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中国罐头畅销全球,特别是水果类,禽畜类,鱼类,豆类,蔬菜等罐头食品很受美洲东盟欧盟及日本一些国家欢迎,十大品牌:
广东甘竹豆鼓鲮鱼
上海梅林肉
大连林家铺子黄桃
云南德和肉,
辽宁油浸金枪鱼
四川灯影牛肉
福建古龙香菇猪脚
河北红烧肉
山东天时代水果……等均为创汇大户。
但在国外受到疯墙的罐头国内几乎无人问津,除东北地区有些网友喜欢吃黄桃罐头外,其余罐头大多在货架上吃灰。
相反,老外对罐头爱不释手,调查资料显示,美国人年消费罐头90公斤/人,新冠疫情期间,老外把罐头囤成了山。
那么,同样的罐头为何在国内外有如此差异化的待遇?
虽可以简单归类为:老外不擅长烹饪,喜欢购买速食品,加工方便耐储存。中国人大多会做饭,烹饪讲究食材新鲜,有新鲜的食品为何要吃罐头?
也有网友认为罐头太贵,譬如梅林午餐肉,一厅十几元,500克黄桃也是十几元……同样价格,可以买到更多新鲜肉和新鲜水果。
还有网友觉得罐头这种食品含有防腐剂,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挑战。
既然对人体健康有极大挑战,老外为何乐此不疲?且个个吃得龙精虎猛?
最关键原因也是最统一看法:出口到国外的罐头质量和内销罐头两码事,质量有着天地之差。
我国出口国外的罐头绝对不含防腐剂,完全符合国际健康标准,不仅质量高,价格也比国内售价更低,不仅罐头如此,其他食品也同样。
导致这种现象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1,欧美日本等国家对食品质量要求严格,出现一点质量问题,可不是企业创汇受阻这么简单,会被拉进国际食品厂商黑名单,进口商会被罚得倾家荡产。
在我国根本不算事,即便315查出的问题厂家,只要舆论不是太大,罚个几千元就了不起了,如歌厂家后面有人,结果很可能是“罚酒三杯”。
低成本处罚是导致内销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地根本原因,资本很会趋利避害。
不久前沸沸扬扬的海天酱油和老坛酸菜问题,如今怎么样?
再以松花蛋为例,国内销售的松花蛋以传统方式制作,添加了氧化铅(硫粉),由于铅属于有毒重金属,国际上不接受,无法出口后科研部门经过攻关,研发出了EDTA和FWD(乙二胺四乙酸)代替氧化铅的办法,专供出口,国内嘛,呵呵。
2,国家鼓励食品企业进行出口贸易,将其作为 GDP增长方向,对出口食品根据不同类别实施5%,9%,11%,13%,14%,17%6个级别退税。政策鼓励下,企业也想扩大销售,拓展海外市场,因此会低价走量增加订单,甚至亏本冲量,市场是最重要的,且差额部分国家会以“退税”进行对冲,销往国外的食品或产品当然比国内便宜。
黄桃罐头为例:国内15元大瓶的罐头(商超价格)2020年销往日本的1000吨价格为10元,销往德国的2000吨价格12元(RMB)……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收入本来就高,不到两美元的罐头在其看来性价比当然高,且质量又有保障。
与此同时,美国从我国山东和安徽购买的黄桃加工成罐头后,反销我国的黄桃罐头价格是20元一瓶。
《老梁说天下》中,梁宏达曾聊过这样一个典故,他在采访一食品企业时,发现了一批被国外退货转内销食品,感到不解,问销售总监:外国人不吃不要的东西糊弄中国人行吗?对方答道:上面一直是这么规定的,凡是铅超标食品一律内销。
仅仅是罐头吗?,中国在国外卖最火的10大食品:老干妈,辣条,冰糖葫芦,肉夹馍,螺蛳粉,糖醋里脊,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春卷和北京烤鸭也走的这样路子,质量最高,最卫生的一级品均为出口食品。
是不是感到很无力?这种食品生态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构成的,谁也改变不了,正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但如果想在海外市场立足,必须用一等一的质量才能保证销量,特别食品药品关乎国民健康方面的入口产品。
说明什么?中国食品商家不是做不好食品,是在经营过程中一直抱有双标心态,从不打算一碗水端平,反正再残次的产品都会有人买单。
中国人不吃罐头是对的,因为内销罐头中填装的是随心所欲地食材,毕竟没有谁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你说呢?
备注:论鉴原创,文章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