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这是对话德国的 第 53 篇 原创访谈文章
董浩淳先生 和 侯亦飞先生 是对话德国的
第 30 位 和 第 31 位 访谈嘉宾
2018 年汉堡峰会现场 图片来源: Hamburg Chamber of Commerce(汉堡商会) 摄影: Roland Magunia / Krafft Angerer本文长度约 4800 字,我们建议您阅读 12 分钟。
2018 年 11 月 26 日至 27 日,对话德国有幸作为自媒体代表参加了在德国汉堡举行的有关中欧经济关系的高级别会议——汉堡峰会。该会议最早于 2004 年由汉堡商会发起,旨在为中欧之间搭建公开对话的平台,并改善双边经济关系。
峰会期间,来自 17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位政经界代表和工商界精英就中欧在当前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中欧美贸易关系、原材料安全、人民币汇率、绿色城市,以及中欧在多极化世界中的战略等话题进行对话和交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了峰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
在此期间,对话德国团队分别采访了两位参会嘉宾——董浩淳先生和侯亦飞先生。他们是不同年龄层的企业领袖,就职业发展和行业见解分享了各自的看法。由于当时的会议日程比较紧凑,本次采访与往期专访相比较为精简。
访谈策划:刘旭辉 王来
文章整理:王来
文章编辑:羅本豪
文章校对:王来 杨媛 羅本豪
访谈地点:德国汉堡
嘉宾简介
第一位受访者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吉利集团英国 CFO(首席财务官)董浩淳先生。
董先生早期从事学术研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八十年代末在英国师从 P. J. Buckley 教授从事跨国公司领域的研究。
2018 年加入吉利集团之前,董浩淳曾在康明斯欧洲及中国工作 18 年,期间担任战略、业务开发、产品规划、分销管理、市场与销售、财务管理和事业部管理工作。在其担任东亚区 CFO 的 7 年间,康明斯东亚区销售实现 30% 的年复合增长以及优异的运营现金流, 并在 2010 年实现中国区销售额突破 30 亿美元的佳绩。他也因此荣获 CFO 杂志 “ 2010 年度中国十大杰出 CFO ”的称号。
另一位是智充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OO(首席运营官)侯亦飞先生 (Simon)。
侯亦飞先生毕业于多伦多大学,金融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他曾就职于特斯拉(中国)公司和梅赛德斯-奔驰(北京)公司,在汽车行业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联合创立的智充科技通过极具战略意义的规划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他擅长使用经济模型进行业务分析和管理。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董浩淳先生1 “你了解了这个社会,别人可能就不会在意你的肤色,平等的基础很重要。”
对话德国:请问董先生,您是如何从工科领域逐步成功转行并成为“中国十大杰出 CFO”的?您是否能从自身经验出发,给我们的众多年轻读者们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董浩淳:第一方面,客观地来讲,我赶上了一个好时机,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做了回国的决定。
我 1989 年到英国深造,1995 年回到中国,我这个决定做得很好。之后我选择了一家好公司一做就是 18 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得是:Always try to do the best in your current job(尽你所能在现有工作上做到最好),哪怕工作上有别的想法,也要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在一个好的公司跟着一个好的老板,那么下一份好工作会自然来找你。
第二方面,想办法挑战自己。
第三方面,在外国公司,可以找很多指路人。找个机会,主动汇报工作,主动展示自己,这不但可以让人了解你,你也可以主动获得一些信息。
对话德国:德国职场的晋升进程非常缓慢,35 岁做到部门经理的机会都不一定很多。工作挑战性也不一定那么大。
董浩淳:我认为,我们要充满好奇地去了解这个社会。我当时刚到英国,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参加社交活动,我就看电视、听收音机。这些在我后来找工作时非常有帮助。
你了解了这个社会,别人可能就不会在意你的肤色,平等的基础很重要;另外,需要进行一些选择,尽可能为自己选择敢于冒险、愿意用有能力的下属的公司和老板。
对话德国:回国前,您觉得我们在国外可以做哪些准备?
