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心理学情结的种类(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心理学情结的种类(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心理学情结的种类(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

所谓“情结”

情结,字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在荣格看来,情结是一种心象与意念的 *** ,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某种特别的情绪基调。

一旦情结被触发而产生其作用,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情结总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具感情强度的影响,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强烈的爱或恨,快乐或伤心,感激或愤怒等情绪,总是会伴随着情结的触及而发作;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已经不能再理智地表现本来的自己,而是完全被情结所占据与控制。在这种意义上,情结类似于一种心理本能,触发后就按照它自身的固有规律来自动行事。于是,受某种情结所困的人,往往也就会表现出由那情结所支配的心理与行为。

从临床的意义上来分析,情结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创伤性的经验、情感困扰或道德冲突,等等,都会导致某种情结的形成。于是,若是一个人认同于自己的情结,那么往往也就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心理病症。

不同的精神分析流派对情结的定义会有不同,但都公认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

“ *** 情结”

又称俄底浦斯情结,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人类共有的本能冲动情结。

通俗地讲常见于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 *** 亲。

*** 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该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

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模仿父亲,使父亲的特质成为自己心理特征的一部分。他与母亲为异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

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 *** 仿父”来概括。父母相爱,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就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这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 *** 情结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 *** 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正常的男性会开始与同龄的异性相爱。

“恋父情结”

又称"厄勒克特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通俗地讲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的感觉。

“厄勒克特拉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公主厄勒克特拉的母亲与其恋人共同谋杀父亲,公主决心替父报仇,便怂恿自己的兄弟杀死了母亲。弗洛伊德以此来命名恋父情节。

在寻找恋人的时候会无意有意的选择和自己父亲有相似特征性格的人。恋父情结并非爱情,而大多产生于对父亲的一种欣赏敬佩或者依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女孩男孩都可能有恋父情结。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会在某一年龄段有恋父情结。

”未完成情结”

又称“蔡格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

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在上述条件下,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较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

相信这样的桥段你不会陌生:某男子偶遇20年前的恋人,虽然该男子早已结婚生子,但对方却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不仅没有结婚,还为男子生下女儿抚养长大……旧情人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许多人念念不忘?

最近热播的《后来的我们》也正是述说着恋人之间未完成的故事......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都是因为未完成情结。

“约拿情结”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

简单地说,"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

“约拿”是圣经旧约里面的一个人物。他本身是一个虔诚的犹太先知,并且一直渴望能够得到神的差遣。神终于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去宣布赦免一座本来要被罪行毁灭的城市——尼尼微城。约拿却抗拒这个任务,想逃往他施 ,不断躲避着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处寻找他,唤醒他,惩戒他,甚至让一条大鱼吞了他。最后,他几经反复和犹疑,终于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获得赦免。

有“约拿情结”的人内心存在着某种冲突,正是这种冲突阻碍了他对成功和成长的追求。这些内在冲突有时候可以被我们意识到,但大多数时候,它被压抑在无意识当中。

其代表的是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是一种情绪状态,并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在日常生活中,约拿情结可能表现为缺少上进心。

它的存在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阻碍自我实现的心理障碍因素。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

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的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人们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创始人提出。他自认为自卑可以氛围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体会到的不足感。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速度落后于同龄人,生于贫困家庭、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次生自卑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引发次生自卑的可能是失败的求职、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时,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自然产生自卑感。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增强自卑感。Ta们多数比较孤僻、内向,不合群,常把自己孤立起来,少与周围人 *** 往,由于缺少心理沟通,易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

“救世主情结”

是人人都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它是助人动机过渡的一种表现。

有此情结者,总是觉得对世界或者对某个具体的人,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帮助别人,使对方快乐,少受磨难,它和正常的助人行为的区别是:救世主情结者总是自己幻想出对方的困难,放大对方的痛苦和需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满足对方。在对方拒绝帮助时,会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依然要去插手对方的事,要影响对方。

有一种说法是,救世主情结多发于女孩,这和“自我”薄弱有关(另一部分是缺乏安全感)。自我概念,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一种有意思的说法:女孩子的自我是被动形成的,而且因为社会的多重标准所以非常混乱。自我在社会交往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女生自我薄弱因而容易出问题,在决策时也容易依赖,更容易形成“救世主情结”。

比如在恋爱的双方,若女方有此情结,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女性竭尽全力的想要去改变男友在自己眼中不完美的地方,可以是邋遢,可以是睡懒觉,女孩子会认为这些习惯对男友是不好的,要帮助其改变,由此导致原本不大的问题被夸大,让两个人都为此筋疲力尽。

恋爱中的救世主情结有不理性的成分,这种依恋源于适应不良,一旦问题解决依恋就会减弱,爱情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完美情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力求把每件事都做到十全十美,心中时刻怀有完美主义情结。

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其最根本,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体两面的这样一对诉求:趋近好的——远离坏的。

幼儿的特征就是“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思维。而所谓成人的世界就复杂辩证多了,当一个人意向通道失效,而更多地以幼年方式面对现实世界时,必然的结果就是,因为对好与坏进行定夺,而在趋近与逃避之间斗争,在完美与全否之间轮换。

因为“完美”在事实上的不可得,但却顽固地要求完美,于是,只能以内部平衡的方式营造某种完美的假象。正因此,完美主义者通常没有适时放弃的智慧。但是,当他们再也无法在现实的冲击中,维持那自欺欺人的完美假象时,将无可避免地滑入另一个认知极端,全盘否定一切。

完美主义表现不一:有的人不允许一根头发、一片纸屑出现在视野中,大部分时间用来清洁;有的人反复斟酌文章中的字句、标点,改来改去仍不满意,甚至为此闷闷不乐;有的人不允许一件有瑕疵的作品出现,不断修改,一直难有成果;有的人难于接受亲朋好友的一点过失,一旦出现,就会胡思乱想……

我们知道这么多情结有什么意义呢?

就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其目的不是要让我们消除情结,而是通过觉察,理解情结在自己心理与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它的触发与表现,来降低情结的消极影响。

当我们理解了情结的存在及其意义,情结也就失去了影响与控制我们的能量。尽管它们不会消失,但逐渐地会减少其消极的影响。

这好比被忽视的孩子总是要通过哭闹来吸引大人的关注一样,若是大人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会变得安静,就不再需要通过大哭大闹的形式来表现他自己的存在。

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结所在,自由的生长吧!

“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道路”。

更多心理学情结的种类(常见的十种心理情结)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