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张大千造像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国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所不精。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泼墨泼彩无所不能。画风清润雅健,明丽秀逸。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诗文真率豪放,独具风采。与齐白石、徐悲鸿、高剑父、黄宾虹、吴湖帆、潘天寿、林风眠、傅抱石、刘海粟一起,为近现代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蜚声中外,素有“画坛伯乐”之称的徐悲鸿赞曰“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泼彩《青山高隐图》
一、留学东洋,师法古人
1899年5月10日(清光绪25年),张大千出生于四川内江一户日渐衰落的书香门第。祖上曾任内江县令。父名张怀忠,母曾氏友贞。兄弟十人,另有一姐,行八,乳名小八,名正权。曾氏为闻名乡里的画工和绣娘,是张氏兄弟绘画的启蒙老师。张大千5岁时读《三字经》《千家诗》等幼儿读物。8岁时就读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15岁时就读重庆求精中学,后转江津中学。1916年暑假,17岁的张大千与同学徒步返内江,途中遭匪徒绑架,迫为师爷,给首领司掌文墨,百日后才逃脱匪穴。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较大影响,张大千身上的那种桀骜不羁的江湖习气似乎与此有关。
张大千——仿元代曹知白笔意《秋江野鹭图》
1917年,张大千随二哥张善孖赴日本。张善孖比张大千大17岁,曾于1903年东渡日本在明治大学美术专科修绘画,以善画虎名世,被称为“虎痴”。1905年,他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并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被通缉而再次流亡日本。张大千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课余时间坚持学绘画诗赋,兼学治印,得到张善孖悉心指导,画风亦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1919年,张大千完成学业返沪,在上海基督公学教绘画。
张大千——仿宋人腾昌佑笔意《梅竹双鹊》
当年秋天,张大千拜上海名家曾熙、李瑞清为师,正式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曾熙为其取艺名爰,字季爰。曾、李二人均为前清翰林、江南著名学者,精鉴赏、富收藏,善书画。在他们指导下,张大千从师古人入手,开始模仿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绘画。经过长期的刻苦修炼,心摹手追,张大千仿石涛画作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无论是从题材、构图、还是笔法,被称为“比石涛更石涛”。除了石涛,他也仿八大山人的绘画,看鱼儿那不屑理你的小傲娇,是典型的“八大山人式”翻白眼。
张大千——仿清代石涛笔意《夏山高隐图》
张大千摹仿古画的范围逐渐超出明清两朝,直追元宋五代。就这样在不断复制、粘贴古人的练习中,他熟练掌握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并且在沪上画坛初露锋芒,声名渐隆。张大千摹仿古画水平之高也成为许多收藏家的噩梦,包括有海上鉴定“一只眼”之称的吴湖帆等大师都曾误买过他的仿作古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一流艺术机构也都高价收购过他的不少山寨作品。
张大千——拟宋徽宗笔意《雪江归棹图》
二、结识名流,扬名沪上
张大千18岁时曾与表姐谢舜华定亲。他从日本留学返国后,谢舜华却因病去世。1919年,为怀念其未婚妻,张大千至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师事该寺住持逸琳法师,取法号为大千,后就以张大千名字行世。三个月后还俗。1920年返川与名门闺秀曾正蓉完婚。曾正蓉是旧式的家庭妇女,两人的结合属于包办婚姻,感情并不融洽。婚后张大千只身赴沪,借寓于张家世交的李茂昌宅。
张大千——仿明代陈老莲笔意《美人品梅》
1923年,张氏一家由内江迁居江苏松江府华亭县。1924年,张善孖因参加辛亥革命有功,奉调入京任总统府咨议。张大千随二哥初次入京,与汪慎生定交。当年秋天,其父张怀忠病逝松江,大千还沪操办丧事。后应邀参加上海文人雅集“秋英会”,结识常州词人谢玉芩、上海画家郑曼青,并与谢玉芩结为知友。1925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举办首次画展,由李秋君主持。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购画者一律编号抽签取画,百幅作品全部售完,引起轰动。1926年3月21日,张大千在上海《申报》刊登《张季爰卖画》启示,自此他以卖画为生,开始了职业画家的艺术生涯。
张大千——仿李公麟笔意《定林萧散图》
1927年,张善孖愤于官场 *** ,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归隐上海,与八弟大千一起以书画维生。张氏弟兄取“大风堂”为画室名称,在当时张氏宅第上海法租界西门路169号开坛授徒。从此,张氏兄弟创作书画大多题款有“写于大风堂”字样,或盖有大风堂印章。同年,张大千第一次出游黄山,并与友人黄君璧、谢玉芩、谢稚柳、方介堪等登天目、上莫干,畅游长江、富春江、钱塘江,既师古人又师造化,逐渐跳出古人窠臼,山水名作日益增多,绘画技艺日臻成熟。
张大千——《芭蕉美人》
1929年,张大千结识徐悲鸿,被聘为全国第一届美展干事会员。1931年,赴日本参加唐宋元明中国画展,并展销自己的作品,得到日本收藏界及欧洲各大博物馆的关注。回国后,张大千在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任教。后参加由著名金石书法篆刻家方介堪发起成立的“寒之友”画会,会友有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黄宾虹等名家。1932年,与张善孖、黄宾虹、谢玉芩等人同游浦东顾氏园观桃,黄宾虹作《平远山水图》及诗八首赠大千。年底,奉母举家迁居苏州,蛰居网师园,与张善孖一起潜心书画创作。1933年春节,邀章太炎、叶恭绰、陈石遗、李印泉等前辈欢聚网师园,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张大千张善孖合写——《双虎图》
