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松联盟(PINE League)是由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共同发起,旨在加强亚洲地区顶尖高校之间师生交流的一个联盟组织。
松联盟
该联盟以“松”为名,盼促进五校学生交流,与松树精神一样屹立不摇,加强在运动、艺文及学术上的合作。
联盟成员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文: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PKU),创建时间:1898年,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返回北平。1952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文化传统
校标
北京大学标志由鲁迅先生的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标志中心“北大”二字饱含篆刻风韵,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标志中间部分用阴文,体现了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的内涵;外圈简洁明了,展现了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请鲁迅先生设计了北大校徽,标志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
校名
北京大学中文校名为 *** 同志于1950年亲笔题写。
五四精神——北大精神核心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是这场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
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说勤奋,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和平年代的图书馆、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
论严谨,文史学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理工学科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讲求实,费孝通深入江村开展社会调查,马寅初校长“单枪匹马”坚持“新人口论”的风采犹存;
谈创新,北大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培养着“引领未来的人”。
学术精神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校庆日
北大校庆日为每年5月4日
院系概况
学部设置
北京大学下设8个学部〔研究(生)院〕。
学部设置名录
学部名称
名录
理学部
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人文学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歌剧研究院
社会科学学部
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 *** 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教研部、新媒体研究院、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经济与管理学部
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医学继续教育学院、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第六医院、深圳医院、首钢医院、国际医院、滨海医院
跨学科类学部
元培学院、燕京学堂、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科维理天文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海洋研究院、现代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深圳研究生院
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材料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设置
北京大学共有11个学科门类,涵盖了48个本科专业门类,开办了125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名录
所属学院
专业大类
专业方向
元培学院
理科试验班类 / 文科试验班类
全校教学资源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政治经济与哲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整合科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类
数学、概率统计、科学与工程计算、信息科学、金融数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物理学院
物理学类
物理学、大气与海洋科学
天文学
天体物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工学院
工科试验班类
理论与应用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分析)、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化学类
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
城市
与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5 年制工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质学类
地质学、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类
地球物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心理学类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
历史学系
历史学类
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
考古文博学院
考古学
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
社会学系
社会学类
社会学、社会工作
哲学系
哲学类
哲学、宗教学、哲学(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国际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类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光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金融学、金融学 ( 金融经济方向 )、会计学、市场营销
法学院
法学
法学
*** 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城市管理学、行政管理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
艺术学院
人文科学试验班
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
相关外语专业
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 *** 语、朝鲜语、泰语、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
未来技术学院
未来生命健康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分子医学
科学研究
创新单元
北大拥有3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93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19个校地校企共建机构,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科研机构:
类型
数量
详情
国家级人文社科类机构
13
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教育经济研究所
外国哲学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治理研究院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国家研究中心
1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9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分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大分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纤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
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3
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
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学科体系
授权学科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0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生态学、统计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测绘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8个: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5个:国民经济学、基础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天体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核技术及应用、环境科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 心血管病, 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亚非语言文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1、通识教育课程
北大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下设人类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方法三大类课程,涵盖了62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设了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课程,涵盖了300门通选课。
2、专业教育模式
北大尊重学生选择,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荣誉课程等适合不同志趣学生的多层次跨学科课程体系。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在条件成熟的院系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并参与实践创新。
专业教育模式名录
学科大类培养
元培学院博雅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
本科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完成前两年基础课后,在院系和学科大类内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
探索完善元培模式,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
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环境等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发挥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各个培养环节建设。
3、自由化的专业选择&辅修&双学位
北大鼓励跨学科专业学习,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加大非本院系课程比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强调跨学科的本科教育项目,开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古生物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跨学科专业项目,探索辅修学位申请制和双学位课程同质化管理,即辅修和双学位与主修课程采用相同教学和考核标准。
辅修无需申请,在学习年限内修完主修专业同时,完成辅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及学分即可获得主修与辅修专业合一的 *** 书。
双学位需专门申请,在学习年限内修完主修专业同时,完成双学位专业的课程及学分即可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
4、日常化的学习生活体验
北大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实验与实践课程和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小班课教学”改革、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此外,学校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建设“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改造教学楼公共空间、图书馆和校内公共区域,增加互动讨论区、交流活动区,促进师生交流。
