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疫情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疫苗次生灾害),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疫情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疫苗次生灾害)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疫情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疫苗次生灾害)

所有图源:《Nature》期刊、微信视频号、百度图片等

年头深圳上海、年中新疆吉林、年尾广州北京,各大城市轮番上演着“空城计”。

城市静默了,孩子们也再次开启了网课时代,不知何时才是个头。

新冠疫情,这个公共卫生中的原生灾害,因它导致的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等次生灾害冲击,同样不容忽视。

再具体到人类本身,作为环境的产物,疫情也与每个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对新冠一代的孩子们,从生理到心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许多数据都曾给出过答案,结果无不令人沉默。

次生灾害1:生理/心理的发育低潮

国外早有研究表明,社交力(Social Skill)是一种可培养能力,与它强相关的不是天生性格,而是语言能力。

这个大数据来自世界上历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英国的《Nature》。

研究人员评估了600多名3个月到3岁儿童的认知能力,其中还包括了疫情期间出生的39名婴儿。

结果显示,这些孩子在语言测试上的平均得分要远低于历史水平。

整天关在家里,不运动,不社交,大人都傻了,更何况孩子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做了多次关于疫情对上海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调查。

数据样本来自1621名上海中小学生及家长,结果显示家长的情绪焦虑整体接近1/4。

这就造成了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镜像思维,即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下,大人情绪的波动会直接折射出孩子的变化。

由于整个家庭的情绪氛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焦虑和紧张状态,孩子就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以及其他的焦虑、抑郁情绪。

图表数据来源:杨彦平.(2022):疫情对上海中小学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上海教育等多篇报告

在上图数据中,中小学生焦虑情绪的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与2022年的4月前后,刚好与城市静默时间吻合。

有接近1/5的学生都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而从三年级到高三的心理危机压力值,整体上数据的差距并不大,也就是说哪怕是三年级的孩子也有着和高三学生一样的压力。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讲,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处在一个脆弱的发育窗口期。

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任何应激性挑战,都可能引发短期或长期的认知和行为损害。

因为这个阶段持续和增强的压力事件,会导致大脑里介质水平的改变,从而影响分泌和大脑神经的发育。

而一篇由布朗大学的研究团队刊登在《Nature》上的论文中称:

“相比较于疫情前出生的婴幼儿,和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在智商、IQ一系列发育测试中,低了近两个标准差,而且男孩受到的影响大于女孩。大运动与社交技能受影响最为突出。”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也是对社会环境高度敏感的一个时期,社交接触对他们发展认知,情感依恋和关系至关重要。

缺少了社交,再加上各种家庭压力的影响,就会导致孩子从生理到心理发育出现各种问题。

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

在优宝此前所写的文章《撕书、痛哭、崩溃,7岁男孩被网课压垮,现在的孩子压力有多大?》中,很多人无法理解,就背四句诗怎么就把孩子必成这个样子了?

恐怕这个男孩所承受的压力并不单单只是背诵课文而已,还有自身成长、家庭环境,网课等方方面面。

次生灾害2:两极分化的网课

网课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也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巨大创伤。

在许多数据与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疫情期间的儿童和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由网课引起的系列心理侯群症。

比如,网课所导致的青春期孤独感,让孩子产生了认知和情绪障碍,甚至由此诞生了“网课爆破”这样极端的应对手段;

比如,网课让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拖延症情况增多;

比如,网课带来的长期高压学习环境,让孩子的焦虑感加重,青少年男女精神状态开始恶化;

比如,网课期间学生普遍烦躁、无助和担忧,容易患上焦虑和抑郁症、失眠障碍。

网课成了一把筛子,考验着每个孩子的抗压抗挫能力,考验着每个家长对孩子有效的心理疏导。

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最近,衡水中学的"我删除哥”励志演讲走红,但红的原因除了演讲内容本身,还有不断被翻拍的鬼畜视频。

在原本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我删掉了王者荣耀,我删掉了作业共享群,我披星戴月,奋不顾身,只为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

他作为衡水中学的十大学星,以充满正能量的词汇为青春注脚,这种学习典范与榜样自然被很多家长第一时间转发给孩子学习。

然而这段演讲却被疫情中的学生们做成了各种鬼畜视频,"我删除哥"也变成了笑梗。

"我删除了腾讯会议,删除了钉钉,我披星戴月,奋不顾身,只为证明我还活着。"

孩子的自律性本来就差,网课期间很容易迷上了玩手机和网络游戏,学习本来就不好,上网课后就更差了。

而当网课结束返校,因为基础没打牢,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在这股恶性循环中,一些孩子便开始自暴自弃自嘲。

网课远不如线下教学,这是肯定的。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网课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案,因为它对知识内容的掌握需要时间、努力、辛劳、扎实的前期预习以及强大的精神成熟度。

一位来自一线的老师指出,网课成绩经测试,比正常教学差了至少三档,学生知识理解应用迁移能力也比原来差。

该老师认为学习分四个环节,听说读写,其中听占5%,说占15%,读占10%,写和练占70%。

但网课只有听,且没有校园课堂管理氛围,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据美国 *** 报道,美国教育统计中心测试发现,长期上网课的孩子阅读和数学能力退步到20年前的水平。

这个测试分数跌幅为30年来最低,网课的完成率情况也不理想,权威机构研究数据也表明网课课程完成率只有40-70%。

网课让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

毕竟学习习惯好的孩子有没有监管都一样学习,网课对他们而言毫无影响。

但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就会被轻易筛掉。

当疫情过后,那些追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只会让两极分化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次生灾害3:不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学业是大多数家长最关系的问题,成绩变差也是亲子关系破裂的最大诱因之一。

在杨彦平博士的调查报告中同样提到:

在2020年初,疫情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尚不明显。

但在2022年4月上海的这波疫情中,数据直接翻了个倍,家庭亲子不和谐的比例超过9%。

除了学业问题,家长的情绪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当问及家长疫情期间工作压力情况时,数据十分惊人:

压力“比较大”和“很大的”数据分别占比14.9%和30.6%,接近一半;

从学段上看,初中和小学的家长工作压力更大;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跨区比较,上浦东新区的学生家长影响最大,数据接近总体的67%。

无独有偶,山西大学团队也曾发表过对于山西省超过1万2千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报告。

他们主要研究疫情期间亲子的冲突问题,并细化了不同的冲突种类,结果也非常有意思:

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 ( 62.3%) 、言语冲突( 52.6%) 和身体冲突( 20.5%) ;

38.1%的家长和 23.6%的学生出现了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且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家长更单一;

77.9%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 45.6%) 、日常安排 ( 22.1%) 和电子产品使用( 10.2%) 等引起。

因此疫情居家隔离,看似让家长与孩子有了更多相处时间,但对于亲子关系却是弊大于利。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也曾说: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始终是紧张的、不安全的,那么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不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安顿好,不能让自己的内在变得稳定、丰富和充实,你便照顾不好孩子。

孩子一点点的波动,在你这都会引起极大的波澜,你会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

所以好的父母是家里的定海神针,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这个人,只要在家,全家人其乐融融。

全家人都觉得不躁不乱,不吵架,因为家里有一个情绪特别稳定的人,遇到什么事儿到他那都能很好。

这时候孩子自然会有很多问题都能够在你这里解决,他会觉得父母是他强大的支撑,他会有安全感。

疫情所带来的各种“次生灾害”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每个家长去认真对待。

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也是我们身为父母的责任与表率。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更多疫情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疫苗次生灾害)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