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中国四大名宴之烧尾宴
古代名宴烧尾宴历来声名显赫,是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此宴出现在唐高宗时期,距今已有1300余年了。“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3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烧尾宴”。
烧尾宴的风习,始于唐中宗景龙时期,终于玄宗开元年间,仅流行了20余年。景龙三年(关于709年),韦巨源官升尚书左仆射,在家设烧尾宴奉请皇帝,肴馔丰美绝伦,世所罕见。《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使我们得以窥见这次盛筵的概貌。食单共列58种菜点。20余种糕饼点心中仅“饼”的名目就有“单笼金乳酥” “贵妃红” “见风消” “双拌方破饼” “玉露团” “八方寒食饼”等七八种之多;馄饨一项,就有24种形式和馅料……烧尾宴中的工艺菜也令人叹为观止,一道“素蒸音声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菜肴则水陆八珍,尽皆入馔。从菜名到烹调均新奇别致,超乎想象。有乳煮的“仙人脔”,生烹的“光明虾”,活炙的“箸头春”,冷拼的“五生盘”,笼蒸的“葱醋鸡”,油炸的“过门香”以及匠心独运的蛤蜊羹“冷蟾儿羹”⋯⋯58种菜点并非烧尾的全部,我们已能显见此宴的奢华,无怪乎唐代另一个宰相苏琼得官,却不向皇帝进献烧尾宴,并义正词严地说:“宰相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今关中大饥,米价很贵,百姓都吃苦头饱,所以臣不敢烧尾。”从此,烧尾宴也就渐渐消逝了。虽然如此,烧尾宴是中国筵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上承周代八珍席,下启宋朝万寿宴和清廷满汉宴,开了豪华大宴之先河。
中国四大名宴之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 *** 合坐的一种全席,逐渐发展成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的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年间李斗所著的《扬州书舫录》中有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一为蒙古亲藩宴,二为廷臣宴,三为万寿宴,四为千叟宴,五为九白宴,六为节令宴。全席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留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满汉全席是中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具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吸取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分3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溜、烧等兼备,为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中国四大名宴之宫廷御膳
宫廷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宫廷菜萌芽于夏商时期,到西周时,宫廷御膳机构已全面建立。商代有“酒池肉林宴”,周朝有“八珍宴”,战国时期有“楚宫宴”,汉代有“王宫宴”、唐代有“烧尾宴” “龙凤宴”,宋代有“皇寿宴”,到清代的“盛京宴” “满汉全席宴”等,宫廷御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芳至今。宫廷御膳就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专门管理帝王和后妃膳食的机构所做的菜肴。宫廷菜作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登峰造极的产物,其特点是菜点众多,珍馐齐全,选料精细,制作讲究,调料多样,滋味各异,形状美观,餐具精致,菜名典雅,富有情趣,注重滋补,美容养颜;多山珍海味,既有白煮烧烤,又可煎炒烹炸,技术较任何地方菜系更为全面。经历代御厨不断加以完善,宫廷菜品种更加繁多,味道的层次感强,口味以清鲜酥嫩见长。宫廷御膳的外形可谓是精美绝伦,美食与美器共同彰显皇族风范;宫廷御膳在菜品质量上堪称天下无双,营养丰富,口感极佳。
康熙皇帝的一品龙皇翅、宫门献鱼;雍正皇帝的御膳极品鲍、清宫蒸蟹;乾隆的长寿汤;慈禧太后的一品官燕、抓炒鱼片、蜂窝土豆等,皆为菜肴之上品。溜鸡脯、荷包里脊、炸佛手等更是千古流传的特色菜肴。宫廷御膳不仅以绝顶的形、色、香、味征服了封建皇族,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四大名宴之孔府宴
孔府宴席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家日、婚丧喜寿时特备。
孔府有多种不同规格的宴席,最高规格的满汉全席是以清代国宴的规格设置的,需要上菜196道,且全部为熊掌、燕窝等名贵肴馔;餐具404件,且均为全银制品。孔府菜的菜名多有寓意,如不少以“一品”命名的菜肴都是取孔家后裔被封为一品官之意;“带子上朝”取孔府子弟世代为官之意;“玉带虾仁”象征孔府地位的尊崇,等等。其实,孔府菜与鲁菜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孔府菜要比鲁菜更精致、更典雅、更富丽,可以说是鲁菜中的阳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