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长治,山西省辖地级市,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中。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辖4区8县,面积13955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底,长治市总人口为315.2万人。
长治历史悠久,“长治”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取“长治久安”之意。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国在此首置上党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一统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党郡为其一,市区内留存有古上党郡署大门上党门和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中轴线长408米的城隍庙潞安府城隍庙。长治是省域副中心城市 ,晋东南中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被取消)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曲艺名城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9年,再次入选“中国城市品牌评价(地级市)百强榜”。2022年1月,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 。2022年6月7日,与北京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历史沿革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上党郡即为其中之一。
东汉沿用秦制,上党郡属并州。建安十八年(213年),上党郡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太元十一年(386年),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上党郡归之。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分上党郡置潞州(是为潞州建置之始),上党郡属焉。州得名,因潞子之国。
隋开皇三年(583年),上党郡废,移潞州于壶关。大业元年(605年),改潞州为上党郡,隶冀州。
唐武德年间(618-627年),改上党郡为潞州,并置都督府。开元十七年(729年),以玄宗历试尝在潞洲,置大都督府,并置上党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潞州、上党郡属河东道。大历元年(766年),置昭义军。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
宋代,太平兴国初(976为元年),改昭义军为昭德军,后为潞州。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为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隶河东路。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昭义军改为威胜军。崇宁三年(1104年),复为隆德府,后为昭德军。
金代(1115-1234年),潞州隶河东南路,天会六年(1128年),置潞南辽沁观察处。
元代(1206-1368年),潞州属晋宁路。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元太宗三年(1231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清代(1616-1911年),沿用明制,潞安府治今长治城。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3级制,废潞安府,原潞安府所领各县均属冀宁道。4月,于今长治市置潞泽辽沁镇守使署;民国五年(1916年)改为潞泽辽沁营务处。民国十三年(1924年),撤销营务处。民国十九年(1930年),撤销冀宁道,各县直隶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省 *** (阎锡山政权)置第三、第五专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
1950年3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
1952年3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
1953年7月1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
1958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
1975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
1983年9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县。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区11县。
1992年11月,经山西省 *** 批准,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1994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
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以原城区和原郊区的行政区域为潞州区的行政区域;撤销长治县,设立长治市上党区,以原长治县的行政区域为上党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屯留县,设立长治市屯留区,以原屯留县的行政区域为屯留区的行政区域;撤销潞城市,设立长治市潞城区,以原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潞城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3月20日,长治市下辖4个区,8个县,有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市 *** 驻潞州区。
①潞州区:山西省长治市辖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从北部顺时针方向依次与襄垣县、潞城区、平顺县、壶关县、上党区、长子县、屯留区接壤,全区总面积356平方千米,是长治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 潞州区属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 截至2021年末,潞州区常住人口总数89.9万人,同比增长0.40%。
长治市潞州区是一块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宝地,区境西部的壁头村新石器文化遗址,表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定居,2018年11月撤销长治市城区、郊区,合并设立长治市潞州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网络纵横,通衢九州,太长、长邯、长晋高速和208、309等主要干道贯通全境。潞州区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潞州区东部为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面是长治湿地和漳泽湖,有上党门、城隍庙、崇教寺、静乐宫、观音堂、滴谷寺、九龙宫等古迹遍布境域。
