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细读《故乡》,发觉豆腐西施杨二嫂可有可无,跟整篇小说的主题脉络并无多大关联。鲁迅写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借闰土的贫穷,抨击吃人的旧封建社会制度。
“豆腐西施”杨二嫂
闰土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闰土和鲁迅
鲁迅写《故乡》,主要是写闰土。是吃人的社会制度,将闰土从一个朝气蓬勃、无忧无虑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叔。文中写道: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当然形容不出来了!闰土是个八字不识一撇的农民,如何会用恰当的词汇来诉说自己的贫困和苦难呢!
鲁迅与闰土
从鲁迅对闰土的刻画以及闰土自己的回答来看,民国时期的农民是最苦的!原因就是天灾人祸,苛捐杂税,兵匪官绅。这不假,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局动荡,军阀遍地,大总统都三天两头换,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
对于闰土的苦难,鲁迅和母亲都叹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闰土苦得像个木偶人了。于是母子二人商定,带不走的破家具、物什,都可以送给闰土,让他自己挑选。关键是值钱的东西都被鲁迅母亲卖掉了,剩下的破破烂烂,也没几件像样的。所以闰土没得选,只挑了两条长桌、四把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外加一杆抬秤。
鲁迅坐船回到绍兴老家
另外,闰土还要草木灰,就是稻草烧过后的灰烬,那是钾肥。闰土有几亩地,都是海边的沙地,不肥沃,所以他要草木灰当肥料。
此时的鲁迅,已经是富豪了,花了3765块大洋,在北京买了一套三进三出的四合院。这套四合院有500多平方米,28间房屋,位置优越。还有,鲁迅这个时候非常有钱了,既是教育部佥事,又在大学教书,还 *** 写作,每月起码有几百个大洋的收入。
鲁迅在北京所买的四合院
但他对闰土的遭遇除了叹息就是把他写进小说里,绝口不提如何资助他一把。其实,鲁迅随手掏出200块大洋送给闰土,不是啥难事,对于他来说,那不过是小钱。或者他随手写一篇文章,稿费就不止这个数。但一生都对金钱很看重的鲁迅,没帮助闰土,也是在情理之中。
豆腐西施杨二嫂说他愈有钱,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话真是太有哲理了!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是这个道理。而杨二嫂这么说鲁迅,非常恰当,鲁迅惜财,这是人所共知的。
杨二嫂
杨二嫂虽然是个家庭妇女,却颇懂人情世故。鲁迅在《故乡》中加入了她,不知用意如何?或许杨二嫂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但鲁迅说她像个圆规,就有点不尊重他人了。请看: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一个“张”字,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村妇模样的杨二嫂。但30年前,杨二嫂却是模样俊俏的“豆腐西施”,她家开着豆腐店,生意极好,原因是“豆腐西施”端坐在店中,擦着白粉,描眉画黛。可以看出,杨二嫂年轻时是很漂亮的,鲁迅说自己对她没印象,那是因为当时鲁迅才几岁,年龄太小,不懂豆腐店里的生意为何那么好。但此刻的杨二嫂,颧骨也高了,嘴唇也薄了,说话也尖刻了。当然,腿也张开了,不是当年终日端坐在店中的西施了。
杨二嫂
杨二嫂说她小时候抱过鲁迅,这话不假,鲁迅母亲也作了肯定。1919年的杨二嫂,大约50多岁,鲁迅都39岁了,闰土41岁了,她还能小哪里去!鲁迅看不起杨二嫂,用“圆规”来形容,殊不知她是千千万万小市民中的代表。每一个“西施”,最终都会变成“圆规”。
杨二嫂说:“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这些破烂木器干啥,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鲁迅说:“我并没有阔。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杨二嫂不屑一顾,说:“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哼!什么都瞒不过我。”
鲁迅默然,不再言语。说实话,打嘴仗,鲁迅肯定不是杨二嫂的对手。鲁迅不言语,等于是不答应她的要求,所以杨二嫂忿忿不平,顺便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塞进裤腰里,出门而去。
一声“老爷”,道尽人间苍凉
闰土后来摇船来装草木灰,杨二嫂竟然在草木灰里扒出来十几个碗碟,这是谁埋在里面的呢?杨二嫂说是闰土埋的,方便他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去。但肯定不是闰土,如果是他干的,杨二嫂又如何得知呢?但杨二嫂却以此邀功,拿走了鲁迅家的“狗气杀”,而且她是飞也似的跑了,完全不顾自己的小脚。
鲁迅借闰土、杨二嫂抨击旧制度,却绝口不提他在旧制度中如鱼得水!民国时期的文人地位极高,待遇极高!苦的只是农民、手工业者,闰土就是农民的代表,杨二嫂就是手工业者的代表。鲁迅就凭写文章,成为大文豪加大富豪,社会地位很高,即便后来他辞职,专业写作,南京国民 *** 还按月发给他薪水,鲁迅谁都骂,却从不骂蒋介石和日本人,这很有玄机。鲁迅主要是骂腐朽的封建制度,殊不知正是这种制度才造就他一代文学宗师的身份,同时也带给他丰厚的薪金、优渥的生活。
少年闰土
鲁迅的文章很值钱,最高时千字18个大洋!也就是说,鲁迅随手写一篇杂文,就相当于闰土在田地里劳作了两年。其实,这也不奇怪,鲁迅与闰土本来就是两个世界里的人,鲁迅是大户人家的少爷,闰土是农村少年,鲁迅是名门望族,祖父是朝廷大员;闰土是乡下农民,祖辈在海边种地。闰土祖辈就给鲁迅家打工,直到今天,闰土的孙子章贵,还在上海鲁迅博物馆当副馆长。
鲁迅说自己是辛苦辗转的生活,闰土是辛苦麻木的生活。什么叫“辗转”呢?从绍兴到北京,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广州,最后再到上海,鲁迅都是过得富人的日子。而闰土不离乡土,依旧是贫困潦倒。所以,鲁迅辛苦是假,而闰土贫穷却是真。
少年时的闰土与鲁迅
因此,鲁迅在《故乡》中加入杨二嫂,一来是给闰土当陪衬;二来是刻画了一个家道中落的破产小市民形象。杨二嫂自私、尖刻、势利、贪婪,既爱唠叨又搬弄是非,但她却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