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夜晚,床上。
夫妻二人紧闭双眼。
丈夫一只手抚摸她的头发,另一只手别扭地搭在她的胸前,示意求欢。
妻子抬头对视一秒。
接着,低头拒绝。
“抱歉。”
这尴尬不是第一次了。
丈夫再沮丧,沮丧后也顾忌风度。
妻子再厌烦,厌烦中也带着歉意。
关灯,躺好,同时翻身,两个人背对着背,节奏整齐划一。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在“不爱”这件事上,夫妻早已练就一份体面而又冰冷的默契。
成年人的痛苦往往体面,但这次情况特殊。
今晚,妻子试图补偿。
片刻思忖后,背对丈夫的她攥了攥胸口的衣领,轻轻转身,从背后抱住丈夫。
两个简单的动作,一分一合,清晰刻画出了一段家庭关系的折磨又矛盾心理:
我不得不抱歉,我没办法爱你。
妻子有愧。
因为就在那个白天,走进了她世界的,是另一个女人。
更准确地说,是她的世界中,终于等到了那一首诗。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
她的皮肤呈现出玫瑰和紫罗兰的颜色
她使我如此不安
以至于我不得不把目光移开”
同性题材,主角是两个女人。
故事十分简单:
我们必须相爱,否则只有死亡。
《打开心世界》
The World to Come
是的,一部女同题材电影,拿了去年 *** 电影节酷儿狮奖。
让Sir惊艳的第一眼,是美。
不在皮肉,在骨头。
主演凡妮莎·柯比。
《王冠》里的玛格丽特公主,《碟中谍6》里的美艳白寡妇。
前不久在《女人的碎片》中首次出任主演,饰演一名心碎母亲,在悲剧后重生。
一座 *** 影后,补全表演灵魂。
另一位,你也眼熟。
凯瑟琳·沃特斯顿,演过《神奇动物在哪里》《史蒂夫·乔布斯》。
180+的身高,却有一副自带反差的青涩面孔。
一边炙热,外放,步步为营。
一边内敛,被动,手足无措。
理所当然,这是一对从选角注定的化学反应。
情欲的蠢蠢欲动,自然得水到渠成。
豆瓣开分7.8,随后上涨到8.4。
完成这样的评分,只有美当然远远不够。
懂得什么是美的人总能明白:
美的另一面往往是痛。
在讲述这个故事前,Sir有必要提醒你,暂时放下苦大仇深的时代命题、预设立场。
《打开心世界》的美与痛,并不针对某一小众群体。
它精致,但不失清醒。
它独立,又埋藏共鸣。
最终你会发现最美的,是它为每一个渴望新世界的人,流下的一滴泪。
冰天雪地里。
妻子(凯瑟琳·沃特斯顿 饰)挤牛奶比平常晚了一点。
丈夫(卡西·阿弗莱克 饰)问她:怎么今天比平常晚?
妻子回:还好,牛没有受苦。
丈夫问:那你呢?
面对这唐突的“关怀”。
妻子用沉默回答,转身就走。
妻子阿比盖尔,丈夫戴尔,结婚后,在美国中西部深山里买下一座农场。
从远处看遍地美景,放大了看处处煎熬。
因为他们除了彼此,就剩下产奶的牛、下蛋的鸡、待宰的猪,以及冰天雪地中干不完的农活。
“牛奶挤了吗?”
“饭做了吗?”
“牛一天吃多少饲料你不知道吗?”
气候恶劣,土地贫瘠。
没有生活,只有生存。
夫妇二人的爱情与自我,同时被这片不毛之地消磨着。
新年到了,妻子在日记中写道:
“土豆刚洗好
上面的水就结成了冰
没有一丝锐气,也不抱任何希望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关于爱情和家庭,太多人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一个人解决不了的苦难,渴望让两个人解决;两个人面对不了的折磨,尝试三个人去面对。
五年前,他们的女儿降生,成就了二人生活最大的意义。
一年前,女儿因恶疾去世,则如釜底抽薪。
剩下两个孤独的人。
没有恨,也没有爱。
一场长桌,两个人各据一方,沉默不言。
这样一副画面,是19世纪受清教徒主义影响的禁欲时代里,苦难夫妻的最佳写照。
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
直到泰莉(凡妮莎·柯比 饰)出现。
电影的讲述方式,直接而又干脆。
两个女人的第一次见面。
注意看眼神。
注视、回避。
再注视、再回避。
贫瘠之地上“主”与“客”的相互好奇,产生着众望所归的万有引力。
这个礼貌、优雅、谈吐大方的女人,正式走进了阿比盖尔的生活。
而让两个女人真正建立起同盟关系的,是她们面对着同样的患难。
在那个不浪漫的年代里。
泰莉的老公芬尼,是个最不浪漫的人。
他是一个虚伪的教徒。
《圣经》中背诵最熟练的,是“妻子对丈夫的职责”。
更是一个糟糕的丈夫。
每当妻子出门上街,丈夫便会掏出本子记录,妻子去见了谁,呆了多久。
甚至,他会亲口讲述“镇上丈夫毒杀妻子”的传闻,恐吓泰莉。
这样的恐吓。
与其说可恨,其实更可笑。
在与阿比盖尔的聊天中,泰莉把这当做笑话来讲。
暴力,不过是虚张声势。
体现的,只有这个男人的无能与卑微。
两个女人,因同一场困境相遇,顺理成章地形影不离。
她们一起聊天、干活,终日耗在一起。
吐槽自己的丈夫,坦白自己的内疚,讲述童年的遗憾......
