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来源中国军网
“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喜:哪有什么天生优秀?!
■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
高考刚结束不久,云南麻栗坡县大街小巷就贴满了征兵海报,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彝族战士发出号召:好男儿当兵去!
这个战士叫王喜, *** 党员,彝族,云南文山人,现任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机动中队特战排一班班长,中士警衔。入伍7年来,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武警部队表彰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被共青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在单独采访王喜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是在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的一个小会议室,他被十来个记者围住接受群访。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轮番“轰炸”,王喜显然有点招架不住,说着说着就“跑偏”了,会议室不时爆出会心的欢笑。
黝黑的脸、浓眉大眼、干练的寸头、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再配上憨厚的笑容,这样的王喜看起来少了一点特战尖兵的威严和冷酷,却多了一份淳朴与亲切。
三次应征,英雄情愫浸润下矢志从军的山里娃
入伍七年,王喜的瞄准镜里是目标,眼睛里却始终是入伍时誓当最好特种兵的自己。(杨宁摄)
云岭之南,滇东边陲,一座座鲜红五角星镶嵌的乳白色墓碑依山借势梯次排列,远远望去,在一棵棵苍松翠柏掩映下,犹如一只只振翅欲飞的白鸽。
这里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县城北郊的磨山脚下,1979年至1989年牺牲的937位烈士在这里安然沉睡,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自卫反击的战场上,他们之中牺牲时年纪最小的只有16岁。
王喜的家就在离麻栗坡烈士陵园不到8公里的大坪镇马达村,从家再往西走20公里,就是老山主峰所在地。当年,王喜的父亲作为“担架队”的一名民兵,亲身参与了这场威震南疆、家喻户晓的“老山战役”。
父亲的经历让他从小就对战争、军队和军人有着真切的印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听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成长起来的王喜一直就把英勇无畏的战斗英雄当作自己的偶像。 “前面的战士倒下,后面的战士踏着血迹继续往上冲,有的多处负伤,手脚打断炸断也不下火线;经过雷区时,怕贻误战机,就用身体去滚地雷,为战友开辟道路……”从张大权、李海欣到傅孔良,尤其是“断臂英雄”丁晓兵的壮举,那些穿梭在老山密林里的先辈身影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中。
在王喜看来,军营是有魔力的,而自己应该成为这种魔力的一部分。可是看似注定的从军之旅却比想象中的难了很多。
18岁那年,王喜第一次入伍体检,意外发现的静脉曲张将他挡在了军营之外;19岁,突如其来的重感冒让他再次与军装擦肩而过;20岁,父亲查出癌症晚期,弥留之际,叮嘱他一定要去当兵。带着父亲的遗愿,2011年底,王喜终于拿到了入伍通知书,成为了马达村近20年来第一个光荣入伍的青年。
离开家乡参军入伍的那天,正好是王喜父亲去世“七七”。那天他起了个大早,来到父亲坟前默默地立下了誓言:到了部队,我一定要当个好兵。
这样的结果无疑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没能让父亲看到自己穿上军装的样子,终究成了王喜毕生的遗憾。多年后,这种遗憾成为了他一个不忍触碰的软肋。
经历过坎坷的人总是会更加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这段少有的曲折应征经历,不仅考验了年少王喜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似乎预示了这个从贫困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将迎来不会平凡的军旅人生。