董浩淳:你要了解企业文化。好的民企,追求结果,7 天 24 小时,所以回国前你要做好心理调试。民企的文化会令你感受到很大的冲击。另外,民企为了追求利润和节省时间,有时会有自上而下的决策流程。
2 “西方人偏好量化。”
对话德国:现在国内各行各业有很多创业的年轻人。在您看来,未来十年,汽车领域有哪些创业的风口?
董浩淳:过去的四年中我并没有从事汽车行业,近期刚回来。我觉得汽车领域的互联互动、大数据领域是创业风口所在。我不建议去生产制造方向进行创业,汽车行业是重资产,纯粹的生产制造是非常艰难的。
对话德国:除了吉利,很多民企都想走出国门。您觉得,这些想走出来的民企要怎样才能在海外成功地发展?
董浩淳:以吉利为例来看,很多民企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再优化一些的话,可以提高国际化人才的比例。我们所说的民企追求结果,决策非常直接、坚定,但是沟通时的语言表达可以更为讲究一些。
在这方面,中国人把握得不好。有时候对外国人过于客气,外国人会误解你的决策。
另外,在全球并购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明确原来的战略意图是否仍然清晰:在尽调后、并购后与最初的战略评估是否还具有相关性。在战略相关性这方面,很多国内企业做得还不是很成熟。
因为大部分国内企业的程序和战略,在西方人看来都特别不同,西方人偏好量化。这些差异会导致整个框架体系的不同。
对话德国:吉利收购沃尔沃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您认为这对正在并购或者正在跟德国企业合作的中国企业有什么好的启示?
董浩淳:沃尔沃最开始是在福特的管理下,并购时间并不长。整体来讲,这次并购,从全球产品线到财务资金层面,都很成功。这个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吉利比较包容,给予被投资人极大的信任、支持和聆听。
北欧的管理风格跟美国、西欧不一样,吉利没有去插手具体事务,北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授权,因为他们更了解欧洲的市场。
可以说,是根本的理念带动行为,从而有了这样的好结果,我们也获得了一些认可。
智充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 侯亦飞1 “汽车不是手机,不是很快就能改变的,一定会是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的一个改变过程。”
对话德国:请问 Simon,智充科技在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发展策略有什么不一样?
侯亦飞:我们在国内的客户主要来自于车队管理和车队本身,网约车就是我们在国内的大客户。他们集结了很多小车队,可以实现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他们可以建一个充电站,类似加油站,通过导流实现较好的盈利。
我们发现,现在国内大部分能赚钱的客户都是从车队角度开始切入充电场景。因为首先他们可以满足自己车队的充电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向其他车队提供服务获利。
在德国市场,我们主要面向能源公司。德国的能源公司更加市场化,对于未来的新科技也更具创新性。
我们将在国内服务车队的经验分享到德国的能源公司,让这些能源公司了解到,你不仅可以做技术支持投资,也可以把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到充电领域,实现更高的翻台率,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降低运营成本,并且能更好地跟电网结合。通过这样的解决方案来切入德国的市场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对话德国:智充科技提供给这些能源公司的具体产品是什么?
侯亦飞:硬件项目(能源公司用的充电桩)是主要的销售收入来源,同时我们有软件和云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
对话德国:您之前在特斯拉和戴姆勒都工作过。在您看来,传统德国车企的电动汽车、特斯拉和中国电动车企的产品三者相比各有哪些优劣?
侯亦飞:我个人觉得特斯拉挺棒的,我在特斯拉工作过,自然会有这种自豪感。
国内目前电动汽车发展非常快,比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都具有很强的互联网思维。他们的人员构成也非常专业化,有很多希望加入到汽车行业创业公司的一些高素质人才。
欧洲的电动汽车整体品牌和用户体验都非常强。我们能看到,在中国市场做得比较好的还是有品牌的欧洲厂商。国内厂商在乘用车、巴士、物流方面其实没有太大劣势,一旦涉及到用户端,乘用车的品牌感还是德国车企做得比较好。
所以我们认为,品牌效应也是德国企业未来在做汽车电动化方面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特斯拉在中国很有硅谷文化、创业文化,但用户基数没那么大;而国内品牌,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也有非常好的产品。而且我也相信,这些产品会越来越好。
此外,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不光是传统车厂的生意,同时也是科技公司和出行公司的生意,百度、谷歌、苹果都会进军这个领域。所以我觉得,未来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
对话德国: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归纳成欧美车企的优势在于品牌、质量以及技术,而国内车企的优势在于市场和创新性人才?
