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关于郎平的评论(郎平新闻评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关于郎平的评论(郎平新闻评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关于郎平的评论(郎平新闻评论)

赞 郎 平 金 钱 观

作者·陶文斌【旧作翻读】

郎平,一个享誉世界的体坛明星。1981年,随中国女排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冠军。1982年随中国队获得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1984年随中国队获得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金牌,协助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2002年在国际排联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第一人。2016年2月,郎平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3月,郎平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8月,郎平带领中国女排获得洛杉矶奥运会冠军。2017年2月8日,被评为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郎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郎平的人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和核心就在她始终确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995年,郎平回国执教月薪多少?在国家体委训练局人事处的工资花名册上记录着:基本工资335元、津贴144元、副食补助7.5元、交通补助10元、米饭费18元、卫生费4元、局建津贴44元,总计562.5元。折合美元71元。而在美国时的上一年她同美国八百伴集团签约,出任多国籍女排明星队队员兼主教练,月薪为1.5万美元。就是1995年回国前又在美国签订了合同,年收入也在10万美元以上。可是,当祖国女排事业需要她的时候,她果断地放弃了百倍的收入,告别了丰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条件,承受着与丈夫、女儿万里分居之苦,毅然回国执教,亿万炎黄子孙无不为此肃然起敬,交口称赞。

作者当时对此也是赞不绝口,欣然写了一篇《赞郎平的金钱观》的文章,被发表在1995年6月21日内蒙古日报。文章中有有这样一段写道:“《礼记》中一句古语说得好:‘德者,得也’。大意是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郎平能得到10万美元的年薪,是因为她有德,而且德在先。在她没有成为世界级的球星时,她并不是想要得到多少钱,而追求的是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飘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正是对这一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锻炼出了她钢铁般地意志和高超的球艺。正因为她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爱国家、爱人民这个最高的文化品位之后,她的人生才表现出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对历史的应有价值,放射出照人的光彩。”

现旧作翻读,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赞 郎 平 金 钱 观

·陶 文 斌

郎平回国执教月薪多少?在国家体委训练局人事处的工资花名册上记录着:基本工资335元、津贴144元、副食补助7.5元、交通补助10元、米饭费18元、卫生费4元、局建津贴44元,总计562.5元。折合美元71元。而在美国,去年她同八百伴集团签约,出任多国籍女排明星队队员兼主教练,月薪为1.5万美元。今年回国前又在美国签订了合同,年收入也在10万美元以上。可是,当祖国女排事业需要她的时候,她果断地放弃了百倍的收入,告别了丰厚的待遇和优裕的生活条件,承受着与丈夫、女儿万里分居之苦,毅然回国执教,亿万炎黄子孙无不为此肃然起敬,交口称赞。

从古至今,面对一种东西,最能检验人的礼仪廉耻、道德情操,那就是金钱。金钱做为财富的象征、价值的筹码,商品交换的媒体,对商品社会的每一个人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人类文明的进程,终归是财富创造的过程。正是金钱的积累,给人类各民族的文明大厦奠基。每个民族都在人类文明展览大厅里,高举起尽量重的以黄金铸造的太阳。曾几何时,从批判“金钱挂帅”的站口始发的中华列车,几乎倾覆在“贫困”的路基下,直到驶入深圳街头的竖立的“时间就是金钱”的标牌下,才驶入正轨。

但是,当我们已经逐渐富起来,面对金钱,我们确有人从“穷怕了”出发,由“金钱眩晕症”违疾忌医而引发了“金钱狂毒症”。有的人为了一点金钱,可出卖朋友、亲人以致自己的灵魂,有的什么的“星”拿着巨额收入而又千方百计偷税漏税,况且这点税款仅是其大海般收入的一滴两滴。这些人贪婪得连羞耻二字都顾不上思量了。人为什么需要钱,是因为要活的美好,而当美好失去了文化属性蜕变为贪婪的时候,再多的金钱也就发臭了。

《礼记》中一句古语说得好:“德者,得也”。大意是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郎平能得到10万美元的年薪,是因为她有德,而且德在先。在她没有成为世界级的球星时,她并不是想要得到多少钱,而追求的是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飘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正是对这一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锻炼出了她钢铁般地意志和高超的球艺。正因为她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在爱国家、爱人民这个最高的文化品位之后,她的人生才表现出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对历史的应有价值,放射出照人的光彩。

“德”与“得”,虽然音相同,含义却大相径庭。谁为先,关系极大。凡以“德”为先者,必然受到人民的崇敬与爱戴。方志敏烈士曾以“居高官而纤尘不染,理万财而分文不贪”而青史留名,焦裕禄、孔繁森都是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而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然而,也有以“德”为先者吞下亲手摘得苦果。刘青山、张子善曾是有功之臣,正因为一个“得”字,便一下子变成了以“得”伤“德”的罪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不能没有金钱。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在“德”与“得”面前如何取舍,值得思量,郎平的金钱观不失为我们竖起一面镜子。

(此文刊于《内蒙古日报》1995年6月21日)

更多关于郎平的评论(郎平新闻评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