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温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园路因药店云集,被称作“药店一条街”。如今,华盖山麓、公园路周边,汇聚了民生(老香山)药店、张和堂国医馆、张和堂健康药房、一洲医药等药店。加上边上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及民营医院五马医院等,这里的医疗资源可谓非常丰富。其实,华盖山麓、公园路一带,在民国时期就是医家荟萃之地。1922年,温州人自办的第一家西医院瓯海医院(今温医附一院前身)迁到府学巷正式开诊。民国时期,从华盖山麓西南处的县学前到兴文里、铁井栏、县前头以及高盈里,众多的医家及其所办的医院、诊室和医学社,造就了温州医史上一段佳话。
温州首家西医诊所开在五马街
清光绪六年(1880)五月,英籍医师、内地会宣教士稻惟德(Dr. Douthwaite),应在温创办首家教堂的英藉传教士曹雅直之邀,在五马街开设首家西医诊所,免费接诊贫穷患者。稻惟德是来温州的第一位西医师,他医术高超,待人热情和蔼,不久即誉满东瓯。
△县学前49号 李玺旧居
该诊所规模不大,存留时间不过三四年,但作为温州首家西医诊所,也开创了温州西医之先河。当时,温州青年刘世魁随其赴烟台芝罘医院习医,后成为著名眼科医师,并与稻惟德合作编译《眼科指蒙》一书。这本书是近代最早的有温州人署名的西医学译著。刘世魁夫人李玺也为中医师,其刘廷芳等三子二女亦成一时隽秀。李玺故居至今尚在县学前。
华盖山麓汇聚众多诊室、医学社
大沙巷、小沙巷:
这两条巷子位于今华盖山麓至高盈里一带,属古时三十六坊中容成坊。明末清初名为“容成巷”,因地处华盖山脚,道路由宽至窄,每次大雨后泥沙从山上冲刷而下,使得常年沙土盖路,人们将容成巷又分为“大沙巷”、“小沙巷”。大沙巷一段因城建拓宽后向西并入县前头。附近曾有容成洞、炼丹井、三生石等景观。
吴氏家族创办“吴瑞明医室”
这是一帧吴氏家族摄于1918年的百年老照片。照片为华盖山麓一座江南典型的三间两厢二层大屋,大门拱券上刻着丹凤朝阳,两旁为一对石雕的万年青花篮,大门左侧墙上悬刻“吴瑞明医室”牌匾,大门两侧为浙南儒医池仲霖先生题联:“泉香橘井源流远,座枕华山佳气多”,屋后即联中所题的华山——华盖山。照片中间一位留着胡须的中年人,正是医室主人吴瑞明。
△1918年,吴氏家人合影于华盖山麓吴瑞明诊室前(中吴瑞明先生,左侧为长子国芬、右前为次子国芳、前排右四为三子国栋)。
吴瑞明为永嘉瓯渠人,中医外科医师,亦擅南拳,约清末时移居城区华盖山麓大沙巷(今属县前头)二号。永嘉瓯渠吴氏家族为崇文尚武之中医世家,尤以外科及骨伤疗法而闻名于浙南。
吴瑞明长子吴国芬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少时好学,天资聪颖,受家风熏陶,十七岁即随父侍诊,尽得所传。吴国芬行医之初正逢乱世,民众困苦,每遇贫困无力延医者,皆尽力为之治疗,甚至慷慨解囊,助患者疗疾。他尤擅诊治痈疽、疔疮、烧烫伤、乳疾诸症。旧时,永嘉楠溪两岸遍植芙蓉花树,吴国芬擅用芙蓉花叶入药,芙蓉花能清肺凉血,清热解毒;叶外敷能消肿解毒,排脓止痛。因而其年仅三十,即名闻浙南,各县区甚至丽水、温岭等地外科疑难杂症患者,亦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求医。
上世纪四十年代,吴国芬先生受聘为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温州市中医院前身)特约医师暨普安医药局医师;1963年被评为温州市十大名中医。其弟国芳、国栋也从事医学专业。特别是吴国栋中学毕业后,赴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深造;抗战期间受聘为永嘉中医诊疗所长、永嘉县中医公会主席,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常驻医师暨普安医药局医师。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吴国栋任温州市中医院妇科主任;1983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老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马大正曾从其学。
名医白仲英、陆幹夫、金慎之在此行医
白仲英,民国年间曾任永嘉神州国医学会主席、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义务医士暨名誉董事。居华盖山麓大沙巷,其诊室与名医陆幹夫先生相邻。
金仲英先生对中医妇科犹有创见,主张用药轻灵淡雅,善于灵活应用。如寒热不和时,炒山栀、川连只用数分,吴萸、豆蔻仅取数粒,认为“轻舟不可重载之柔娇之体”,具有“轻可去实”之奥妙。
新中国成立后,白仲英先生为温州市中医院首任院长;1962年,被评为浙江省名老中医。其孙女白力力曾从其学。
△白仲英先生与孙女白力力合影
陆幹夫,名墉,城区高盈里人,坐馆出身,中医名家。他早年师从百里坊妇科名医马仁山;继从利济良医池小槎习医五年,尽得其传。1916年,陆幹夫在华盖山麓设诊所。他对历代名家医著潜心研究,造诣颇深,擅温热病及疑难杂症。