地名由来---潞州的“潞”,《说文解字》中解释,“大水也”,就是指长治地区的母亲河浊漳河。“潞州”是长治市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始置于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到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潞州升为潞安府为终。历经隋、唐、宋、元、明,历史悠久。
②上党区: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东靠壶关县,西连长子县,北与长治市潞州区接壤,南和高平市、陵川县相邻。介于东经112°5707"~131°1148",北纬35°5156"~36°1013"之间。全区总面积483平方千米,上党区户籍人口34.92万人,常住人口31.93万人。
上党区历史久远,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曾在此建耆国、尝百草、教农桑,完成了从迁徙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转变。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后,上党属秦,始置上党郡。上党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长秋短。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春干多风,夏热多雨,秋凉早霜,冬冷干燥。境内气候垂直变化不太显著。 境内S226省道、G208国道、G55二广高速、郑太高铁纵贯南北,G207国道、S2201长治绕城高速、晋中南铁路横跨东西。
历史文化
上党区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就曾在此“尝百草、识五谷、教农耕”,开创了华夏的农耕文明。殷商时期,古黎国在此建都,子民就是“黎民”,“黎民百姓”一词就源于此。明清时期,作为晋商的重要分支——潞商,在这里开创了“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铁货产、供、销产业的辉煌。全国各地都有城隍庙,唯有上党区的城隍庙建在城外山上,被称为“天下都城隍”。
风景名胜
老雄山,又称南雄山。方圆六、七十里,海拔1419米,为长治地区第一高峰,堪称上党群山之王。整个山势三峰对峙,像一条巨大的苍龙游弋在上党区荫城、西火、南宋三个乡镇之间。据志书记载,其名就来之于"峰高山大、雄厚险峻"之意。老雄山素以松青柏翠古今闻名。早在明代初期,人们就把"雄山叠翠"列为长治八景之一。
地方特产
上党人参,主产于长治,因该地古称上党,故名党参。党参以根入药,具有补中益气的功能,可治多种疾病。以党参为主药,可配制多种中药。
上党碧松烟---精光兰麝—上党墨“碧松烟”,“上党碧松烟”为潞墨之另称,唐宋时期乃皇家贡品。唐时,李隆基任潞州别驾,亲作御墨,曰“龙香剂”。其登基后,特将“上党碧松烟”赏赐文士墨客,有“千金易得、一墨难求”之誉。“诗仙”李白常用碧松烟墨来写诗,对碧松烟喜爱有加。
上党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县城(乡镇)”等荣誉称号。并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③屯留区: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介于北纬36°13′~36°30′,东经112°28′~113°03′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南北宽25千米,东西长60千米,总面积1142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屯留区常住人口为25.4万人。
屯留区历史悠久,自西汉置县至今已2300余年,于2018年11月撤县设区,是长治市四个市辖区之一。屯留区自古有“古韩要地”“三晋通衢”之称,长太、长邯、长临高速以及208、309两条国道贯穿全境。屯留区属黄土高原大陆性温暖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季风强盛,冬长夏短的特点。屯留区有“后羿射日”“张良得兵书”等历史传说和“屯留道情”“瞪眼家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④潞城区: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东北边缘,西北与襄垣县以山为界,东北与黎城县隔河相望,东南与平顺县谷岭交错。辖区总面积615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潞城区常住人口为21.9万人。
夏,属冀州。商(殷)为微子封地,称微子国。1994年4月26日,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潞城县,设立县级潞城市。2018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潞城市,设立长治市潞城区。同年11月23日,长治市潞城区正式挂牌成立。
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位于潞城区西25千米处的鹿台脚下,浊漳河畔,与潞州区、襄垣县接壤,素有“鸡鸣一声三县闻”的称号。
⑤襄垣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正中,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东以仙堂山、黄岩山与黎城县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县相连;南以五阳山、麓台山、磨盘山、五赞山分别与潞城区、潞州区、屯留区接壤;北和武乡县为邻。介于东经112°42′—113°14′,北纬36°23′—36°44′之间,总面积1178平方千米 。
战国初期,赵襄子筑城于此,故名襄垣。西汉初置县,历代未改,已有2400多年历史。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千年古县”。襄垣历代英才辈出,主要历史名人有汉初政治家张良,东晋高僧法显,明代 “三部尚书”刘龙等,其中法显是世界杰出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是中国民间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玄奘早230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1080年。襄垣也是中华连氏发祥地,2009年4月 *** 名誉主席连战曾专程回乡寻根祭祖。
地名由来---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北关贵江沟),因城系赵襄子所筑,故名“襄垣”。
风景名胜
仙堂山风景区---距县城23千米,距太长高速38千米,距长治飞机场60千米。古谓“仙堂旧隐”,今为一处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佛教文化、历史文物、避暑修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仙堂山风景名胜区层峦叠嶂,群峰竞秀,花草树木达360多种,绿化覆盖率达90%,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量为国家一级标准,环境噪声达到“0”标准,素有“休闲胜地”、“天然氧仓”之美誉。