5、质量工程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6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1个:数学、物理学、核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力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3个:中文学、历史学、哲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35个:经济学、西班牙语、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文、巴利文5个语种)、地质学、核技术、临床医学(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结合)、口腔医学、法学、 *** 语、非通用语种群(蒙古语、菲律宾语、泰国语、波斯语、西伯莱语等12个语种)、微电子学、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结合)、哲学、化学、药学、保险、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城市管理、汉语言文学、考古学、世界历史、预防医学、国际政治、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新闻学、环境科学、金融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源与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宪法与行政法教学团队、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普通化学本科主干基础课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田野考古实习教学团队、国家理科基地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现代汉语教学团队、外科创新教学团队、基础数学教学团队、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90门:分析化学、中国古代史、 *** 理论、细胞生物学、大气探测学、电磁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现代汉语、法理学、弹性力学、近代国际关系史、普通和无机化学、世界近代史、动物生物学、高等代数、数学物理方法、实验心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艺术概论、哲学导论、政治学原理、遥感概论、民族与社会、生物化学、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光 学、图书馆学概论、离散数学、中国哲学史、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刑法学、西方文明史导论、思想道德修养、基础分子生物学、数理统计、普通物理实验、变态心理学、药物化学、口腔正畸学、外科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微观经济学、保险学原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几何学及其习题、数学分析、近代物理实验、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导论、医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麻醉与重症医学、微观经济学、 *** 理论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率论、大学体育、量子力学、力学、计算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眼科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人体解剖学、行政管理学、线性代数、中国现代文学名著导读、自然地理学、博弈与社会、田野考古实习、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神经病学、流行病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语言学、财政学(网络)、环境科学、生理心理学、软件工程、儿童口腔医学、行政管理学、影视批评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地球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考古实验实践教学中心、环境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6、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京大学未名学者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20年9月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
未名学者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地理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地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历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未名学者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研究生培养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可以上溯到二十世纪初,从1917年沙滩红楼的研究所,到未名湖畔的研究生院,再到新太阳学生中心,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19年共招收研究生148名。1952年至1966年,共招收研究生1200余人。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以改进博士生、留学生的选拔方式为切入点,推动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分类指导和弹性学制,激励学术创新,规范学术行为;改革导师遴选机制,允许多种遴选方式并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跨学科人才培养为契机,推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
北京大学有在校研究生26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6000余人;共授予18209人博士学位,77106人硕士学位;共发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6篇。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北京大学计划招生30人。
留学生培养
每年来北京大学学习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00人次,留学生来北大学习,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申请攻读本科、硕士或博士等学位项目;也可以申请非学位项目,进修专业课程,补习汉语,从事专题研究,参加预科项目或短期培训项目,项目名录包括:本科生项目、硕士生项目、博士生项目、高级进修生项目、普通进修生项目、研究学者项目、预科项目、短期项目等。
继续教育
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包括了各类党政管理干部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高校教师和访问学者进修访学、考试辅导和海外培训等。设有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学院建设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
北京大学已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典型活动有:孔子学院相关事务、世界名校“大学日”、国际文化节、外国驻华大使演讲和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等。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人文社科成果
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99年)特别荣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第二至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98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一等奖27项、二等奖80项、三等奖100项、普及奖10项;第五至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2014年)特等奖7项、一等奖87项、二等奖188项;合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15项。
2、自然科学成果
2013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此外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1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获得一等奖数量为高校并列第一;近十年,北大获得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总数为高校第一。
2013年,北京大学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5889篇(其中第一作者3360篇)、平均影响因子3.68,其中包括:Science6篇,Nature7篇(Nature子刊38篇),Cell5篇。
2013年,北京大学共申请专利509项(本部390项、医学部119项),申请国际专利6项、外国专利9项;获权专利383项(本部287项、医学部96项),其中中国专利381项、外国专利2项。
3、科研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凭借每年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研究项目,产生出一批适合产业化合作的科技成果,形成了具有北大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库,内容涵盖了电子与信息技术、工业制造与机电、能源与环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医药、化工与新材料等类别;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咨询、联合成立实验室、共同组建产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共同搭建起了科技合作和企业孵化平台;北大每年的科技合作超过50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行业发展的成果,并且以北大原创技术为基础孵化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2021年9月26日下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省人民 *** 主办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在位于浙江桐乡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北京大学的“超高清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入选2021年度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校区
北京大学共有6个校区,分别是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
1、燕园校区: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2、医学部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占地面积约990亩。
3、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西山口村
昌平校区占地面积550多亩。
4、大兴校区:北京市大兴工业开发区金苑路24号
大兴校区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占地面积约550亩。
5、无锡校区:状元道5号
北京大学无锡校区同样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2008年投入使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大学城,占地面积500多亩。
6、深圳研究生院校区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国燕园)占地面积82.87万平方米(合1243亩),是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英文: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THU),创建时间:1911年,坐落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 *** 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文化传统
校徽&校名
清华大学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校徽原型起源于清华学校兵操训练营的军旗。
徽章为题有学校横式中文标准字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1950年6月, *** 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亲笔题写了校名“清华大学”。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字样,已成为清华的一种特殊标志,极有代表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件,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
校旗