侯亦飞:可以这么说,其实手机行业也是这样,比方说特斯拉是苹果,但中国还是会有小米出现。比如小鹏汽车就会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到产品当中去,而这在汽油车时代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事情,毕竟门槛非常高。而现在,很多新的想法都得以实现,所以我们也会看到中国企业具有这样的优势。
此外,因为特斯拉做电动汽车相对最早,技术创新也比较多,model 3 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奔驰、宝马、奥迪的销量了,所以产品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
德国车企的目标也很明确,可能接下来两年也会有非常大的进展。
对话德国:中国车企和德国车企相比较分别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侯亦飞:我觉得中国企业的迭代能力很强,2015 年有政策补贴后就开始推出产品,占领一部分市场,然后再不断升级产品。中国很多客户买这类车是为了拉网约、拉出租,并不一定是自己开,所以市场是很明确的。有了政策补贴,每公里的性价比的确是比汽油车高,而且很多电动汽车本身在中国价格并不高。
相比较而言,德国企业非常谨慎,一定要推出非常好的产品,一推出来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觉得这也是两种文化的特点使然。
对话德国:德国车企还有机会么?
侯亦飞:我们觉得,德国汽车文化还是很强的,工程文化也很强。因为汽车不是手机,不是很快就能改变的,一定会是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的一个改变过程,大家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出相应反应、占领特定的市场。
2 “在体制内努力工作的发展模式,或者体制外的自己创业的模式:这是两种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方式。”
对话德国:您当时是在怎样的契机下想到创业?
侯亦飞:在特斯拉我们做的就是充电。特斯拉的充电有个特点就是只面向特斯拉车,电费由特斯拉支付,如果慢充(目的地充电)的话,电费由场地方支付。这样的模式主要服务于卖车,并不是服务于充电本身。
特斯拉还是非常贵的,但别的电动汽车的充电可能需要其他商业模式的支撑,就像加油站一样。因此,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打造一个解决方案公司,帮助有地、有车、有能源的地方开一个“加油站”。
而这里面涉及到支付体系、车流导流、后续维导、如何分账等一整套的体系流程,所以硬件其实只是整个系统里面的一个模块,这样才能让充电无处不在,才能让停车场从这个生意里赚钱。
我们一直有个强有力的理念:充电不应该是一个基础设施,而是赚钱的机器。
对话德国:现在我们在德国哪里可以看到 Xcharge?
侯亦飞:近期应该就能在汉堡看到很多。
对话德国:您创业大概三年了,是很早就有创业想法了呢,还是看到机会的时候萌发的想法?您为创业做了哪些准备?
侯亦飞:特斯拉其实是个创业公司,而创业公司跟大企业的文化是非常不一样的。在特斯拉一个人可以负责很多事情,创造的空间非常大,也没有太多上下级之间的局限,每个人都主动期望去做更多的事情。
我觉得,其实可以在两种模式间进行一个选择:在体制内努力工作的发展模式,或者体制外的自己创业的模式,特斯拉属于后者,而大企业可能属于前者。这是两种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方式。
对话德国:在特斯拉的工作慢慢地激发了您的创业兴趣吗?还是您在加入特斯拉之前就有创业的想法?
侯亦飞:加入特斯拉之前就有创业的想法,之后在特斯拉能看到 Know-How 。
对话德国:在德国也有很多技术人才对创业有想法,您对这部分人群有什么建议吗?