襄垣手工挂面,山西省襄垣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襄垣手工挂面,纯手工制作,面细如丝,色白味美,风味独特,食之柔滑,回锅如初,增进食欲,易于消化。选料考究,制作工艺独特,耐煮不糊,光筋爽口。2017年4月20日,原农业部批准对“襄垣手工挂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法显,后秦、东晋高僧,平阳郡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佛教革新人物,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南沙群岛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瑶家臣。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⑥平顺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东部,县域面积1550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顺县常住人口为11.6万人。
平顺县地处太行山脉南段西半侧,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和革命老区。全境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土壤瘠薄,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抗战时期平顺县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朱德、杨秀峰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战斗。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李顺达、申纪兰等先进模范带领西沟村群众发展农林生产的事迹家喻户晓,“西沟精神”成为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平顺县境内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小麦、马铃薯等作物,盛产花椒、党参、连翘。工业门类有采矿、冶金、建材、水电、风电、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等。旅游景区主要有太行水乡、通天峡、天脊山、神龙湾、西沟村等。瓦日铁路、长平高速公路横贯全境。
名称由来---据嘉庆《一统志》,明镇压潞城、壶关间青羊山农民暴动后就地置县,取太平顺化。
历史文化
天脊山景区---位于东寺头乡羊老岩村,距平顺县城35公里,景区面积1419.1公顷,海拔1886米。被称为“天之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重点名胜区。主要景点有天脊大佛、步云天桥、天脊飞瀑、十八潭、灵音洞、同心锁、爱情林等。
⑦黎城县:山西长治市辖县,古称黎侯国,太行山革命老区,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黎城县常住人口为13.4万人。 耕地面积24.9万亩。境内主要河流6条,其中浊漳河最大,境内全长39.6公里,县 *** 驻地在黎侯镇。
黎城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发掘,证明黎城县是古黎侯国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银行旧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被誉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摇篮。1998年,民间手工艺品——黎侯布虎被中国邮政选定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
名称由来---县因古黎国故城而得名。
⑧壶关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壤,总面积1013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末,壶关县常住人口为24.0万人。
壶关县是国家中部地区经济开发的重化工基地,也是晋豫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 风景秀丽,旅游景点众多。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集雄奇险幽于一体,融南北风光为一身,是山西省重点建设的十大景区之一,曾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200强”和“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1月8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确立22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榜上有名,正式跻身国家5A级景区行列,成为长治市首家、山西省第八家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名由来---县因地形而得名。据《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壶关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
风景名胜
八泉峡---位于壶关太行山大峡谷中段,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线北侧,流程11千米,流域总面积60.3平方千米,其中旅游开发可利用面积0.5平方千米。该峡谷集江河峡谷、石灰岩地区干旱峡谷和溪流峡谷诸般景致为一体。该峡气候湿润,植被良好,旅游资源丰美,地理位置处优,中科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在关于太行山大峡谷开发的规划文本中,称之为“世界级极品旅游资源”。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面积5848公顷,地处晋豫两省交界,位于壶关县东南部。林草覆盖率达74.9%。区内有享誉全国的紫团参、红豆杉等300余种珍稀植物和金钱豹、黑鹳、金雕等130种国家保护动物。共有自然景观400余处,景点44个,以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三大峡谷为主线,串联真泽宫、紫团洞、十八盘、青龙潭、“猫路”险道、“天桥”奇观等风景名胜。
红豆峡----国家AAAA级风景区。红豆峡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峡纵深15千米,区域总面积700公顷,由四条支峡、八条毛峡组成,流域面积102平方千米,高低落差1000余米。
⑨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介于北纬35°53′~36°15′,东经112°27′~113°00′之间。全县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 长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冷暖空气势力交替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长子县常住人口为29.9万人。
长子县历史悠久,因上古时期尧王大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永据长子称帝,为西燕国都。隋开皇年间复称长子县,此后,县名历代未改。长子县交通便利,古为晋豫通衢、秦晋通衢,县城距市区仅20公里,省道228、326和长临高速穿境而过,太焦铁路、中南铁路在此交汇,中南铁路沿线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长子县南有羊头山,始祖炎帝在此尝百草,得嘉禾,教民农耕。西有发鸠山,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西南部仙翁山,有迄今2.5亿年的木化石群落。并有战国墓、法兴寺、崇庆寺等名胜古迹,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