校旗为学校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学校标志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左右标准组合。
校色&校花
校色为紫、白两色。
校花为紫荆花(Cercis chinensis)及丁香花(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yringa oblate Var.alba)。
注册商标
清华大学注册商标主要包括:毛体“清华”、毛体“清华大学”、“TSINGHUA”、“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校徽”、“清华钟型图案”、“清华大学二校门图案”、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标志”图案。
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从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学校同方部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中而来。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
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校歌
清华大学校歌
清华大学创建之初,曾由外籍教师创作了一首英文歌词的校歌,但词和曲都不令人满意。贺麟先生1925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认为清华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华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仔细一想,原来此歌是一位美国女士做的,才恍然觉悟此歌原来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国化。……而此种美国化,又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23年前后,学校公开征集校歌,汪鸾翔先生应征的歌词,经校内外名人评审入选。汪先生当时是清华大学教授国文和哲学的教师,为使校歌词旨隽永,他用文言文写成。三段歌词,气势宏伟,涵义深刻。贺麟先生认为,这首校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他正式提议取消当时的英文校歌,用汪先生的中文校歌取而代之。
《清华大学校歌》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学风、校风、校庆
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校风——行胜于言
位于清华大学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
校庆
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04月26日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但是,这一准确日期还是存在争议的,另外为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于是学校定为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院系概况
清华大学设有21个学院,59个系,开设82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
二级学院
院系名称
建筑学院
建筑系
景观学系
建筑技术科学系
城市规划系
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系
经济系
金融系
创新创业与战略系
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市场营销系
土木水利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
建设管理系
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系
环境科学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系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系
精密仪器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车辆与运载学院
工业工程系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人文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外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系
科学史系
哲学系
航天航空学院
工程力学系
航空宇航工程系
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学系
政治学系
国际关系学系
心理学系
经济学研究所
理学院
数学科学系
物理系化学系
地球系统科学系
天文系
美术学院
史论分部(艺术史论系)
设计分部(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
美术分部(工艺美术系、绘画系、雕塑系)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自动化系
微电子与纳米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研究所)
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
软件学院信息技术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五道口金融学院
材料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药学院
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苏世民书院
教育研究院
全球创新学院
新雅书院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体育部
语言教学中心
艺术教育中心
燃烧能源中心数学科学中心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工程物理系
化学工程系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交叉信息研究院
高等研究院
智能产业研究院
未来实验室脑与智能实验室
集成电路学院
专业设置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建筑学院
建筑学
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土木水利学院
土木工程
工程管理
交通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科学与工程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全球环境国际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实验班)
测控技术与仪器
微机电系统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方向)
工业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天航空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钱学森力学班)
航空航天工程
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员班)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互联网)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交叉信息研究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班)
工程物理系
工程物理
工程物理(能源实验班)
核工程与核技术
化学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理基础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命学院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会计学
经济与金融
工商管理
金融学
经济学
社会科学学院
经济学
社会学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
心理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
人文学院
哲学
历史学
汉语言文学
英语
英语(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
日语
法学院
法学
法 学(国际班)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美术学院
广告学
艺术史论
动画
绘画
雕塑
摄影
中国画
艺术设计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
工艺美术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与科技
陶瓷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
药学院
药学
医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临床医学
新雅书院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学科体系
一、授权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中国史、物理学、世界史、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哲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建筑学、法学、土木工程、政治学、水利工程、社会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教育学、核科学与技术、体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医学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城乡规划学、新闻传播学、风景园林学、中国史、软件工程、世界史、安全科学与工程、数学、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商管理、生物学、公共管理、生态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力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机械工程、中西医结合、光学工程、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医学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护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艺术学理论、电气工程、美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心理学、天文学
仅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博士硕士点·1个:天体物理
仅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心理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交通运输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
仅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的硕士点·1个: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教育、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二、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科、胸心外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物理化学、外科学(普外科)
三、学科排名
清华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54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为A类的学科有37个。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21个学科获得A+评价,A+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人才培养
一、本科生教育
1、综述
清华大学本科教育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坚持和完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构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建设优质的课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成长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
2、质量工程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清华大学
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综合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基础力学教学团队、理工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物理教学中心、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先进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90门
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学
材料科学基础(1)
电子显微分析
结构力学
混凝土结构
微积分
代数与几何
土力学
水力学
数学实验
大学物理
水工建筑学
水文学原理与应用
量子力学
基础物理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有机化学及实验
