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木 兰 考
明德运
流传千古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在维护民族统一的战争中,曾立下不朽战功,不愧为是顶天立地的女中豪杰和民族英雄。木兰将军的形象家喻户晓,影响深远,历久不衰。但千百年来,有关木兰的身世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议的焦点主要有:究竟有没有木兰这个人?木兰究竟出生于哪个朝代?木兰是何地人?木兰姓什么等等。针对以上人们普遍关注的四个问题,笔者略作考证如下:
二、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据笔者所知,目前对木兰生活时代有三种说法:一是汉代;二是南北朝;三是隋唐。究竟哪种说法正确?这需要史料来证实。《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此前何承天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南齐书·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黄陂曾设过木兰县。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试想:何承天那个时候,木兰之名已蜚声海内,说明木兰生活的年代要比何承天早得多。所以,南北朝和隋唐之说至少是难以服众的。那么,木兰汉代说倒是有证据的。
证据之一,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为《汉孝烈将军记》。碑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于后。”此碑立于元宁宗懿麟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从碑文来看,其中提到的汉世尝作《木兰辞》,这就充分说明木兰出生的年代早,也说明木兰出生于汉代。
证据之二,明代御史何出光在为完县木兰祠作《木兰辞赛神曲》十二首并序中说:“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不任授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为古曲逆,当为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今录其“赛神曲”一首:“汉家事业拓雄图,勇健矫矫媲丈夫。挥槊当关百战后,堂堂正气至今无,弯弓飞骑黑山头,曲逆曾经百战收。纵使白登围已解,羞将美女觅封侯。”由此可见“赛神曲”中写到“汉家事业拓雄图”“羞将美女觅封侯”明显提到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在汉代受禄朝廷的事。还有明代保定知府石麟,在《重修汉孝烈将军庙》中说:“汉孝烈将军,唐时追封也。文帝时建首功,载书史,而孝烈颠末,且复见于汉之词、唐之歌、元之记焉。”石麟的话是有根据的。“元之记”即指元碑《汉孝烈将军记》,“唐之歌”是指唐代诗人韦元甫之《木兰歌》,“汉之词”就是《木兰辞》,它在汉代以民歌的形式流传于民间。韦元甫之《木兰歌》凡四十四句,诗中说:“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千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氐,更携于阗羌。”所说的燕支,即燕支山,在匈奴境内。印证了木兰从军的背景是汉与匈奴的战争。
证据之三,唐代李冗《独异志》中的《木兰从军》篇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伙卒不知其是女儿。”唐代就称木兰为“古人”,可见她生年久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独异志》中的奇文异事,均按时代的先后排列。李冗把木兰排在汉代人物之中,决非偶然。另外,从汉代《文献通考》中的初兵制来看,也与木兰代父从军相吻合。如“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汉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每岁当给郡县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由此可见,当时木兰父虽年迈,但未超过六十五岁,所以不能免征,这是木兰代父从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木兰生活的年代是汉代。
三、木兰是哪里人
人们总是想用流芳百世的英雄美人为自己的故里增光,而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家又无确考,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中言木兰是任城人。河北省《完县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安徽省《亳州志》载:“木兰,一名花弧,魏姓,谯郡(今亳州)城东魏村人。”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古属商丘县)北二里有块碑文记载,木兰是虞城人。明代邹之麟《侠女传》言:“木兰,陕人也。”加之豫剧《花木兰》(五十年代已拍电影)也说花木兰是陕西延安人。《湖北通志》、《黄州府志》和《黄陂县志》则记载木兰为黄陂人。对以上各种说法,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大多数认为木兰是湖北黄陂人的理由最充分。第一,不少史书记载,木兰为黄陂人。据《寰宇记》载:湖北省黄陂县北六十里有一座木兰山,山上唐代就有一座木兰庙,杜牧作黄州刺史时曾来此,并写《题木兰庙》诗一首。蠃园旧主著《木兰奇女传》小说一书。修庆民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为本书作序。序中说:《唐书》言:木兰,姓朱,西陵人。娴弓马,谙韬略,转战沙漠,累大功十二,封武昭将军,凯旋还里……。