曾经肢体不协调的他,却靠血汗拼搏成为同年兵中首个特战兵
为使战友们更快更好掌握新大纲新增训练科目,王喜作为班长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图为王喜亲自示范摔擒动作。(杨宁摄)
“那时的他,肢体都不协调,各种动作总是慢半拍。”问到见王喜的第一印象,他的同年兵朱常学这样说道。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不协调的王喜竟会成为同年兵中的第一个特战兵!“看王喜脸变黑的速度和胶鞋磨损的程度,就知道他付出了多少。他刚入伍的时候也没这么黑。”
哪有什么天生优秀,只不过付出得多而已。
2011年新兵下连后,王喜来到了武警湖南总队永州支队。深知自己基础不好的王喜为了尽快提升军事素质,每天比别人提前半小时起床,推迟半小时休息,连节假日也要和训练场较劲:跑步,他系上沙绑腿、穿上沙背心;做俯卧撑,他在背上绑了两块砖头;练单双杠,别人做8个,他坚持做30个;射击瞄准训练,他在枪管吊上装满水的水壶,第一个端枪最后一个放下;练耐力,他每天坚持2个五公里武装越野,经常累得直不起腰,上厕所蹲不下腿,拿筷子手不听使唤……在新训结业考核中,王喜拿下3个第一、1个第二,并被表彰为“训练标兵”。
尝到努力的甜果之后,王喜的心更加坚定,朝着尖兵之路稳步向前,这一坚持又是三年。
2014年,武警湖南总队首届特勤排应急比武考核拉开战幕。王喜期待已久一展身手的机会终于来了,然而开赛前一天,他右膝盖不小心被撞伤,肿得跟馒头一样。
“哪怕倒下,也要倒在比武场上。”最终,他硬是凭借过硬素质和顽强毅力,高标准完成了攀登、射击、障碍、30公里山地行军等47个课目竞赛,摘得首届“三湘勇士”荣誉勋章。
而这仅仅只是荣誉的开始。2015年王喜代表总队参加总部特战尖子比武,获团体第二名;2016年在“魔鬼周”极限训练中因表现突出被评为武警部队“极限训练勇士”;2017年总队年度军事考核,王喜在快速精度射击科目中打出98环的优异成绩,考官竖着大拇指称赞道“王喜果然名不虚传”。
“王喜不是最聪明的,悟性也不是最突出的,但绝对是最拼命、对自己最狠的。”这是王喜的排长对他的评价。在王喜自己看来,他这只“笨鸟”只有先飞才能不被落下。
哪怕现在的王喜已经在多个课目保持军事训练最好成绩纪录,他依然和战友们一起练习据枪,枪管上放弹壳,挂水壶,强化据枪稳定性;一起百米冲刺,卧倒练瞄准,掌握调整呼吸的方法;一起拿着缩小靶分析射弹散布,探讨击发瞬间动作要领;一起趴在烈日下研究如何排除虚光、提高射击精度……“训练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王喜在追求成长的路上一刻也没有停下。
谈到王喜,刚从军校回来,已经是排长的战友陈书楷脱口而出:“我欣赏他!是真欣赏!”好像并没有特别感人泪下的事迹,王喜身上有的,只是一个朴实到不能再朴实的小伙子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做到极致。这样的人已经足够让人喜欢。
不惧生死勇挑重担,“忠诚卫士”靠军人血性让敌人胆寒
2014年10月8日,永州市零陵区珠山镇中心小学发生一起校园劫持人质事件,王喜作为特战队员主动请缨担负处置任务。图为王喜在战友的帮助下采取无固定索降的方式,从4楼索降至3楼解救人质。(王前兵摄)
军营是“整容院”,更是大熔炉。如果说军营让王喜有什么改变,除了军事素质、普通话,王喜说能影响他一生的是军人血性!
入伍7年来,他先后参与大型活动安保13次,参加处突维稳12次、抢险救援6次,参与公安禁毒、打黑等专项行动11次,摧毁3个暴恐组织联络点,查获管制刀具、仿真枪、 *** 等违禁物品60多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6人,解救被困群众700余人。
可是入伍之初,王喜并不像现在这样是只冲锋陷阵的“小老虎”,他曾因看到案例录像中的真实场景而心慌得一夜睡不着觉,也曾面对劫持人质靶双手发抖,迟迟不敢开枪。“第一次作为特战队员执行任务的时候,特别紧张,犹豫,力不从心。”王喜口中的这个第一次,发生在2013年宁远“1.07”抓捕行动中。当时王喜第一次作为特战队员跟着时任中队长周昌祥执行任务。面对手持利刃的犯罪分子,周昌祥一把将王喜拽在身后,奋不顾身与犯罪分子展开搏斗,拼死将其擒获,手却被划破,鲜血直流。生命中头一次看到流血负伤,浑身战栗的王喜内心被一种力量深深震撼了。事后,他问中队长,不怕吗?这位二等功臣告诉他,当好一名特战队员,就要关键时刻不卷刃,危急关头敢出鞘,要是连这点血性都没有就不配当特战队员!