仪器分析
环境监测
环境工程原理
计量经济学
金融工程
工程材料
材料加工
创业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
控制工程基础
经济学原理
现代生物学导论
机械原理
制造工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机械制图
工程热力学
*** 理论与" *** "重要思想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
传热学
燃烧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
汽车理论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西文化关系史
电路原理
电力系统分析
国际关系分析
英语写作(1~4级水平)
高电压工程
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
新闻采访与写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文化基础
综合造型基础
传统陶艺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外国工艺美术史
动画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
电子技术基础
室内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
模式识别基础
自动控制理论
大学体育
民事诉讼法
材料力学
理论力学
刑法学
机械制造实习
弹性力学
流体力学
实验室科研探究
软件工程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化工热力学
电子商务概论
土木工程CAD
中国新闻传播史
传统染织艺术
水处理工程
通信电路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民法学
-
-
3、实践教学
清华大学在本科生中实施的SRT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每年均有60%以上的本科生参加到学校支持的1000多个项目中;实施的海外研修计划、国际SRT、交换学习等系列项目,依托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进入国外一流教育、研究、公共机构的学习机会。
清华大学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赛事建设,构建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科赛事体系,每年都有6000余人次学生参与百余项各级各类赛事。
X-Lab、创客空间等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创客日、创意咖啡、创新课程、创业讲座、创客竞赛以及校友导师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培养首创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领导力、商业技巧和社会责任。
清华大学坚持“走出去”实践模式,本科生每年都有4000多人次分赴全国各地300余个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暑期教学活动。
2022年1月8日消息,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为神农架国家公园颁发“2021-2022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地学系一星级基地”证书。神农架国家公园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地学系基地,让社会实践成为清华大学与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4、国家级教学成果
自198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起,清华大学共获得126项奖励。近三届获奖情况为: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2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7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5、特色项目
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2009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将各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均已开班,并入驻清华学堂。2017年,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加入“学堂计划”,学校尝试在文科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年5月,人工智能班加入“学堂计划”。截至2019年5月,学堂计划共计8个班,每年约200人。
新雅书院
新雅书院是清华大学2014年成立、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住宿制文理学院(residential liberal arts college)。书院秉承渊博雅正、器识为先、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 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为导向,探索“文理、古今、中外会通”的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不满足单一学科培养并具有较大综合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文理通识教育和富有弹性的、跨学科的专业教育;培养文理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跨学科学习和创新能力突出、在各行各业能够发挥先导作用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新雅书院文理兼收,通专并举, 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第一年以在书院的“教育特区”里接受优质的小班通识教育为主,一年后根据个人能力和志趣,从容、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自身潜能的专业。
二、研究生教育
自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至2018年10月,清华大学已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107936人,其中博士学位19673人、硕士学位88263人。此外,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授予27人名誉博士学位。
1、博士教育
清华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管理规定》。
其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培养基金分为: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
1999年至2013年,清华大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共115篇。
2、硕士教育
清华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清华大学具体情况制定了《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清华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原则意见》。
2022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30人。
3、国际化培养
多层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2018年,清华大学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294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37名,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面向中外研究生开设联合培养双授联授学位项目46项和英文学位项目25项。
英文课程建设
2017-2018学年,清华大学共有37个院(系、所)开设502门英文研究生课程,比2016-2017学年增加80门。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学位项目开设课近380门,约390名教师参与授课。
三、国际学生培养
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截至2017年,清华大学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截至2018年3月,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800多名国际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学位,包括1200余名本科生,1600多名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此外,每年有近千位国际交换、访问学生来校进行课程学习与合作研究。2018-201 *** 年度,清华大学将有15个本科大类、超过100个硕士专业和80个博士专业招收国际学生,其中18个硕士项目与7个博士项目为全英文授课学位项目。
四、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并统筹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初,学校进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定位于非学历非学位,成立了继续教育处,负责对全校非学历非学位继续教育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改制成为二级实体学院,专门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
清华大学是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人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培训基地,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的继续工程教育教席设在清华大学。
学院建设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根据《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 *** 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19年3月,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21个,其中 *** 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0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1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0个。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科研机构:
国家研究中心·1个: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装置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北京电子能谱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波与数字通信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广州)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危爆物品扫描探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光盘系统及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1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6个:新能源与环境国际研发中心、清华大学新材料国际研发中心、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美清洁汽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拉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合作基地)·2个: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1个:清华大学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科研成就
一、科研项目承担
1、综述
科研项目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清华大学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87项,全年合同额近35亿元。文科院系新增课题812项,到款经费超过3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4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新立重大项目
2018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有10项,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有15项。
3、重点推广项目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二、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
1、成果奖励
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2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87项。