家庭聚会。
男人们坐在餐桌上高谈阔论牲畜与农活,宗教与政治。
泰莉拉着阿比盖尔的手,躲到后厨。
问候简单直接:
“你想我了吗?”
以现在的眼光去看,这无非是姐妹间的日常问好。
但在她们的枯燥生活里,这是许久未见,甚至从未出现过的亲密关系。
至少,阿比盖尔是:
泰莉,是第一个让她害羞的人。
于是。
另一种情感,被彼此的温柔唤醒......
Sir不得不说,“打开心世界”是一个糟糕的译名。
英文原名:The World to Come。
“一个尚未到来的世界”。
这一句,几乎概括了电影的故事主线:她们在不能爱的年代里,遇见了爱。
这样的剧情并不少见,《梁祝》如此,《罗朱》也如此。
人们总会期待这样的故事:恋人用爱唤起勇气,联手对抗无情旧世界。
然而。
《心世界》关于爱的野心,不止步于“勇气”。
用以补全故事剧情的,是阿比盖尔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日记)。
放心。
《心世界》的旁白,不是“偷懒的那种”。
反而,它让人哭着打出五星。
故事以阿比盖尔的日记为线索串联,在墨水中,阿比盖尔清醒而诚实地记录自己的苦难与幸福。
电影中,阿比盖尔的写作,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在她眼中,墨是火焰。
是她对抗不幸的苦海明灯。
为什么说墨是火
你能驾驭它,它就是忠仆
你不能驾驭它,就是难缠的魔鬼”
最动人的,是那些关于泰莉的句子。
她写愉悦,是“湍急水流中的落叶”。
“似乎泰莉永远不会出现了,我数着日子,用针线活打发慢慢清晨。我意识到当她真的到来时,我的心就像一片落叶,被湍急的水流推向了岩石。”
她写思念,是“是悬崖上的枯枝”。
“她的形象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浪,就像根漂浮的树枝,在有悬崖的瀑布上,突然下降。”
她写二人的第一次接吻。
“没有比喻,没有象征,羞于使用任何修辞。”
只有一句重复三遍的。
“惊叹与喜悦!
惊叹与喜悦!
惊叹与喜悦!”
比起故事性,电影更胜一筹的是文学性。
对于苦难。
阿比盖尔和电影都没有意图去结案陈词,审判罪人。
在拒绝了戴尔的求欢后。
她也诚实地吐露内疚。
“我的不情愿似乎成了他的耻辱,他本来就不多的夜间娱乐,甚至变得更少了。”
在文字中,她理解丈夫苦闷。
理解化作一声悲叹。
戴尔一直坚信,只要身体好,头脑冷静,勤勉工作的农民总会盼来好运。
“他觉得自己永远也无法摆脱那些负担,我敢肯定那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很差,这影响了他整个人。”
这些清醒与理解,决定了情感的维度,悲剧的厚度。
作为一部女同题材电影,《心世界》近乎罕见地着力刻画了两个“同夫”的形象。
回看海报。
除了两个女主,还有愁容不展的两个男人。
寓意明显。
四个孤独的灵魂里,仍有两个不得救赎。
他们永失至爱,所以悲痛。
但他们也深知,自己是她们生活的牢笼。
在原著小说版的剧情中,有一个情节值得玩味。
在泰莉为阿比盖尔寄出了最后一封信之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芬尼悲痛之余,依旧决定将消息告知阿比盖尔。
他写了一封信。
收信人,不是阿比盖尔,而是阿比盖尔的丈夫,与亡妻没有任何交集的戴尔。
这体现着一个失败男人的矛盾心理。
即便已经失去了爱和爱人:
告知消息,代表他有成全她们“最后一面”的善意。
途径是通过他的丈夫,则代表着他依旧放不下男性尊严。
在电影中。
同样的属于失败者的矛盾感,在戴尔身上体现得更加被动、暧昧。
在阿比盖尔决定冲破一切封锁,去见泰莉。
而戴尔的“两次拒绝、一次追随”。
代表了他的接受与成全。
“戴尔先是拒绝让我离开
然后又拒绝陪我一起走
最后在路的尽头,他追上马车并跳了上来”
一路无言。
沉默,是他爱的无能。
追随,是他善意的成全。
△ 卡西·阿弗莱克选对了
正如Sir的开头。
戴尔问妻子,牛不痛苦,那么你呢?
他本意并非责问,那只是他真诚而又笨拙的关切。
毕竟。
他们和她们,同样是旧世界的受害者,面对着同一片冰天雪地。
作为同性题材,《心世界》用理解与耐心面对矛盾与折磨。
进而找准了真正的靶子——可恶的不是男人而是男权;可悲的不是仇恨而是亏欠。
在人与人的苦难里。
接受,往往比反抗更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