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清朝名医王孟英后人(温病学首见于),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朝名医王孟英后人(温病学首见于)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清朝名医王孟英后人(温病学首见于)

王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名家,号潜斋,号野云、半痴山人,生于1808年,卒于1868,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他医术精湛,造诣极深,在上海执业期间,成功抗击了“霍乱”疫情,声名远播,与叶桂、薛雪、吴瑭等并称“温病四大家”。

王孟英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曾祖王学权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中医,医术高明,理论深厚,曾撰写《医学随笔》,名震一方。祖父和父亲也都是中医,虽然名气没有祖父大,但也是一方良医。

王孟英从小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立志以曾祖为榜样,成为名医大家。为此,王孟英苦读十载,尽得家学真传。

17岁时,王孟英开始独立行医,为了增长见识,积累临床经验,他走遍了大江南北,医治病人无数,而且开阔了眼界,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精进,一日千里。

清朝末年,战火频仍,天灾人祸叠加,老百姓饱受疾病折磨,王孟英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治了无数患者。后来,战乱又起,为了躲避战火,王孟英举家去了上海,开始在上海行医。不久,上海爆发霍乱。在当时,霍乱基本上是不治之症,世人闻之色变,一时死者无数。

王孟英凭借多年的经验,全力救治患者,很多濒临死亡的霍乱患者被他救活。王孟英在上海的名气越来越大,大量的霍乱患者都来找他看病,王家诊所前日夜排起了长队。王孟英不分白天黑夜,全力救治,使成千的患者免遭死亡的风险,为上海成功抗击疫情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当局的表彰。经此一疫,王孟英成为上海最著名的中医。

王孟英充分继承了中医历代温病学家的成就,可谓是集医家之大成,并且有所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各方面进步很大,有效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温病学内容,而且自成一家,疗效非常显著。

当时,有一位叫邵秋子的人来请他为母亲治病。他母亲忽冷忽热,非常不适。王孟英诊脉后认为,患者痰饮为患,把体现的痰饮清掉了,就可以恢复健康了。王孟英所说的“痰饮”,他自己创新一个中医概念。他认为,人体气机不畅会导致体液产生病理性的储留,从而停留在某一个部位,从而产生疾病。黏稠的叫“痰”,清稀的叫“饮”。

邵秋子懂一点中医,对“痰饮”之说不以为然,于是没有按方抓药,而且另外请了一名他认为的名医。但是,没想到,几剂药下去,非但没有好转,而且加重了。不得已,邵秋子只好再次请王孟英开方抓药。这在当时是大忌,但是王孟英没有计较,而是救人要紧。于是再次为患者治疗。

6剂药下去,患者吐出了很多黄痰。吐完痰之后,精神立即就好了,胃口大开,不久痊愈。经此一事,邵秋子全家对王孟英十分钦佩,从此有什么毛病只找王孟英治疗。

王孟英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非常善用食疗,认为没病时多以用食疗,可以防病治病。比如,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不仅利肺,而且可以治疗“消渴症”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糖尿病。他曾经教一个患者食梨150斤治愈了“消渴症”。他将西瓜汁称为“白虎汤”,可以治疗肺胃之热。等等,在他的眼中,每种食物都有特定的药用价值。

王孟英非常注重经验的总结,他认为中医就是需要代代传承,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是《温热经纬》与《霍乱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温病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后人将他的著作编辑成 《王孟英医书全集》,成为学习、传承他中医思想的宝库,非常值得后世的中医从业者、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注: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清朝名医王孟英后人(温病学首见于)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