2017年度,清华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
2、专利技术
2017年,清华大学国内申请总数2636项,国外申请总数492项;国内授权总数2019项,国外授权总数380项;有效维持专利管理约9200件,对专利申请前,申请中、授权后、维持中、运营中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及归档保存;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
2016年,清华大学在美国专利授权量名列全球大学第5位。
3、论文著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24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
清华大学2007-2016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共有35960篇,计517103次被引用。2016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5023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5160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的论文1764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清华大学第一发文单位论文270篇;被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收录的第一发文单位论文17篇。
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11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89部。
国际交流
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校区
清华大学共有2个校区,分别是西区(老校区)和东区,清华大学校园面积442.12公顷,建筑面积287.64万平方米。
1、西区(老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
2、东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英文: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 :港大、HKU),创办时间:1911年,坐落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香港的一所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有亚洲“常春藤”之称。校训为 “明德格物” ,对应拉丁文为Sapientia Et Virtus。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校初期,香港大学规模极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到1916年12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23名毕业生。1948年4月9日后,学校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21年9月,与深圳市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
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始终采用英语教学,其学术研究多可与欧美无缝对接、良性互动,也得益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见长的香港大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面独特的旗帜,享誉亚洲乃至世界。
香港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松联盟、Universitas 21、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S双重认证成员,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原体的科研单位。
院系设置
香港大学下设10个专业学院,另有研究学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等数十个独立机构。
院系设置
建筑学院
建筑系
房地产及建设系
城市规划及设计系
文学院
中文学院
英语系
中国语文学部
中文增补课程
英文学院
中文系本部
跨文化研究系
语言与沟通系
人文学院
比较文学系
艺术史系
历史系
语言学系
音乐系
现代语言及文化学院
哲学系
日本研究系
美国研究系
欧洲研究系
语文研习所
法语系
德语系
西班牙语系
意大利语系
葡萄牙语系
希腊语系
瑞典语系
韩语系
日语系
泰语系
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商学院
经济及金融学院
教育学院
资讯科技学部
语言及文学学部
学习、发展及多样性学部
公共行政及社会科学教育学部
科学、数学及计算机学部
言语及听觉科学学部
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系
工业及制造系统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
电机电子工程系
法学院
法学系
比较及公共法中心
法律专业学系
李嘉诚医学院
外科学系
临床试验中心
麻醉学系
解剖学系
生物化学系
临床肿瘤系
社区医学系
放射诊断学系
内科学系
微生物学系
护理学系
妇产学系
骨伤学系
儿童及青少年医学系
病理学系
药理学系
生理学系
精神医学系
牙医学院
牙医学系
理学院
化学系
生命科学学院
物理系
地球科学系
统计及精算学系
数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
心理学系
政治及公共行政学系
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
社会学系
优势学科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1997年推出了“卓越学科领域计划(The 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在全部18个领域项目中,香港大学主持了8项,并协同其他机构参与了6项;截至2013年,香港大学已完成“经济及商业策略”、“药物合成与研发”两项,关于“海洋环境”、“大规模流行疾病”、“鼻咽癌”、“骨骼疾病”、“高分子材料”、“新兴电子建模与仿真”等领域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中不难看出,医学、商科、信息科学都是香港大学传统且极具竞争力的学科领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学科亦处于世界一流行列。
科研机构
香港大学设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中科院港大联合实验室,各类直属、附属科研机构90余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筑学院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for China and Hong Kong, Centre for
Construct I.T., Centre for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s, Centre for
Renewable Energy in Architecture, Centre on
Urban Studies and Urban Planning, Centre of
文学院
School of Chinese
School of English
School of Humanities
School of Modern Languages & Cultures
Centre for Applied English Studies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Centr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Society of Fellows in the Humanities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Asia Case Research Centre
Asian Entrepreneurship and Business Values, Centre for
China Financial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anagement Centr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Centre for
Hong Kong Centre for Economic Research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牙医学院
Cleft Lip and Palate Centre
Navigational Dentistry,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教育学院
Advancement in Inclusive and Special Education, Centre for
Advanc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Centre for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Centre for
Hong Kong Putonghua Education and Asses *** ent Cent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Centre for
Wah Ching Centre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China
工程学院
Asia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entre for
E-Commerc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Centre for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Cryptography, Centre for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re for
Jockey Club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re for Landslip Preven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Nonlinear Mechanics, Centre of
Rock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re
法律学院
As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Chinese Law,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Centre for
Law and Technology Centre (jointly organized with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李嘉诚医学院
Aliment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re of
Cancer Research, Centre for
Cardiovascular Science and Medicine, Institute of
Carol Yu Centre for Infection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Clinical Trials Centre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Centre of
Genomic Sciences, Centr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Birth Defects, Centre of
Human Reproduction, Centre of
Humanities and Medicine, Centre for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Institute of
Medical Ethics and Humanities Unit
Medical Ethics and Law, Centre for
Public Health, School of
Research Centre of Heart, Brain, Hormone and Healthy Aging
理学院
Applied Geoscience Centre
Mathema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wire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Physics, Centre of
社会科学学院
Behavioural Health, Centre on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Centre for
Criminology,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hina Development Studies
Journali *** and Media Studies Centre
Kadoorie Institute, The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Sau Po Centre on Ageing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国际交流
香港大学是英联邦大学协会成员之一。
1998年,香港大学创立全球学生交换计划,为本科生创造在世界各国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并予所有交换生以支援。香港大学同时还是Universitas 21联盟的创始成员,这个联盟旨在推进各个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并促进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2012年4月2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香港大学千人中国内地交流计划”启动仪式举行。“香港大学千人中国内地交流计划”是港大2012年着力发展的新项目,其缘于 *** 总理出席港大百周年校庆典礼时,宣布由2012年开始,中央 *** 会成立专项资金,每年支持1000名港大学生和老师到中国内地去学习、考察和开展科研工作,加强中港两地教育交流。
