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香港乐坛作曲家(香港三大作曲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香港乐坛作曲家(香港三大作曲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香港乐坛作曲家(香港三大作曲人)

近日歌手容祖儿在参加某歌唱节目,与其他嘉宾交流关于港乐衰落的看法。嘉宾说香港当年填词这一块确实厉害,而作曲就相对薄弱许多。容祖儿表示认同,所以那时候才大量翻唱日本和欧美的曲子,后来才慢慢重视原创,从而很少再翻唱外国歌曲了,还说翻唱“现在音乐的版权费都好贵的”……

所以,是“不翻唱”导致港乐衰落了,还是港乐衰落导致翻唱不起来了?

不管怎么说,在当年的港乐黄金年代,确实在作曲方面相当薄弱,从“金针奖”历年得主名单可见,获奖的作曲家只有顾嘉辉一人,而作词人却有一大堆。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当年香港乐坛翻唱盛行的年代,究竟有多少位作曲人。

到目前为止,我能想到的香港作曲人的名字大概有以下这些:

一共有20多个名字吧,相信这些名字你多数都耳熟能详。虽然名字有20多个,但有些是我们应该排除的,比如:

最后一排,从陈辉阳、雷颂德一直到泽日生,应该排除,因为时期不符。

香港乐坛翻唱盛行的时期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而这一代作曲人,恰恰是从90年代中期或2000年前后才崛起的。也就是说,他们正是伴随着港乐开始重视原创而成长起来的一批音乐人,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范畴之内。

这一代音乐人大都是音乐科班出身,很多还有过留学深造的经历。在港乐熏陶中长大的他们,深知之前的香港乐坛虽然繁荣,但严重缺乏音乐创作人才,所以他们应运而生,心想可以大干一番事业。但谁料,等他们成长起来后,香港乐坛却无奈地走向盛极而衰了。不过,他们依然用才华延续了港乐最后的光辉。

再往上,中间两排基本也可以排除因为这些本身都是歌手,他们虽然都有涉足作曲,但水平不一,数量不一,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基本是给自己写歌,给别人写的不多。

比如许冠杰,他是粤语歌坛的开山鼻祖,但并非创作大师。他写的歌基本都是自己唱的市井小调,极少给别人写歌。

比如林子祥、谭咏麟、张国荣等天王级歌手,在创作方面都算有一定成绩,但并非以此见长。即使在自己演唱的歌曲里,自己创作的都只占小部分,他们演唱的日本歌曲都不在少数。

还有陈百强、黄凯芹、蔡枫华这些人,创作数量本身有限,更没有余力给别人写。

再看黄家驹、刘以达、周启生梁翘柏这些玩乐队出身的,他们走的是纯原创路线,但他们基本也是自给自足的,给别人写歌的机会并不多。

比如黄家驹,他的创作其实可以养活更多歌手,但公司不同意他轻易把歌给别人,理由是好歌是要留给自己唱的。他仅仅给同属宝丽金的许冠杰、谭咏麟,以及新艺宝的王靖雯、蔡兴麟等少数几位歌手写过几首歌。

那么,能给香港那么多歌手写歌的作曲人,就只能指望最上面一排了。

即使是在这一排里,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给别人写很多歌。

比如胡伟立主要从事电视剧配乐,对流行歌曲的创作涉足极少,众所周知的大概只有一首刘德华的《一起走过的日子》是由他作曲。

伦永亮和蔡国权本身是原创歌手,他们有才华,但因为形象方面成不了偶像歌手,所以不得志,因而他们也会为其他歌手进行一些创作。

伦永亮写歌的对象主要是梅艳芳和林忆莲。如梅艳芳的《烈焰红唇》,林忆莲的《醒醒》,还有刘德华的《不可不信缘》,郭富城的《我为何让你走》,吕方的《每段路》等。

蔡国权也是一位被埋没的才子,他的那首《不装饰你的梦》堪称经典,给徐小凤写的那首《顺流逆流》更是佳作。他自己出过多张专辑,也给许多歌手写过歌,其中不乏好歌。可是歌红人不红,他在香港歌坛似乎也不怎么被关注和重视。

除了上面这些,剩下的真正的幕后作曲人就只有4个名字了:顾嘉辉、黎小田、卢冠廷和徐日勤

其中徐日勤貌似作品不是太多,应该不到100首,比较经典的有张学友和汤宝如合唱的《相思风雨中》,还有罗文的《尘缘》,他似乎跟陈百强合作较多。

卢冠廷,除了音乐人,还是个搞笑演员。音乐方面也主要是电影配乐为主,最经典的作品自然是众所周知的《一生所爱》,还有苏芮的《凭着爱》,刘德华的《如果你是我的传说》,张国荣的《但愿人长久》……作品都还不错,但也不是以量取胜。

只剩最后两个名字了——顾嘉辉黎小田。其实这才是当年香港乐坛贡献最多的两位作曲大师。自70年代末直至90年代,他们谱写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旋律,捧红了几代歌手。

顾嘉辉的作品,主要集中于武侠影视作品,他和黄霑一起创作了《上海滩》《焚心以火》《狮子山下》,以及《小李飞刀》《一生有意义》《世间始终你好》等众多经典,还有早期与邓伟雄合作的《铁血丹心》《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等……

黎小田的作品也是非常多,经典可能不及顾嘉辉,但涉及更广,比如叶振棠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张国荣的《侬本多情》,梅艳芳的《胭脂扣》,陈百强的《烟雨凄迷》,关正杰的《大地恩情》等等。他一手捧红张国荣、梅艳芳等歌手,被称为香港教父级全能音乐人。

以上我们将当年香港乐坛的作曲人全都梳理了一遍,最终发现,相比作词人一堆一堆,那些年香港的作曲人真的是少得可怜。除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创作歌手,真正的幕后作曲家就顾嘉辉、黎小田、卢冠廷几个而已。

你知道为什么这几位能成为大师吗?其实也不是平白来的。顾嘉辉早年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卢冠廷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和科尼许音乐学院,而黎小田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著名音乐家黎草田……

但那时候这样的科班音乐人才罕见啊,除了这几位,你就只能指望多出几位像黄家驹那样纯粹拼天赋的草根音乐人了。但可惜的是,天赋异禀的草根音乐人比科班音乐人更罕见。

所以,弹丸之地的香港,那时候能诞生几个具有优秀作曲能力的音乐人?而香港演艺圈的歌手却多如牛毛,且多数为非创作型偶像歌手,香港每年新歌的需求量就达数千首。

就凭这屈指可数的几位作曲人,是远远供不应求的,所以,翻唱日本和欧美的歌曲,就成了他们不得不走的路。这也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捷径。君不见,多少偶像歌手是因唱着日本歌而走红,并登上天王天后宝座的!

另外我们也发现,正是因为旋律不够可以进口,所以造成了香港乐坛“重词轻曲”的风气,对会作曲的音乐才子并不看重,如黄家驹、蔡国权等,相反却将作词人一个个都捧得老高。即使如黎小田这样的教父级作曲家,至死都不配拿一尊金针奖,也是有点儿讽刺的。

—— END ——

更多香港乐坛作曲家(香港三大作曲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