发鸠山,位于县城西约 25公里处,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颇有仙境气势。发鸠山有着美丽的传说。上古时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后头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继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不周山”就是发鸠山。
长子县先后获得“千年古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和“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⑩武乡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东邻黎城县、左权县,西界祁县、平遥县,北与榆社县毗邻,南与沁县、襄垣县接壤。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武乡县常住人口为15.53万人。
地名由来---武乡县因有发源于境内的武山(今名八赋岭,在榆社县北)和武乡水(今名浊漳北源)而得名。
武乡县绵亘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状若如意;境内主要河流有浊漳北源、涅河、马牧河、昌源河、云簇河、洪水河。太焦铁路、太长高速公路、208国道纵贯南北,武左铁路、南沁公路、权马公路横穿东西,东吕高速公路横穿武乡西部。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白云岩、石灰石、大理石、铝矾土、硅藻土、天然矿泉水等。
矿产资源
武乡县地下矿产主要有煤、铁、铝、硫磺、油页岩、石膏、硅藻土、白云岩、石灰岩、大理石等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煤田面积128平方千米,已探明储量28.6亿吨,分布在墨镫、洪水、蟠龙、韩北、监漳等乡镇,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白云岩探明储量1.8亿吨,分布在墨镫、蟠龙、洪水、韩北等乡镇。油页岩储藏量1400万吨,主要分布在涌泉、丰州、石北等乡镇。硅藻土储量1亿多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10。
⑪沁县:隶属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北部,东依太行山,西靠太岳山。东连武乡县、襄垣县,西毗沁源县,南接屯留县,北与武乡县、平遥县接壤,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2019年5月,山西省人民 *** 批准沁县退出贫困县。2021年末,常住人口总数17.1万。
沁州南瓜籽,山西省长治市沁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沁州南瓜籽呈扁椭圆形,一端较长,外表浅黄淡白色,边缘稍有棱,表面稍有毛茸。瓜籽种仁整体肉厚、果仁味道鲜美色灰绿、清香、味浓、回味绵长。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沁州南瓜籽”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沁州黄小米,色泽蜡黄,颗粒圆润,状如珍珠,晶莹明亮。煮成饭后松软可口,味道清香,遂起名为“爬山糙”。在1919年参加印度国际博览会便饮誉海外。在国内连续被评为一级小米,获“全国最佳小米”称号。
⑫沁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部,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区、安泽县、古县,西连灵石县、霍州市,北靠平遥县、介休市。东经111°58′30″―112°32′30″,北纬36°20′20″―37°00′42″之间,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74千米,总面积2549平方千米 。2021年末,常住人口总数14.9万。
沁源县森林覆盖率接近60%,山西省第一,是省树“油松之乡”,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省 *** 确定的省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历史上是“五岳五镇”之中镇太岳的主脉县份,有历代古建筑46处,有圣寿寺、太岳军区司令部2处国保单位,有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民间流传着先师菩萨、琴高真人、麻衣禅师等典故传说。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矿产资源---沁源县已发现的有18种,储量大的有煤、铁、铝矾土、石灰岩4种。煤炭总贮量128亿吨,可采贮量90亿吨(主焦煤60亿吨,动力煤30亿吨),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80%,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全省主焦煤基地县。铁矿总储量5800万吨,铝矾土储量1.5亿吨。
风景名胜
灵空山景区----位于县西30千米处的灵空山镇境内,景区总面积15.4平方千米。范围:东至五龙池,西至第一川村,南至党家山、西务村,北至五龙川村。灵空山原名九顶山,因佛教活动而得名灵空山。1995年被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AA级风景区。灵空山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绵山,南近黄梁山,方圆一百多平方千米。距长治市98千米,距沁源县城30千米。境内高山起伏、奇峰竟秀、林茂花香,树种尤以油松为主,被誉为“油松之乡”。
长治市位置境域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58′03″—112°44′04″,北纬 35°49′—37°08′。东西最长处约15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140公里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总面积为139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90%。长治市城区距省会太原公路里程229公里,距首都北京623公里。
气候
长治地处山西黄土高原东南部,群山环绕,大陆性季风强烈、持久,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干燥,四季分明。2016年,长治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气象灾害较多,主要气象灾害有:冰雹、低温冷冻、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全市平均气温为10.3摄氏度,比历年偏高0.6摄氏度。各县降水在511.2毫米-795.9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时数为2185.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0天。
风景名胜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境内,由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和紫团山组成,占地面积5848公顷,共有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太行山大峡谷园内还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名优特产
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