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汉中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有两条命名特别的街道,叫川前街、川后街。川前街位于东大街与西大街之间,与北大街相连,旧称为北街口。由于川前街比较短,与东大街在一条线上,城建规划部门现已将这段街道统一更名为东大街。但川前街的由来却鲜为人知。原来这里建有巴蜀移民聚居地重要的信仰神庙——川主庙。川主庙南边的街道就称作川主庙前街,北边的巷子就称作川主庙后街,简称川前街、川后街。
川前街、川后街的形成与汉中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农耕习惯以及人文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汉中盆地气候湿润,自古以来都以水田水稻种植为主,因此留下了无数的水利工程与设施,如山河堰、萧何堰、舞珠堰、羊头堰、石崖堰、麻麻堰、王道池、顺池、南江池、首新池、月池、金龙池、莲花池等。汉中不仅地理上处在秦和巴、蜀之间,历史上也曾分别属其治辖,文化上受巴蜀影响较大,也普遍存在水神信仰。明清时期,汉中城内就建有太白庙、祈雨殿、川主庙等神庙。除了城中心的这座川主庙外,境内还有城固县窑坪乡、西乡县饶峰镇、佛坪县岳坝乡、宁强县大安镇、镇巴县小洋镇等川主庙,足见巴蜀文化和水神信仰在汉中各地影响深远广泛。
川主庙是川主信仰的祭拜场所。明清以来,川主庙遍布许多州县,有方志记载的便超过50O处。川主,又称川祖、灌口神,是流行在中国西南以巴蜀为中心,并在周边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地许多地方曾广泛存在的一种水神信仰。现在比较流传的川主说法,一说是秦朝蜀太守李冰,一说是隋朝嘉州刺史赵昱。
秦朝末年,李冰去灌县上任,正值岷江江水暴涨。为寻求治水办法,李冰到玉垒山等地察看,采用当地民间烧岩炸石的方法,终于劈开玉垒山,打通了岷江水道,根治了水灾。后人为纪念李冰的伟大功绩,为李冰塑像,奉李冰为灌口神,建祠相祀。
川主的另一位祭主叫赵昱,系隋朝嘉州(今乐山)刺史。任上,水蛟作乱,致使洪水泛滥。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赵昱毅然率领全城军民前去降妖,并亲自持剑跳入水中,与孽蛟作殊死搏斗,终于力斩千年老蛟,平定水患。后人为纪念其斩蛟治水功绩,遂立祠相祭。因赵昱在家排行老二,人称二郎,故亦称赵昱为灌口二郎。唐玄宗幸蜀,特封赵昱为“赤诚王昱应候”。宋真宗出于对赵家本姓的推崇,特追封其“清源妙道真君”。民间则奉为川主,庆坛时均以坛神崇祀。
来源: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