2013年2月1日,香港大学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合作草案,加入“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与两所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中国内地的科研单位和学者,在人才交流、研究生培养、分享研究资源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2020年4月2日,与南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7月10日,参与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
2021年7月,加入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
校区
香港大学共有4个校区,分别是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香港大学校舍及设施主要集中在香港岛西部,而有部份设施则位于新界,总面积约50公顷。
香港大学本部校园座落于般咸道及薄扶林道,建筑、文学、经济及工商管理、教育、工程、法律、理学及社会科学学院均位于本部校园之内。
距离香港大学本部校园西南面约三公里的是沙宣道校园,主要为医学院及其学系所使用。而牙医学院及其教学设施则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毗邻本部校园。
此外,港大亦于石澳鹤咀设有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于数码港设有香港大学数码港学院,以及在新界设有香港大学嘉道理硏究所-石岗中心。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创办时间:1963年,坐落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所亚洲顶尖、享誉国际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在人文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与金融、医学、法律、传媒、地理等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也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及香农奖得主任教的大学。该校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书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地本科生;2014年,港中大(深圳)成立。
作为香港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港中大先后聚集了钱穆、林语堂、高锟、饶宗颐、杨振宁、余光中、莫里斯、姚期智、蒙代尔、卢煜明、杨伟豪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培养了以数学家丘成桐、史学家余英时、遗传学家徐立之、银行家郑海泉和十五位罗德学者等为代表的各界杰出人才。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只允许一所大学存在的铁律,同时掀起了香港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文化传统
校名
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资料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
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
校训
博文约礼
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博文约礼,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
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以中国神话中之“凤”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
纹章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校董会按大学条例经校长代表向英国伦敦的英国纹章院申请授予纹章。纹章院于1967年授予中大纹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获得完整纹章的大学。中大纹章其现时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两旁添加青色护盾兽麒麟。盾形校徽为“双色回头凤”设计,该双色订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两色。
院系概况
香港中文大学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此外,学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合办多个本科及硕士课程。
学院
学士课程
文学院
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中国研究,双渠道双语研究,公众史学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环球商业学,酒店旅游及房地产,保险金融与精算学,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
教育学院
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研究及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幼儿教育,学习设计与科技,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
工程学院
学习设计与科技,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数据科学,金融科技学,电子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能源与环境工程学,人工智能:系统与科技,数学与信息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
法律学院
法学,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
医学院
内外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中医学,生物医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社区健康,老年学
理学院
生物化学,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数学,分子生物技术学,物理及统计,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学习设计与科技,计算数据科学,数学精研,理论物理精研,风险管理科学,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数学与信息工程学
社会科学院
环球经济与金融跨学科主修课程,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城市研究,政治与行政学,新闻与传播学,全球传播,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 全球研究,数据科学与政策研究,性别研究,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合作院校
合办课程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及文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经济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金融科技双学位本科课程
日本早稻田大学
全球研究双学位本科课程
西班牙IE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士双学位本科课程
北京大学
语言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清华大学
数学双学位本科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亚洲商业学课程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高级财会人员专业会计学硕士
清华大学
金融财务工商管理硕士
办学模式
书院制度
九大书院
崇基学院
新亚书院
联合书院
逸夫书院
晨兴书院
善衡书院
敬文书院
伍宜孙书院
和声书院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与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每所书院都是独树一帜的,有各自的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
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及其他设施,并举办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社区服务,语文、资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
书院提供众多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更可善用奖学金和经济援助计划发挥个人成长的潜力。
通识教育
世界级的大学教育除了着重专科训练外,还应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后者更是现代及未来世界公民的特质。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学士课程重要的一环,兼融中国人文理想和西方博雅教育,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至全人教育。此外该校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以下4个必修范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
培育计划
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培育计划包括:寰宇暑期实习计划、师友计划、暑期计划。
双语并重
中大五十年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两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以两文三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学科建设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及研究式课程, 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音乐博士、教育博士、护理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文学硕士、会计学硕士、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中医学硕士、临床药剂学硕士、神道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音乐硕士、护理科学硕士、护理硕士、专业会计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哲学硕士、理学硕士、社会科学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研究院另开设深造文凭及专业证书课程。
科研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选定的卓越学科领域11个,进驻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的InnoHK研究中心6个,研究所38个,联合研究单位63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卓越学科领域(11个):分子生物探针医学工程中心、老龄性骨骼系统退化及再生策略、利用高能粒子撞击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网络编码研究所、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
InnoHK研究中心(6个):神经肌肉骨骼再生医学中心、创新诊断科技中心、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香港物流机械人研究中心、医疗机械人创新技术中心
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大脑与认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光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工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香港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洪克协痛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联合研究单位
CCOUC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
Collabo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search Center (The Samurai GI Research Centre)
中西医结合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香港中文大学空间微波技术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光伏太阳能联合实验室
