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种子战”愈演愈烈
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国14亿人的口粮,全“系”在进口种子上。日本红富士和巨峰葡萄、漂洋过海的美籍土豆,说希伯来语(以色列)的红辣椒,还有西兰花、胡萝卜、洋葱、茄子,无一不来自国外。
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国新品种的专利保护,“种子战”愈演愈烈。比如,2021年4月1日,日本施行《新种苗木法》,严防本国优质农作物品种流向国外,涉及种苗品种1975个。众所周知,这条新法主要针对的就是我国。
在日本种子战硝烟未烬的时候,美国今年也突然出招了。
美国IFG公司的甜蜜蓝宝石和SWEET GLOBE葡萄品种,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市场非常受欢迎。近日,IFG恳请商家确保不采购或销售任何中国国内种植的IFG品种的水果,否则将有侵犯IFG知识产权的风险,而且这可能在水果品质方面欺骗了中国消费者。
其实,此前IFG公司曾于2020年针对非法种植、交易的侵权者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法律行动。其中,江苏省地方农业主管部门还被处以相应的行政罚款,陕西省也停止非法种植、交易IFG相关品种种苗。
从过去禁止苗木种植未果,到今年想要从零售端下手,美国IFG的品种保护思路逐渐开始变得“丰富”。
中国,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农业大国吗?
这还得从一粒“种子”说起,上世纪70年代,国内良种资源匮乏,科研经费不足,企业研发投入少,我国育种技术“一穷二白”,落后世界整整30年。
国产种子产能低,品相差,储藏还困难,在被市场淘汰的边缘疯狂试探,“洋种子”趁机盘踞中国市场,形成了稳固的产销推广网络,先低价垄断,后抬高种价,生生把从以色列进口的番茄种子抬到8元一粒,4000元1克。一斤种子的钱就能把低配版法拉利带回家,这让多少老百姓叫苦不迭。除了番茄之外,一公斤日本产甘蓝种子卖到6800元、胡萝卜种子则卖到每罐1.2万元。
前有断种风险,后有粮食危机,中国生存命脉被“洋鬼子”攥在手里,我们该如何破局?
打好种业“翻身仗”
育种基地,拓!种质资源库,建!
近年来,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为国家提供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全球种业巨头牵着鼻子走,很大原因是因为咱自己拥有杂交水稻等先进粮食种子技术,保障了在国际谈判桌的议价能,反正咱有足够的底气。
这背后,离不开袁隆平等“农业英雄们”的付出。
1974年,袁隆平团队选育出第一个大面积生产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当时比普通水稻增产20%。1991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并创造了以不到全球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的奇迹。
但袁隆平的脚步并未放缓,2003年,中国大陆一半以上、全球20%的水稻均为袁隆平团队杂交品种。
除了袁隆平,还有吴明珠院士,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同年级同学,我国著名园艺学家。她为国家培育了“红心脆”“含笑”“皇后”“芙蓉”“郁金”等甜瓜新品种和早佳西瓜(8424)等西瓜新品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袁隆平、吴明珠等东方英雄的付出,才使得中国在国际粮食上有了话语权,抵御了国外种业巨头的渗透。
短短几十年,我国种质资源保存总量飙升到52万分,跃居全球第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提高到如今的80%以上。一颗种子可以放50年都不坏,航天育种,中国一家独大,4000余种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搭着卫星上太空,在浩瀚宇宙,写下“中国种子”的名字。
一粒良种,就像一把创造奇迹的钥匙,需要我们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用技术硬实力去打破种业困局,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护好菜篮子,实现粮食安全。
仍需加大资本和科研投入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拜耳、科迪华(杜邦陶氏的农业部门)两者销售额占据世界前20强的60%,并且拥有大部分核心专利技术。先正达(中国化工集团完成了对瑞士先正达公司的收购,收购金额达到430亿美元)、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施四家企业的销售总额占世界前20强的26%,剩余14家企业,市场份额较小,仅占14%,但这些企业都拥有特色的种子业务。
而且,在中国现今的种业结构里,进口种子仍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举个例子,在东北黑土地,大多玉米种子是从德国引进的 ,他们的种子具有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等优势。不只是东北,就连华北地区的也是同样操作。
所以,咱们必须承认,中国本土种业公司距离全球先进水平仍有太远差距, 想要逆风翻盘,加大资本和科研投入是惟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