同年,徐悲鸿组织“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赴法展出,张大千所作《金荷》一幅,被法国 *** 收购。1935年春天,张大千张善孖在北平中山公园水榭联合举办画展。由于大千作品皆为仿石涛之作和旧时文人相轻的习气,遭到北平部分画家的嘲笑,引起了与北平画坛名家徐操的一场笔讼风波。后由时任中华民国监察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出面干预,此事得以平息。1935年应徐悲鸿之聘,张大千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同年与徐悲鸿、谢稚柳及中大艺术科学生同游黄山。1936年张大千首次在英国伯灵顿美术馆举办个展。1937年,再次担任第二次全国美展审查委员。辗转沪上画坛十几年,张大千逐渐跻身于国内一流画家行列。上海既是张大千艺术的养育之地又是其扬名之地。
张大千——《贵妃调鹦图》
三、隐居青城,临摹敦煌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大千被困居北平。应故宫文物陈列所之聘,任国画研究班导师。1938年驻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汉奸劝其出任伪职,大千推诿不从。后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在入桂林的途中会见徐悲鸿后,隐居四川青城山上清宫。1939年,邀请黄君壁、张目寒等同游剑门、峨眉,并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画展。1940年与赵望云相识于成都,拟赴敦煌临摹壁画,行至四川广元,得知年仅62岁的二哥张善孖因长期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过度劳累,病逝于重庆歌乐山,大千折返重庆奔丧哀悼。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在陇中画家范振绪陪同下,踏上了前往敦煌临摹古代壁画的漫漫征程。
张大千——临摹莫高窟《唐人观世音菩萨》壁画
在敦煌期间,张大千白天在石窟中苦苦面壁临摹,晚上在破庙中默默挑灯画作,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他与子侄门人一边临摹壁画,探索艺术;一边整理文物,给洞窟编号。1942年,张大千赴塔尔寺访藏画师,请教大幅画布制作工艺,后带五名藏画师再返敦煌继续临摹壁画,并致函谢稚柳请其前来协助。岁末,他与谢稚柳等离莫高窟赴千佛洞考察,并为之编号。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 *** 成立。筹委会主任常书鸿抵达敦煌。5月1日,张大千离莫高窟赴榆林窟,在榆林窟临摹月余。8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 *** 首展,11月返回成都。敦煌之行共临摹壁画276幅,为309个石窟编号,前后历时两年七个月。
张大千——临摹莫高窟273窟《初唐大士像》壁画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期间,曾有他毁坏壁画之传言,使其敦煌之行毁誉参半。张大千并不避讳毁坏壁画之事,在他的《临摹敦煌画展览目次》中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当时张大千在敦煌第20号窟临摹一幅五代壁画,偶然看见右下角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张大千与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早已风化的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当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后,吩咐弟子将外层剥落,果然下面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张大千——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壁画
毁坏壁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陪都重庆,国民 *** 行政院立即发电报给敦煌县长要求查明情况,并“转告张大千君,对于壁画,毋稍污损,免兹误会”。张大千在结束临摹途经 *** 时,曾遭到 *** 军事检查站的检查,耗时7个小时,在确认没有盗宝后才放行。张大千认为:果断地“破壁”,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史的断代问题有所贡献。曾被张大千邀请前来敦煌相助的谢稚柳提到这件事时说:我到敦煌之前,这两幅壁画的外层已经给张大千打掉了,所以我并没有亲眼看见打掉的过程,……要是你当时在敦煌,你也会同意打掉的,既然外层已经剥落,无貌可辨,又肯定内里还有壁画,为什么不把外层去掉来揭发内里的菁华呢?应该说,谢稚柳作为我国著名的书画鉴定家,他的话还是有权威性的。
谢稚柳——临摹武周时期《南无观世音菩萨》壁画
1944年正月初一,张大千在成都提督街一家银行大楼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此后,他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完成约20万字的《敦煌石窟记》,提出将敦煌石窟收归国有,加强管理和保护的建议,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许多人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西北沙漠中屹立千年的艺术瑰宝而感叹。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高度评价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
谢稚柳——临摹初唐《南无观世音菩萨》壁画
敦煌是一个宏伟的艺术宝库,张大千在这里汲取了巨大营养。敦煌的色彩、敦煌的气势、敦煌的庄严,极大改变了张大千绘画的面貌。自此,张大千超脱出传统文人画的个体性表达,转而关注更为广大的世界,一步一步地走向更加绚丽大气的境界,作品内容也从过去摹仿为主向自我创作转变,这为他后期气势撼人的泼墨泼彩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大千——敬绘《南无观世音菩萨》
四、漂泊海外,魂断关山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千取消原定赴新疆考察石窟之行,改道北平,看望在北平沦陷区苦熬八年的四哥一家及众多学生,并与于非闇在中山公园水榭厅联合举办画展。他用画展筹集的资金大量购买当时从伪满洲国长春溥仪宫中流散出来的古书画,先后收购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江堤晚景图》《潇湘图》、宋人《溪山无尽图》、元代《明妃上马图》等大批书画国宝。1946年3月,大千陪四哥一家回四川内江老家后,7月与四哥及学生肖建初、何海霞、胡梦痕等一行20多人,三上峨眉山,在山上住约两个月之久,作丈二匹山水《峨眉三顶》《长寿山势图》赴沪举办“张大千画展”,得到上海各界的赞誉。
