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亳州自商汤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带动了亳州医药的发展,到明、清时期亳州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经成了药商云集,药栈林立,药号巨头密布,经销中药材两千多种的中药“药都”。不难看出到清末亳州的药市已很繁荣。
亳州的中药材种植亦是比较广泛的,清代文学家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见,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医药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种植中草药为主,药业的发展,促进了药材业的发展。亳州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药材集散地以及价格形成中心。药材已成为亳州四大经济支柱之一,亳州市委市 *** 坚持以药立市不动摇,建成“中国药材第一市”。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是经四部委批准的首批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占地1000亩,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摊位总量超8000个,商铺2000多间,从业药商2万多人,日上市中药材2800多种,日客流量6万多人次,2020年年交易额突破430亿元。[1]
亳州自古就有“药都”之称,是全国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种,其中白芍占全国总产量的60%。全市中药材种植已达400多个品种,共有800多个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药材种植面积65万亩。亳州市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并于2007年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全市共有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42家,其中39家通过GMP认证。亳州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中药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之中,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研发、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中药保健品、中成药制造和综合配套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1995年元月12日, ***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 亲笔为亳州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把亳州命名为“中华药都”并题词鼓励:“弘扬华佗精神,办好亳州药都”。亳州市农村约有60万亩土地种植中药材,50万人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同时,以交易中心为龙头,促进了亳州市交通、旅游、通讯、信息业和市政建设的迅勐发展。
近年来,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中药材种植规模碎片化、中药材供给关系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目前,亳州有800多个乡村从事中药材的生产,中药材栽培面积多达116万亩,占全国的比例约为10%,但是,规模化种植比例仅占11%,散户经营超过90%,碎片化种植现象突出,导致其产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碎片化种植使得农户种植中药材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的模式打击了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散户种植在生产上难以采用先进的技术,使得土地和中药材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其潜力;在种子选取方面,散户种植会使得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杂乱、质量参差不齐,最终会因为适应不了市场的要求而遭受损失;在中药材田间管理和销售方面,碎片化种植由于形成不了统一管理、缺少专业指导,致使产量和质量不同程度受损,使得中药材的销售渠道狭窄且利润低。
中药材供给关系正面临不可忽视的供给侧失衡,实现亳州中药材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亳州中药材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符,市场上中低端产品过多,高端产品过少;亳州中药材产量很高,但是医用中药材较多,用来食用的中药材较少,具体表现在医用中药材市场供给过剩,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食用中药材市场需求前景良好,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亳州中药材供给的效率偏低,中药材在配置方面不合理,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因此,调整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亳州中药材市场应高效利用资源和地理优势,进行中药材的合理化种植,同时加强当地 *** 政策引导,使之形成规模经济;调整亳州中药材产业的供给结构,把供给重心转移至精加工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加大高端人才的栽培和引入力度,为亳州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1] 数据来源: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文转载来源于供销药材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