从那之后起,王喜在心里暗自发誓,下一次行动,我一定不怂!
一年后,王喜等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2014年10月8日,1名嫌犯在小学教学楼的三楼劫持一名小女孩,情绪很激动。公安机关请求狙击解救,但现场指挥员考虑到如果在校园狙击,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创伤,于是提出“谈判攻心、索降抓捕”的建议,并派出平时训练成绩突出的王喜执行这次任务。然而,索降位置无法固定绳索,王喜就把索降绳的一头交到两名队友手里,冒险尝试从未训练过的无固定索降。绳索摇晃剧烈,稍不小心就可能碰到身后一米处的高压线,所有人的心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而此时的王喜凭着沉着冷静,在嫌疑人环抱人质企图向阳台外侧侧翻坠下的瞬间,用力一蹬阳台外墙,利用身体惯性突入三楼阳台,在身体下落的同时,两脚死死夹住人质,顺利将嫌犯和人质分离,抓捕队员飞身扑向嫌犯,将其制服。
“心里装着战场,眼睛盯着战斗,王喜身上是满满的血性与担当。”支队政委刘小龙由衷赞叹。与以前那个内向胆小的王喜比起来,从军后的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敢担当,危险困难冲在前的男子汉。
凭借着多次高质量完成反恐处突任务和过硬的军事素质,2016年,王喜被武警部队评为第十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成为了20多年来永州支队获此荣誉的第一人,也因此荣立一等功。
从普通战士到“忠诚卫士”,王喜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也成了军营里的名人。可是对王喜来说,“忠诚卫士”的生活和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王喜,还是每天训练,学习,“我的水平在哪里,我很清楚!”用他自己的话说,获得荣誉只是让他更清楚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扬长补短,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沉甸甸的奖章挂在胸前,心中却仍是当初怀揣梦想的少年,荣誉代表着过去自己做了什么,更承载了未来自己应该怎么做。图为王喜载誉归来感念组织的培养。(杨宁摄)
记者手记
服役满5年时,王喜曾面对过一次走与留的选择。由于学历偏低,王喜失去了提干的机会,当时有人建议他趁着立了一等功赶紧回家,说不定能找个好工作。可是王喜毫不犹豫选择了继续留队。
就像他在日记里写的那样:“伟大并不在乎你有多少丰功伟绩,而是在于你是否能坚守每一份平凡”。他说,他不会忘记当初那个肢体不协调、说话不清楚的自己;更忘不了那些加练、苦读的日夜。那些没有压垮他的日子,已然成了激励他继续前进的财富,不管多难,总归是会熬过去的!
荣誉的背后,是艰难,坚持和坚守,其中甘苦,冷暖自知。
说起接下来的打算,王喜的语速没什么变化,脸上的神色倒是多了一丝坚定。他有属于这个年纪的焦虑和压力,比如夫妻异地分居、家庭角色缺席;但更多的是对军营的执着和笃定。“我的本事都是在部队学的,只要部队需要,我就一直干下去。”他很清楚他的能力和心之所向。
王喜今年27岁,一个只要努力就充满无限可能的年纪。军营已经为王喜的生活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他的人生,现在还远不能下定论。
结束采访,王喜就立即回到队伍中参加日常训练,这一天,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看着他的背影,我相信,他的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