张大千——《峨眉金顶》
1947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在上海彩印出版。7月,与好友杨孝慈同游西康,写生多幅,作《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并在成都举办“康巴西游纪行画展”。1948年秋,经张大千策划与审定,在上海画苑举办“大风堂同门画展”,参展学生58名,展出作品126幅,山水、人物、花鸟皆有,门类齐全,造诣高深,精彩纷呈,轰动一时。当年参展的这些大风堂学生,后来有许多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如何海霞、俞致贞、田世光、肖建初等。1949年,张大千被蒋介石政权接到台湾。农历二月,张大千有感于北平和平解放,千年古都生灵文物免遭战火劫难,在香港精作《荷花图》托老友何香凝赠送给 *** 主席,以表敬意。
张大千——《泼墨荷花》
1949年10月,张大千赴台举办首次个人画展。11月下旬,他搭军用飞机返蓉,与12月6日又乘军用飞机赴台。1950年应印度美术学会邀请,张大千赴印度新德里举办画展,在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大吉岭旅居年余。1952年,大千远游阿根廷。5月返回香港筹划移居南美。为筹措旅费,由香港著名鉴藏家徐伯郊牵线,与时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联系,张大千向大陆出售《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及宋人册页等名画。徐悲鸿、叶浅予曾联名致信劝回大陆遭婉拒。后迁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洒,受到阿总统贝隆及夫人接见。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局部
1953年冬,张大千由美国经巴西赴阿根廷时,在巴西圣保罗市郊见一处极似其故乡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思乡之情由然而生。他斥资200万美元购地建房,历经数年建成名闻遐迩的“八德园”,在此居住达17年之久。1956年,他在东京展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巴黎赛那奇博物馆馆长萨尔观展后邀其赴法国展出。6月,张大千在巴黎展出临摹敦煌壁画,7月,在法国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别墅与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会晤,观画谈艺,互赠作品。西方报纸将这次会晤誉为世界“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首次旅欧,他观赏西方艺术和山川风光。在巴黎期间,他还会见常玉、赵无极、潘玉良等华裔艺术家。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一
50年代末,张大千右眼因毛细血管破裂堵塞眼球导致视力下降,从此不再画工笔画了。他改细笔为粗笔,反而因祸得福,逐渐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泼墨泼彩山水。1956年在巴西“八德园”养病期间,一日雨后,张大千看到园中树木雨雾朦胧,随即以泼墨手法画了一幅《山园骤雨》图,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后,张大千又在泼墨的基础上加上了颜料,尤其是敦煌壁画中大量使用的青绿色,创造出绚丽多姿的泼彩的画法,开启了其后半生泼墨泼彩的壮阔篇章。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二
1968年,在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芝加哥毛里美术馆、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分别举办张大千画展。在史丹福大学讲演中国画艺术。四五月间为祝贺 *** 大佬张群八十寿辰,积十日之功精心绘制《长江万里图》,7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长江万里图特展”。11月,将敦煌壁画摹本62幅捐赠给台湾故宫博物馆。1969年由巴西移居美国旧金山以南之卡美尔,先居“可以居”,后居“环荜庵”。1972年在美国洛杉矶安克鲁画廊展举办画展,被授予洛杉矶“荣誉市民”。1976年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先生归国画展”,台湾教育部颁赠“艺坛宗师”匾额。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选集》。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三
1977年,举家移居台北,在台湾外双溪筹建“摩耶精舍”,一年后“摩耶精舍”落成,喜迁新居。1981年7月,83岁的张大千在台北的摩耶精舍开笔,绘制人生中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幅鸿篇巨制《庐山图》。这幅画高1.80米、长10.8米,描绘的是风景名胜庐山的景致,从左上方的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整体构图完整、连贯,展示了山岭的磅礴与幽深;细部描写精致,树木和山石的纹理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画面上有明显的明暗对比和空间透视效果,极大增强了观赏的视觉节奏。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四
1983年元月, *** 立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同时举办尚未最后完成的《庐山图》特展。张大千为《庐山图》耗尽毕生心力,曾两次住进医院,最终还是在画作完成之前,于1983年4月2日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张大千一生活了85岁,作画超过3万幅,不论是摹仿古人、临摹壁画,还是泼墨泼彩,他在每个创作阶段都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精品,成为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宝物。而他自己也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重要存在。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