济”也得专门成立指挥部,派遣军人来应对现场可能突发的情况。一身绿装的士兵们,都仿似悉心呵护着一个婴儿般,去确保这一延续多年的习俗能够顺利如期地进行。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今晚来行通济的,其实佛山本地人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当中有不少都是外来人口——在传统的年俗中,应当是在正月十六的子时到亥时(相当于元宵夜的11点起到次夜11点前)来行通济才对,因为设定的是在旧时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来祈福。如今也许是官方为了赶上元宵时节来烘托气氛,便定下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行通济——但佛山的老一辈土著,依旧是在年十六这一天才前往,年十五的通济桥则留给非本地人去凑凑热闹。

而随着近年来广佛都市圈的交通日益便利,越来越多的广州人也在元宵当晚来到佛山行通济。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乃在广府地区当中,甚少形成如佛山的“行通济”般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元宵习俗,你要知道千篇一律的晚会或猜灯谜根本无法凸显你的故乡风貌——再说个题外话,广州的广府庙会也只不过是仅仅举办了几年的伪民俗,因为庙会本身就是一种北方的习俗,而广州固有的是历史积淀深厚的诞会(如南海神庙波萝诞)和墟市 *** (所谓“趁墟”),如今却因迎合外来文化和商业需求,被硬改为无法代表省城历史底蕴的“庙会”。

我们一连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民,他们有些惊叹于这个城市的习俗能够坚持几百年而不灭,甚至吸引在此处生活的外地人主动走进来参与其中。在骑楼通道上行进时,我还遇到了CBA佛山龙狮队的黑龙江籍中锋郑准,可惜他腿长走得太快,没来得及对他做个采访。

除了邻近的广东台、广州台外,老大哥央视也在这一晚莅临现场作连线报道,在新闻频道中播出这一夜万人空巷的盛况。我有幸在白天和晚上跟着出去采访的两位记者,分别是向央视的午间和晚间新闻交稿。

天公不作美,当晚下起了小雨,但摄影师帮自己和拍摄器材都套上雨衣后,便再度“披挂上阵”。对于新闻直播来说,下点雨真的算不上什么。

现场有着无数的人流,也有着无数的警员在维护着秩序。当大家在喜喜洋洋地过节的时候,他们最担心的其实是人群中会发生什么过节,从而造成混乱。

在紧贴桥身的位置,也架起了临时的铁桥供警察站岗的小铁桥,在不影响民众行通济的同时,亦能及时留意到现场的状况。言语无法承载太多,只能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夜色笼罩下,桥身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镜头前面的他们或拿出手机拍照,或对着镜头打招呼,脸上洋溢着笑容,没有一丝一毫的苦恼。每年的十五十六,这道桥上皆人来人往,但一同相伴走过的人是否都还在呢?

我不禁想起了欧阳修的那首《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走下通济桥,邻近生菜池一带往往聚集着许多卖生菜的人。

从前人们在过桥后,喜欢往生菜池上投掷生菜,但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清理成本。确实,想想在新春期间一度卖到十五元一斤的生菜被如此大规模地投掷,而后留下堆积如山的生菜残骸,确实有点土豪。

近些年来为了提倡节约,便提倡市民们尽可能在行通济后把生菜带走,而不是投往生菜池中,寓意“引财回家”。但扔生菜这一风俗要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当池中的生菜灯被漫天的生菜扔中的时候,颇有一种文革时期被批斗的错觉。

当你走过生菜池,面向普澜路时,行通济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此时你应当谨记,千万不要往回走,就把一切的闭翳都留在过去,置之脑后吧。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造字黑作坊】中的文章《行通济 | 沿路一起走半里长街》,欢迎关注和分享。

更多行通济有什么规矩,北京通州通济路济指哪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