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宜昌博物馆旧馆开放时间,宜昌老博物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宜昌博物馆旧馆开放时间,宜昌老博物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宜昌博物馆旧馆开放时间,宜昌老博物馆

作者:铃二先生

PS:一篇文章本来只要1500字就好了,不小心就写了3000+。回头肯定要被主编叨叨,没人愿意看太长的,可我有什么办法。不小心写多了。怪我吧?

宜昌博物馆新馆已经开放了,很多人传言说,老馆已经关了吧?

虽然老馆的占地面积比较小,但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它怎么可能因为新馆的建立而关闭了呢?毕竟老博物馆的本身也有自己的历史的。

上一次去宜昌博物馆的时候,还是4年前。无论它再怎么变,未进展厅之前,它的样子,一如初见。

进门之后需要登个记,随口问了句:这个博物馆,有什么镇馆之宝可以推荐介绍的么?工作人员说:二楼倒是有可观的物件。

服务台旁边的架子上放了一些关于博物馆的资料,可以随手取阅。来不及细看就嗖嗖都拿了一份,毕竟可以从资料里看到博物馆直观展示里覆盖不到的信息吧?

宜昌博物馆分为两层,一层有宜昌民俗文物展和正在布场的摄影展。二层则涉猎从旧石器时代到夏商周西汉乃至明清时期的物件。

进门右手边的展厅即是宜昌民俗文物展。黑色的匾额上几个大字“宜昌记忆特展”,这是4年前到此不曾有的。

该展主要展示的是居民建筑,仿建宜昌地区比较有特色的燕子门楼、歪门邪道、四水归一及吊脚楼建筑,同时再依照堂屋、祖屋、厢房、书房等功能布置相应场景,进行实物展示。像从前这样一应俱全的人家,必是很富有了。

至于其中的家具也像屏风、龙凤床、罗汉床也相应地布于五处展室内。而罗汉床现在已经很少有看人去做了,然而最近刚好有看博主李子柒做了一个,令人叹服。

看着看着不自觉就来到下一个展厅,展示的是峡江地区的农耕生活,农业生产的用具,例如:犁耙、水车、蓑衣之类的。火笼、熨斗等则是当时的人民居家生活必备。另外还展出了风斗、擂子、升斗、刨子、爆米花机等。它在现在看来,也许并不多么罕见,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人民的缩影。那些老物件都被放在博物馆中好生保护了起来,再过个很多年,再有一批孩子在这里看到的时候,也许会指着它们,脑子里蹦出很多问号:这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呢?不知那个时候的你,能答得上来么?

婚嫁的礼盒与轿子摆放在当中也很引人注目,西式婚礼见的多了,回味起那时的婚嫁,总觉得西式比上中式的,闹了许多。而中式的仪式感更加的强烈,总觉得哪一天结婚了,做为一个汉族人,一定要来一场汉婚。

博物馆的墙面上,也有关于宜昌的历史人物的介绍。书写着李将军的历史,表达着对他的崇敬和缅怀。而在历史中宜昌还有一位王天官,在明朝时期身居高位,现今却极少人知道,每念于此,有些怅然。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在这里,也有展出。旧时光的打磨下,掩盖不住的民族衣样花色。其中的三寸金莲,很是夺目,总觉得那个时代的封建礼制对女人的压迫也太强了。这样的鞋,在如今,谁人可穿得。一想到那个时代,脚大的女人嫁不出去,穿40码的鞋子的我不自觉朝后挪了挪,溜了溜了。

出了宜昌记忆特展,剩下的就是摄影展了,一眼望过去,全是一幅幅大美宜昌的摄影照片。摄影师镜头下的宜昌格外地美。由于还在布展当中,9月30日才正式对外。

4年后再看时,正在布展的地方经过了很大程度的变革,等同于彻底翻新了。记忆里,原是有个轨道的,还有一个大大的类似魔方的东西,明亮地屹立在那里。展厅的墙面上写着“宜昌站”“黄花场火车站”,虽然变了许多,那时拍了一张背影照片的地方,还是找到了。同样的位置又拍了一张,时光不经意一撇,已是4年了。

二楼要说改变倒也没有太多。

首先看到的是宜昌石器时代夏商时期的文物陈列。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展示的是长阳人的牙齿、动物的化石,砍砸器等。那个时代的文明还比较落后,能够留存到现在的,也只有经过先人打磨而成的各种样式的石头了。从一个寻常人的角度来讲,就是一些被打上名字的石头嘛?似乎没什么好看的。

于谦的《石灰吟》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些东西对你而言看起来再怎么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它可是经历过了千年的时间,人的寿命短短数十载,一定要与它们的时间来比较的话,看起来往往会觉得不自量力。即使它只是个石头,你也能够从石头中看出点生命的觉悟。