多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李达三叶耀珍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促进中药全球化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骨关节肌肉健康维护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正向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联合医学遗传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山医院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培训中心暨显微及内窥镜技术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再生医学高等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蛋白质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联合肿瘤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基因组与精准医疗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医学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联合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口迁移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呼吸道病毒感染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婴儿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接口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联合临床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
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深港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
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
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
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精密工程联合实验室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实验室
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大脑与认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心脑血管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光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吕志和创新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工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亚洲供应链及物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健康公平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福田)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
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
香港亚太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香港量子信息科技研究所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
香港癌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洪克协痛症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通信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环境、能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联合研究单位
CCOUC灾害与人道救援研究所
Collaborative Gastrointestinal Research Center (The Samurai GI Research Centre)
中西医结合医学大数据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联合研究基地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香港中文大学空间微波技术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遗传前沿交叉卓越创新中心香港分中心
光伏太阳能联合实验室
多媒体技术联合实验室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李达三叶耀珍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大学生殖遗传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蛋白质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促进中药全球化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骨关节肌肉健康维护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正向社会科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贝勒医学院联合医学遗传学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山医院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培训中心暨显微及内窥镜技术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医学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再生医学高等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蛋白质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联合肿瘤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糖尿病基因组与精准医疗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医学科技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联合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艾克斯特大学环境持续与应变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口迁移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南开大学社会政策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院呼吸道病毒感染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认知及大脑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悉尼大学婴儿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利群计算及接口科技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颖功能分子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南京大学脊柱侧弯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天然药物与毒理学研究联合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先进光子学联合研究实验室
香港中文大学与浙江大学肝病及消化病联合研究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台湾大学医学院联合临床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数字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
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
深港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
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媒体科学、技术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深圳)
智能感知系统联合研究中心
粤港澳人机智能协同系统联合实验室
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研究基地)
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
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
精密工程联合实验室
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双语研究实验室
国际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已与世界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学习中心、 *** 部门、区域及国际组织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并且与海外二百六十多所院校设立超过四百二十个研究合作、学者、师生交流的项目。教学方面,中大亦鼓励同学透过体验不同文化,增进知识和发展人际网络,以装备自己,应付全球化挑战。
香港中文大学亦是许多国际高等教育组织的成员,例如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及国际大学协会等,藉着参与这些组织,与其他大学之间发展学术研究结盟。每年中大接待约150个海外代表团,同时中大的管理人员亦到访伙伴单位,籍此加强联系。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李卓敏校长在草创之初的1965年,与美国加州大学签署交换协定,开香港海外联系之先。中文大学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等院校合办学生交换计划,目的地包括澳洲、比利时、智利、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韩国、墨西哥、荷兰、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瑞典及泰国等地。每年,中大超过九百个学生前往外地交流,同时亦接待约一千四百个的海外学生,营造文化多元的校园环境。此外,每年超过三千个中大学生参加短期的离港学习课程。
1986年至2021年间,中大共有十五名学生荣膺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前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数目为全港大专院校之冠。
校区
香港中文大学共有2个校区,分别是沙田(本部)校区和深圳校区
沙田(本部)校区:面积一百三十七点三公顷,俯瞰吐露港,是全港最宽广、最绿意盎然的校园。为满足学习与生活所需,校内有齐备的设施 ,包括一流的图书馆,另有文物馆、音乐厅、游泳池、运动场、网球场、壁球场、水上活动中心和健身室等。
深圳校区:深圳市龙岗区大运中心西南侧、龙翔大道北侧,由龙岗北通道两侧地块组成。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分为上园、中园、下园;辖4个书院、3个学院及研究生院,设有14个本科专业和11个研究生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4500余人;学校已经引进教师约200位。
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英文: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简称台大、NTU),创建时间:1928年,坐落于台湾省台北市,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台北市的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公立大学,素有“台湾第一学府”之称,也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大学。台湾大学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松联盟等著名高校联盟成员
台湾大学
台湾大学前身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建立的”台北帝国大学“,为当时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国大学之一。1945年,台湾光复后,改名为台湾大学。1949年, *** *** 迁往台湾,台大取代了当时尚未在台复校的中央大学,成为了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经费第一的高校。
台湾大学目前已有11个学院,以及3个专业学院,共56个学系、112个研究所、18个硕博士学位学程。另设有4个国际级、6个国家级及51个校级研究中心,是台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文化传统
校徽
台湾大学校徽的制订,在阎振兴校长时期即开始酝酿,虞兆中校长任内开始推动,历经校务会议集思广益之后,于1982年11月15日校庆典礼上虞兆中校长正式宣布校徽,校徽图案是以校名、校训、傅钟,和大王椰树为主要内容,深具意义亦很美观。
校徽
台湾大学历史悠久,黉舍宏开,师资优良,设备完善。创校以来,多所育成,对国家社会贡献匪浅。为发扬光荣传统,并开示来者,爰将该校之作育目标与立校精神,融会于校徽之中,俾全体师生知所勗勉。