侯亦飞:如果大家愿意回国工作,我们非常欢迎。因为我感觉,德国华人的综合水平非常高,这点我印象非常深刻。
但德国的创业文化没那么浓厚,不像美国,未来的创业大部分还是跟互联网有关,那怎么看到这些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发展呢?要么回国看看,要么到美国看看,对于德国的高端人才,大家都非常看好。
对话德国:您看到的技术行业的下一个创业风口在哪里?
侯亦飞:有人说 5G 的到来会带来更大的流量,这个我是认同的,很多虚拟现实的东西会随之实现。例如,谷歌眼镜之前行不通,5G 之后可能就会实现。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
另外,新能源行业也有机会,比如电池回收、电池梯次利用,这些之前都是能源领域的学术性的话题,实际应用上也确实需要解决:不单是技术上的解决,还得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
对话德国:5G 来了还会带来哪些变化?
侯亦飞: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点多,如果离手机太近,就会离太空太远。所以我觉得,如果有工程背景的人能在这方面做些创新的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话德国:您指在哪些方面做创新?
侯亦飞:人类如何能够上太空?宇航科技会怎么发展?现在,人的发展还是太过局限于虚拟了,而不是展开到物理世界当中。
虽然微观比较赚钱,但我觉得宏观还是更有意义。
中欧精英,齐聚一堂以上采访是在会议间隙进行的。见一发而观全局:董浩淳先生从船舶及海洋工程学科起步,先入学界,再入企业。丰富的跨部门工作经验是成就一名优秀 CFO 的坚实基础;对于中国发展大趋势的把握,为他从外企转入民企提供了战略支撑。
侯亦飞先生结合了自己最初的创业想法与顶级创业公司特斯拉的工作经验,在汽车充电专业领域独辟蹊径,找到了独特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
两代“汽车人”的经验,你又读到些哪些弦外之音呢?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感谢您的阅
往期精彩文章
第1期 | 资深研发专家谈研发管理、工业 4.0 与人才培养 - 访全德华人机电工程学会张式程博士
第2期 | 中德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 访德国博世部门总监杜飞先生
第4期 | 保持好奇,敢于挑战 - 访采埃孚中国电驱动事业部总监朱朝宏博士
第6期 | 回国创业,我从未后悔 - 访北汽新能源总工胡伟博士
第9期 | 戴姆勒工作 32 年的德国人事高管谈中德管理文化差异
第16期 | 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 访博世高级经理廖翀先生
第19期 | 终身教授到国际顶尖大学副校长 - 华裔女性演绎的“另类”人生
第24期 | 谈谈世界上最好的汽车 - 访奔驰“S 级之父” Dr. Storp
第26期 | 从德企女掌门到跨国巨头独立董事 - 访采埃孚集团独立董事徐维东
第31期 | 高效夹具 – 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对话金属加工技术专家袁华博士
第33期 | 如何在德国创立一家科技公司- 对话 ACunity 创始人洪臣
第34期 | 谈德国华人的职场发展- 访德国大陆集团华人高管张宏博士
第36期 | 律政佳人 | 她在德国做世界顶尖律所总监 - 访马倩博士
第38期 | 大数据时代的德国互联网 - 访欧洲科学院院士傅晓明教授
第43期 | 应运而生 - 谈谈我的创业故事|访知迪汽车总经理周强先生
对话德国2018年会暨德国华人精英交流会 | 圆满结束!
第44期 | SAP 资深商业咨询师是怎样炼成的 | 访李烨博士 | 制造专栏
第45期 | “洪门旧事”与德国华人职场发展 | 访赢创工业集团高级副总裁洪中博士
第48期 | 寻找华人千里马的德国伯乐 | 访德国猎头公司创始人 Tobias Busch 博士(上)
第50期 | 拥抱生活,引领变革,与德国 “百年老店”共突破 | 访博世中国人力资源执行副总裁李晓虹女士
第51期 | 职场华人如何成长为一名“Glocal leader”?| 访博世中国人力资源执行副总裁李晓虹女士
第52期 | 探寻德语奥妙30年的汉莎航空并购总监 | 访李常胜先生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到我们 网站与微博 获取更多信息。
http://www.dialogde.cn
微博:对话德国
知乎:对话德国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