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重复运输什么意思(重复运输的例子),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重复运输什么意思(重复运输的例子)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重复运输什么意思(重复运输的例子)

二战时的苏联缺少专业运兵车,所以我们总能看到苏军士兵直接乘坐在坦克上推进,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士兵机动的问题,但也会增大士兵的伤亡,二战后苏联着手设计专业的装甲运兵车,112工程就是其中比较特别的一款。

112工程也被称为BTR-112,开发工作始于40年代后期,它是以SU-152P自行反坦克炮底盘改装而来,后者又是以SU-100P加长得来的,底盘长度加长了640毫米,负重轮从6对增加到7对,采用扭杆悬挂,在第一、第七对负重轮上安装了液压减振器,其他基本结构没有变。

车体前部是变速箱,其右后方是一台4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相应的散热系统也位于车体右舷,变速箱左后方是驾驶员位置。

在发动机舱后方有一个源自车内甲板的框架支撑结构,这个结构的上方安装一座小型的炮塔,炮塔的装甲能对射手的正面和两侧起到一定的保护,后方和顶部为开放式,武器为一挺KPV 14.5毫米重机枪,炮塔提供360°旋转能力,机枪俯仰角度在-5°~85°,因此它既可以对地扫射,也能对空射击,机枪备弹500发。在炮塔的左侧还有另一挺7.62毫米枪,它安装在一个向前的半球座结构内,只能对车体正面一定角度进行射击,备弹2000发。

再往后是宽敞的乘员舱,该舱室顶部开放,沿两侧装甲各设置了一排折叠座椅,中间设置了另外两排背靠背的折叠座椅,因为车内足够宽敞,它可以运输多达2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将近一个步兵排的兵力,士兵们通过车尾的舱门快速出入,两侧装甲板上开有一个观察孔。当然了,这样的人员运输能力确实可观,可实际情况是拥挤不堪,士兵们坐下后连挪脚的空间都没多少。车体两侧翼子板与运兵舱侧面装甲呈阶梯状,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攀爬上车翻进乘员舱。

装甲防护经过重新规划,车体正面有几个倾斜面构成,侧甲垂直,装甲板厚度在8~18毫米之间,大部分采用焊接结构,部分位置采用铆接固定。

3人车组为驾驶员、车长和射手,驾驶员需要通过顶部的独立舱口出入,他可以使用潜望镜不露头驾驶,在他身后是车长,射手在右侧炮塔内,车组拥有TPU-47车内对讲机以及一部RT-26E无线电台。

112工程在50年代前期进行测试,期间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部分改进,例如在1954年就取消了7.62毫米机枪,将重机枪弹药增加到1000发,乘员舱两侧的观察孔增加一对等,不过这些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运兵车。

运兵车的体格较大、重量较重,没有两栖行驶能力(可涉水1米深),缺少顶部防护装甲。最重要的是动力、传动系统不合理浪费发动机功率,原本车辆战斗重量为18.2吨,发动机功率400马力,单位功率将近22马力每吨,车辆虽然拥有65千米的最大公路速度,越野机动时则很糟糕。

与112工程一同竞争的运兵车很多,其中有一款具备两栖能力的750工程表现出更好的可行性,这款车也就是后来的BTR-50装甲运兵车。由于112工程综合表现不足,加上经济、资源等问题,苏军最后选择BTR-50装甲运兵车,112工程总共建造了7辆原型车,其中6辆在完成测试后拆解,只有1辆被保存下来。

112装甲运兵车战斗重量18.2吨,车长7.1米,宽3.1米,高2.2米,最大公路速度6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车组3人,载员25人。

更多重复运输什么意思(重复运输的例子)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