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为立教之根本,修身之准则。
傅钟: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
椰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步康庄大道,养恢宏志气。
至若图案中之梅花布局,蓝白设色,及雷文边缘,乃融合立国精神与文化传统之精蕴,庶台大人之三复斯义焉。
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校徽中的大王椰树是抽芽的。这是专案小组同仁的建议,象征学校的生生不息。
校训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台湾大学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系傅斯年校长在1949年该校第四次校庆纪念会演说词中,期勉师生之训示。不过,当时他所用的是“力学”,不是“励学”。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长猝逝后,为纪念傅校长,由洪炎秋、洪耀勋、苏芗雨三位教授提议,以“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八字为校训。
释义:
“敦品”,即敦厚的品行。傅斯年认为,一个社会里品行好的人多,这个社会自然健全;好的人少就很危险。青年是下一个时代的领导人,他们的品行在下一个时代必然影响很大。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与其责备对方,不如责备自己,责备自己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不是守信。在政治上,立信是第一要义,在个人也是如此。说话不算话,必然不会有好结果。话到这里,他似有所指地说:“这一个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骗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团体与团体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社会上这个风气如果厉害了,社会就不上轨道。”这就是说,要想寻求真理,就不能说一句瞎话。如果大学生也养成说瞎话的习惯,科学发明与学术研究就可能造假,整个社会就会丧失诚信。所以他认为,“立信”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点,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的根本。
“励学”,就是勤奋地学习。傅斯年对自己的学生说:“在我这样年龄,一年就是一年,在诸位这样年龄,一年有十年之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几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同学们的一辈子特别重要,因此万万不可松懈。他还说:“这些年来,大学里最坏的风气,是把拿到大学 *** 书当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实在大学里得到学问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证书乃是很次要的事。”这些话对于如今的大学生也很重要。
“爱国”。傅斯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文化像我们这样久远而中间不断的,埃及比我们的文明古,但现在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并不是一个民族。印度的文明同样发达,但印度经过很多的民族的和文化的变化。现在世界上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了。”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文明先觉者的地位”。
“爱人”。傅斯年认为仅仅爱国很容易流于空谈,因此还应该爱人。他引用“无侧隐之心非人也”的古训,要求大家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立志“走上爱人的大路”。
校歌
台湾大学校歌
台湾大学校歌为第二任文学院院长沈刚伯教授提出制作的,并将草拟之歌词致呈钱思亮校长,经多次修正,于1963年12月17日行政会议通过后,函请赵元任博士谱曲,1968 年12月5日正式颁布校歌。
《台湾大学校歌》
作词:沈刚伯 作曲:赵元任
台大的环境郁郁葱葱,
台大的气象勃勃蓬蓬。
远望那玉山突出云表,
正象征我们目标的高崇。
近看蜿蜒的淡水,
他不舍昼夜地流动,
正显示我们百折不挠的作风。
这百折不挠的作风,
定使我们一切事业都成功。
院系设置
台湾大学共设有11个学院,以及3个专业学院,共约54个学系。
学院
下属系别
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图书资讯学系、日本语文学系、戏剧学系
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工程科学及海洋工程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理学院
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科学系、心理学系、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大气科学系
电机资讯学院
电机工程学系、资讯工程学系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系、会计学系、财务金融学系、国际企业学系、资讯管理学系
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
法律学院
法律学系
生物资源暨农学院
农艺学系、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农业化学系、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动物科学技术学系、农业经济学系、园艺暨景观学系、生物产业传播暨发展学系、生物产业机电工程学系、昆虫学系、植物病理与微生物学系
生命科学院
生命科学系、生化科技学系
医学院
医学系、临床医学研究所、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护理学系、物理治疗学系、职能治疗学系
公卫学院
公共卫生学系
牙医专业学院
牙医学系
药学专业学院
药学系
兽医专业学院
兽医学系
学科建设
台湾大学共有105个研究所设有硕士班,94个研究所设有博士班。
重点研究领域
医学(基因体医学、磁振造影、兽医)、历史学、管理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凝态物理等)、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天文学、宇宙学、大气科学(台风预报、气候变迁)、地质学(台湾板块运动、地震预警)、政治学、生物科技、法学、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电信工程、教育、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
硕、博士学位授予
开设硕士班的研究所名单
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学研究所
音乐学研究所
台湾文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学研究所
应用力学研究所
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所
工业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应用物理研究所
应用数学科学研究所
食品科技研究所
生化科学研究所
国家发展研究所
新闻研究所
公共事务研究所
临床动物医学研究所
分子医学暨比较病理生物学研究所
商学研究所
临床医学研究所
临床药学研究所
毒理学研究所
分子医学研究所
免疫学研究所
解剖学暨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生理学研究所
微生物学研究所
药理学研究所
病理学研究所
法医学研究所
脑与心智科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
医疗器材与医学影像研究所
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职业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
环境卫生研究所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
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
资讯网络与多媒体研究所
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电信工程学研究所
电子工程学研究所
生医电子与资讯学研究所
法律学系暨研究所
科际整合法律学研究所
临床牙医学研究所
口腔生物科学研究所
临床药学研究所
动物学研究所
植物科学研究所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
渔业科学研究所
开设博士班的研究所名单
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文学研究所
环境工程学研究所
应用力学研究所
建筑与城乡研究所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天文物理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应用物理研究所
应用数学科学研究所
食品科技研究所
生物科技研究所
临床医学研究所
毒理学研究所
分子医学研究所
免疫学研究所
解剖学暨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化学暨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生理学研究所
微生物学研究所
药理学研究所
病理学研究所
基因体暨蛋白体医学研究所
肿瘤医学研究所
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
商学研究所
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职业医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
环境卫生研究所
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
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
资讯网络与多媒体研究所
光电工程学研究所
电信工程学研究所
电子工程学研究所
生医电子与资讯学研究所
法律学系暨研究所
临床牙医学研究所
渔业科学研究所
植物科学研究所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
生化科学研究所
办学模式
开放式课程
台大开放式课程专案小组致力于该校OCW课程之制作与推广,由专案工作人员及教学发展中心数位媒体组共同制作课程,同时收录科学教育发展中心、台大新百家学堂系列讲座及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台湾通识网制作之校本课程。
双语并重
台湾大学开设各种英语进修班,除了听、说、读、写课程外,也包含语言检定及留学考试准备课程,如全民英检、GRE词汇、GMAT、TOEIC、IELTS、TOEFL;其中多采用小班化授课,部分课程以全英文授课。
科研机构
台湾大学共有109个研究所,另设有国际级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7个、校级研究中心44个。
国际级研究中心(5个):智慧机器人及自动化国际研究中心、Intel-台大创新研究中心、跨国顶尖癌症研究中心、台湾欧洲联盟中心、台大新能源中心
“地方级”研究中心(7个):台湾实验研究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理论科学研究中心台北办公室、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化学研究推动中心、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暨台湾大学传染病防治研究及教育中心、台当局卫生福利主管部门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台当局科技主管部门台湾大学贵重仪器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44个):
已建成
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
凝态科学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新兴物质与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
资讯电子科技整合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神经生物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血管新生研究中心
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数学科学中心
数位人文研究中心
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
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能源研究中心
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与创新研究中心
生医暨科技伦理法律与社会中心
健康科学与生活研究中心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计量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
气候天气灾害研究中心
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气候变迁与永续发展研究中心
分子生医影像研究中心
智慧健康科技研发中心
光电创新研究中心
理论科学研究中心
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儿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台积电-台湾大学联合研发中心
合设奈米中心
健康资料研究中心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永龄生医工程中心
建设中
调查研究中心
海洋中心
联发科技-台大创新研究中心
创意创业中心
医疗器材研发中心
食品安全中心
国家理论科学研究中心
创新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