当然也不用觉得:什么?我连个石头都不如?毕竟你可能连陶制品、骨制品也不如呢?虽然看起来有些破败,但博物馆中的系列展品,它所拥有的年纪,就是在无声间留下一个时代的印记。

而在这些展品的背后,彰显的恰是宜昌本地千年的风貌,后人把那时的文化,贴上了一个标签: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

翻过了旧石器时期,就是夏商时期了。文明总是在向前发展的,有了前人的奠基,夏商时期的文物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开始向青铜时代转变。当然终究也不乏一些陶制品。多数的陶制品没能完整地流传到现在,后人为了展示它的原样貌,特地进行了修补和完善。大约是为了让游客能够明显地区分哪些是修补的板块,修缮后的制品色泽差异甚大。

青铜器的样式各异,有铜礼器、“王孙雹”铜簠、铜鼎。青铜器不单被赋予政治文化内涵,还可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品,例如,宴饮可以使用酒器。铜鼎也可作为政治地位的象征,历史上有典故“楚王问鼎”,即是对王权的挑衅。

虎钮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的进退。也可以用于祭祀或宗庙享孝时的宴乐器。

西周时期的甬钟,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宜昌博物馆大量出现。礼乐制度也是自西周起,相传由周公建立的。较为有意思的是,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没有什么社会矛盾是不能用音乐来解决的,如果有,那就是西周时期的打击乐。

当阳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包金箔通事片,也因为岁月的关系,金箔慢慢地褪去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较为动荡。以铜铸炼的剑、戈、匕首、矛也开始走入战场。博物馆里的这些,我们没有人知道它是否染过敌人的鲜血。

陶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然进行大量的使用,多见于下层贵族及平民。从战国早期开始,陶鼎足的内侧出现一道三角形的凹槽,这是楚器独有的特点。

东周时期的货币有布币、刀币、圆钱和金银铸币等。博物馆所陈列的海贝、布币、骨币、无文铜币、包括战国时期的刀币不一定很完善,但也使得后人可以了解到那时的社会商品流通的介质。而这些钱币则是由吴渝清先生捐赠。

博物馆有一架木瑟,相当地引人注目。即使无法听到那时的声音。《诗经》小雅里,“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便使人觉得音乐里的美好。现今好古之人,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则常习古琴,古筝类。

而博物馆的墙面上附上关于木瑟的介绍,却找了古筝的画面来做背景。这点不知是文化的疏漏,还是不能找到鼓瑟的画面而以古筝来勉强。

先人对于丧葬是有特别的讲究的,由此也出现相应的礼俗。楚人便有束棺和放置镇墓兽、竹竿及铜鱼的葬俗。每个物件都有它相应的意义。不知为何博物馆里镇墓兽,略萌啊?它能否担当驱鬼辟邪的重任呢?

春秋时期的漆器看着也甚是欢喜,拿来办周制婚礼或者唐风婚礼再合适不过了。春秋时期的卷文纹玉璜、附龙玉璧、西汉时期的虎纹玉彝都深得我心。

秦汉时期的文明,较之于之前又有很大的区别,鼎制制度出现崩溃,当时的青铜器多以食用为主,形制简陋。西汉时期秦文化的鍪、蒜头壶等颇具特征的青铜器渗透于宜昌各地。

而西汉时期的陶制品数量繁多,博物馆藏有陶人俑、陶灶等。穿插着部分宋朝的瓷枕,南朝的瓷壶子。

明清时期的文物,博物馆陈列较少。明代青花瓷器在中国青花瓷中影响深远,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钴料都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绘画的各种题材。可惜馆内虽带过青花瓷器几个字,却只见陶魂坛,接着就是各种在宜昌市征集的神佛像。虽然对于部分佛像是否属于明代,持有怀疑,但还是保留意见。再就是一些明代的印章了。

清代史相对来说,似乎离现代更近一些。一般在一个馆里很容易便能发现,明清时期的花瓶的区别。清代的看起来色彩要丰富许多。

历史并没有随着清的灭亡而停止,馆中也陈列着民国时期的工艺品。福禄寿三星也很引人注目,福禄寿三项是福星、禄星、寿星三星的合称,象征财富、子孙、长寿。只是即使是民国时期的产物,身上也有岁月的痕迹,而稍有残缺。

印象中4年前的二楼的展品,不止这么一些的,铜镜、金簪想必也是跟着新馆去了吧?

认真注视着馆中展品的时候,脖颈微微一凉。朝着顶部看去,有个洞?还渗水?心情复杂。突然有了“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凉薄之感,因为有了新馆,旧馆就不受眷顾了嘛?

作为一个老馆,它也是有着自己的文化的。希望即使是个“旧人”,也能够好好维护。毕竟收罗在馆里的,好得也是大我们不知多少千岁的文物。

有一天,即使我们不在了,它还能够在岁月安好,现世安稳中继续存在下去。

更多宜昌博物馆旧馆开放时间,宜昌老博物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