陆幹夫曾为民国年间温处医药联合会暨温州中医协会会员,永嘉县中医公会主席、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义务暨常驻医师。曾有《常见疾病中医验方手册》在温州中医界传抄。
金慎之,瑞安利济学堂门生。因其医术精湛且性格刚介不羁,不拘小节,人称“金癫”。
△金慎之
1923年,金慎之迁居城区小沙巷,后曾任永嘉县中医公会常委暨永嘉国医研究会研究系主任。他曾协助名医潘澄濂(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1991年享受 *** 特殊津贴)创办“温州中医学社”,并被聘为教授。
抗战期间,金慎之先生回到故乡林垟,后又迁居瑞安城关。抗战胜利后返温,受聘为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义务医师,在局期间,与医务主任潘澄濂交往密切,经常同乘一辆黄包车赴病家出诊。1962年,金慎之先生被评为浙江省名老中医。
县学前:
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永嘉儒学在县治东华盖山麓,宋元祐三年(1088)县令吴君平始建,后因设儒家英才荟萃之“县学”,故名“儒英坊”。至明代,儒英坊因温州方言谐音而改称“聚英坊”。民国年间,儒英坊因处县学之前,故改名“县学前”,并沿用至今。
△公园路新建的儒英坊牌坊
池仲霖创办“温州国医国学社”
民国初,瑞安利济学堂陈虬门下、陈黻宸入室弟子池仲霖,曾协助胡润之在温创办“利济分医院附设医学校”。1928年夏,池氏由山东致仕归来,于华盖山麓县学前筑“倚山阁”,置“晚学斋”,并创办“温州国医国学社”,其桃李盈门,医名远播。平阳王理孚有《苏翁新筑倚山阁成,诗以落之》云:
少别江南首重回,传闻高阁倚山开。一池梦影留青草,片石云根护绿苔(阁在东山之麓,谢池之上,有吾家竹岩公“云根”题石在焉)……
铁井栏:
县学前向西为兴文里(旧称兴文坊),其早年路边一半为河,河边有座硐桥,花园巷教堂就在桥边,故而又称硐桥头教堂。兴文里往西北为铁井栏和县前头。
张应爔创办“通济医院”
张应爔,永嘉(今温州旧称)人。善诗文,精医药。清同治六年(1867)中试副榜,官历直隶州判。致仕回温后,曾在铁井栏创办“通济医院”。
南宗景创办“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
曾任永嘉县中医公会主席,苏州国医学院暨上海国医学院教授的南宗景,1933年元月,由沪返温,在铁井栏十九号创办“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并由上海国医学院同窗、瑞安名医秦龙门任助教。
△南宗景
南氏秉承陆渊雷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教学方面,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宣传中医科学化,并男女生兼收,培养生徒无数,如温州许国华、谷振声以及平阳苏元、青田陈拾璜等。
△1933年,宗景国医专修社全体师生于中山公园合影,中坐者为南宗景(原载温州市图书馆藏《温州宗景国医专修社一周纪念特刊》插页)
南宗景还在专修社内开办诊所,对亲朋好友及贫病者实行义诊,仁心感人。他还被推选为永嘉县中医公会主席。
△1937年初版《中医内科全书》南宗景
姜佐景开设诊所
曹颖甫入室弟子、瑞安名医姜佐景,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悬壶沪上,擅治肝胃病、肺病、心脏病及妇科疾病等,著有《经方实验录》。
1941年元旦,姜氏由沪返温,并在铁井栏十七号开设诊所,正式应诊。1949年,姜佐景迁居台湾,悬壶于基隆,并成为台湾地区伤寒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先驱。
纱帽河:
纱帽河,古时属三十六坊中的双桂坊,因巷中有条小河,中间广阔成正方形,两端狭长,类似古代官员戴的乌纱帽得名。大厅巷,位于今纱帽河朱氏民居西侧,巷长不足百米、宽度只容两人擦肩而过。据说这里原为明代“宪臣第”会客厅,故称大厅巷。
△纱帽河朱氏民居及西侧大厅巷口
大厅巷创办“永嘉池氏医学专修社”
清末民初,池仲霖之兄,利济医院良医池小槎先生,因在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温州艺文学堂、温州利济中等医学校等处任教务之需,由瑞安迁居温州华盖山麓,并在附近的纱帽河大厅创办“永嘉池氏医学专修社”,时间长达十余年,共培养医学生近百余人。小槎先生有《和郭弼六十自述》诗云:
△大厅七号宅院-“永嘉池氏医学专修社”旧址
为溯降寅七十年,自惭白发已盈颠。东山高卧耽吟咏,南郭闲居近市廛(余寓庐在永嘉东南隅,离东山仅十数武)……
△温州东门华盖山到巽山旧照
东山即华盖山,小槎先生为温州驰誉军政医学各界,所栽培者不下千百人,功不可没。如名医陆幹夫、李明钦(李玺侄子)皆出其门下。陆幹夫居高盈里,在专修社学医时,小槎先生就常与人赞曰:吾门下可出一大医家也。
#温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