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当这首熟悉的歌曲旋律响起时,我的记忆总会忍不住飘回到我的童年。那时候,只要村子里的电影放映员在傍晚支撑起白色的幕布,我就会搬着小凳子早早地坐在前面,等着盼着看“潘冬子”。他的勇敢坚强、机智聪明深深打动了我。我还曾经学着他拿红缨枪守在村口,“保卫”我的家园。而今,休假在家陪孩子重温这部电影《闪闪的红星》,更是多了一些怀旧和感动。
电影《闪闪的红星》讲述了少年英雄潘冬子在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故事。那是在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处在恶霸胡汉三的残暴压榨下。影片的最开始,胡汉三为了逼迫潘冬子说出其父亲潘行义的下落,把潘冬子吊起来。皮鞭抽打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痕。潘冬子咬紧牙关怒视敌人。这时,红军打进了柳溪镇,把潘冬子解救出来,并在柳溪镇建立了红色政权。时间到了1934年秋,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潘行义在临行前留给潘冬子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从此陪伴在他的身边。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潘冬子始终坚定信念,与敌人进行决绝的斗争:在攻克柳溪镇的战斗中,潘冬子用柴刀砍断木桥的竹索,和宋爷爷一起拆掉桥板,使溃散的敌人纷纷掉入水中;把盐水浸渍在棉衣里,机智地避开敌人搜查,把盐送给了游击队;在米店打工时巧妙地把木牌上的“今日无米”改为“今日售米”,并通过宋爷爷发动群众,使敌人的运粮计划失败……影片的 *** 部分就是潘冬子在茂源米号的斗争,他手提煤油壶,在恶霸胡汉三身上燃起复仇的烈火,胡汉三惊诧道:“是你!”潘冬子回答说:“是我,红军战士潘冬子!”他高举柴刀向胡汉三劈去。这一刻,逐渐成长起来的潘冬子已经展现出一位红军战士的勇毅之姿。故事的最后,潘冬子的军帽上终于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他走在红军的队伍里,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新征途。
影片中有很多场面十分打动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在蓝天上展翅翱翔,宋爷爷撑着一只竹排,载着潘冬子顺流而下,虽然一路上有险滩激流,有礁石漩涡,但坚定的革命信念让年轻一代奋勇前行不断成长,这是对潘冬子童年斗争生活的象征性写意。“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诗情画意的背后彰显的是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那片映山红。当潘行义随部队转移后,潘冬子妈妈陪伴孩子时唱起了《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妈妈和潘冬子坚信:等春天到了,漫山开遍映山红,红军和爸爸就会回来。当敌人放火烧房子、潘冬子妈妈牺牲时,这首深情的歌曲再次唱响,熊熊烈火就像映山红般照耀着潘冬子的革命道路,让潘冬子在心底燃起复仇的火焰,更给予潘冬子坚决跟党走的力量。无论是潘冬子手拿枯黄的映山红枝条,想象映山红盛开时迎接红军凯旋归来的场景,还是红军干部吴修竹在映山红遍地花开的春天为潘冬子戴上军帽,映山红的意象不仅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红军的热爱之情,更传达出铁心向党的革命信仰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电影《闪闪的红星》通过典型细节的刻画与描绘,用电影艺术的生动语言,为我们呈现了潘冬子的小英雄形象。当影片结束时,孩子已经能够轻声哼唱 “红星闪闪放光彩……”的歌词,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也把潘冬子当成了心中的英雄。潘冬子走过的人生道路,虽然看似已经离我们很远,但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要永远铭记的。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逐了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来了春天。万里江山已经开遍了映山红,如今沐浴在阳光雨露下的青少年更应该要重温历史,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