2004年,中央电视台与 *** 政治部《花木兰》电视剧剧组到黄陂区考证,也确认花木兰是双龙镇、即今黄陂木兰山北数里之遥的姚集镇大城潭村人。第二,古时黄陂曾以木兰命名设置过木兰县。据《南齐书·州郡志》载,南齐司州安蛮左郡辖七县,第一个便是木兰县。梁、陈时一度变更,隋开皇18年复称此名。辖域包括今黄陂北部和相邻的红安县西南。以人名作县名的,古今有之。如此推及,至迟在南北朝时,中央朝廷就已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将军的故乡了。第三,有墓碑作证木兰是黄陂人。据《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北双龙镇朱异(字寿甫)之女木兰,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征战十二年,“扫灭羌胡,功悬日月”,晋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卸戎装归乡,侍奉双亲,成老阁九十寿终,葬于木兰山北,墓前竖碑曰“木兰将军之墓”。80年代中期,省市文物部门勘探,在木兰山北立新店背侧果然发现一大土冢。土冢直径30米,高5.8米,人们称其为将军坟。现在土冢的南端已复立一石碑,据说这块石碑很早以前就流落民间,几年前才被相关单位找回。碑文虽难看清,但“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几字仍依稀可辨。此外,在“将军墓”西南,还复修了在“文革”期间遭受毁没的唐木兰将军庙。显然,木兰生于黄陂,卒于黄陂,故为黄陂人。
四、木兰姓什么
关于木兰姓氏,说法很多,据笔者所知至少有四种。一说何承天在《姓苑》中认为木兰姓木;二说陕西延安木兰姓花;三说湖北黄陂木兰姓朱;四说安徽亳州、河北完县、河南虞城都称木兰姓魏。但各地都称花木兰,而不称朱木兰、魏木兰。经笔者多方考证,有些是凭民间传说定论的,没有真凭实据。真正有真凭实据的,经考证还是湖北黄陂。花木兰本是姓朱,家住湖北黄陂北乡双龙镇大城潭村(今属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木兰父亲任职千户长,名朱异,字寿甫,号天禄。母亲名赵桂贞。那么朱木兰为什么称为花木兰呢?据《武汉史话黄陂分卷》记载:木兰本姓朱,十八岁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沙场上横枪跃马,用兵如神。羌胡一个叫花阿珍的女将,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花阿珍千方百计要俘获木兰,但总是得不到手。后来在一次与木兰的交锋中用“捆仙绳”捆住了木兰,硬要与她成亲。木兰佯说:“成亲可以,但你得和我一起投奔大汉。”花阿珍同意了。从此木兰手下又多了一名骁勇的女将。十二年后,班师回朝,木兰还了女儿身,花阿珍好不惊讶。木兰觉得对不起阿珍,就和她结成姊妹,还帮她提了一门亲事。之后,花阿珍就叫木兰为“花妹”,木兰也称花阿珍为“花姐”了。久之,人们就叫朱木兰为花木兰了。
一、究竟有没有木兰这个人?从古至今,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均有人认为,花木兰只不过是一个文学作品中人物,而实无其人。其理由是,木兰其人只见于《木兰辞》,而无正史记载,只是野史传说等等。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一是木兰其人不是最早只见于《木兰辞》,而是远在《木兰辞》问世之前就有人提到木兰了。圈内人士周知,《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一书,而生于东晋末、南北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何承天(370—447),在其《姓苑》一书中就已经提到木兰了。又如成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的碑文《汉孝列将军记》,用162个字的篇幅写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事。关于这一点,宋邓名世在其《古今姓氏书辨正》中曾引正,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中也曾提及,今《中国人名大辞典》亦援引此说。何承天卒年比南朝陈代(557—589)尚早一百多年。这就是说,在《木兰辞》问世前一百多年,就有人提到木兰了,怎么能说木兰其人最早见于《木兰辞》呢?二是祭祀木兰的庙宇,至迟在唐代就出现了,晚唐诗人杜牧到木兰山还写过一首《题木兰庙》的诗。在中国,为纯文学作品中人物立庙是没有的。不论立什么庙,都有其原始化身。所以曾疑《木兰辞》为“寓言”的宋代学者程大昌看到杜牧的诗,在其所著《演繁露》中惊叹:“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三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尤其是在《木兰辞》出现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中,诗歌中的所谓“文艺形象”,几乎均有其真实的原形。如代父赎罪的缇萦,为宗报仇的秦女休和庞娥亲,以及杜甫《丹青引》中的曹霸、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妃等,历史上均有其真人。为什么《木兰辞》中的木兰就一定例外呢?同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北朝有《木兰辞》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又说:“可能有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这自然是非常动人的奇迹。民间歌颂这个英雄女儿,逐渐扩充大篇,修改成精品。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慨和高洁道德。”这里,范老不但没有否定木兰其人的真实性,而且还分析到《木兰辞》的形成过程。所以说,我们不能拿现代文学创作来衡量古代,可以大胆地说,在我国历史上确有木兰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