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原四川省省长张中伟先生,曾在一档叫做“放眼看四川”的节目中,普及四川省名的由来。然而,关于“四川”究竟如何得名,曾有过多种说法。
一、众说纷纭的由来
关于“四川”的得名,较早的说法是,因为四川境内的四条著名水系而得名。
在一本叫做《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的识字课本中这样写道: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关于具体的河流,还有 *** 江、雅砻江、岷江、嘉陵江的说法。
而1997年,嘉陵江流域的重庆市正式成为省级直辖市。因此,有人说四川仅有三川,为何还能叫四川呢?
汉字“川”的本意就是河流、水道。因此,这个说法,似乎很有道理。
然而,“川”作为河流的常用词,在先秦、秦汉时的确比较常见,比如“子在川上曰”,“百川东到海”等。而魏晋隋唐以降,含义更加明确的河、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川作为水流的常用词。
而且,川作为河流的含义里面,还有一个隐含的意思,是指水道流过形成平坦而地势较低的地带,也就是冲积平原的意思。在这一点上,四川却找不到其对应的含义。
而先秦时,现在的四川还是巴国和蜀国的领地;秦时为巴郡和蜀郡;汉时四川叫做益州,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四川不会得名于秦汉之前。
换句话说,如果四川得名是因为境内的四条水系,那么为何不使用更加常用的四江、四河作为地名,而要用含义不那么贴切的四川呢?
况且,四川境内并不是只有四条水系,而是有着 *** 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玲江等多条水系,称作四川也并不准确。
因此,四川得名于境内四条水系的说法,应当是不可靠的。
除此之外,还有人说四川得名于青川、汶川、沐川、北川四个县名,也有说四川得名于建国时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大行政区。
但事实上,这些也都是以偏概全或本末倒置的说法。要搞清楚四川因何得名,我们首先要明白,“四川”这个称呼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
二、四川得名于何时?
13世纪末,元朝统一中原,面对巨大的疆域,元世祖忽必烈开始试用地方行省制度。也就是在各地建立移动的“行中书省”,像中书省统领全国政务一样,行中书省将作为地方的最高政务机构。这个制度沿用至今。
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元廷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行省衙门驻成都。
四川行省的辖区包括了今天的四川中东部18市、重庆大部以及汉中、陇南等地区,基本与大四川吻合。
这是已知的“四川”得名的最早历史出处。
可见,四川的得名和忽必烈与元朝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或许也并不是源头,因为元廷设立四川行省也是有着历史沿革的。
从行政辖区上来看,元四川行省没有今天的西部三州,基本和两宋时期的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梓州路四路辖区相吻合。
而这四“路”,在两宋颇有来历。
先是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征服了后蜀,在其地设置西川路,后又在今陕西汉中一带设置峡西路。
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赵光义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公元997年,宋至道三年,宋廷开始正式确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基本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其中川峡路再次被分成西川路、峡西路两大行政区划。
后数年之间,十五路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而原西川路再次被分为在益州路、梓州路两路,原峡西路分为利州路、夔州路两路。公元1059年,宋仁宗嘉佑四年,益州路更名为成都府路。
大约是因为处于西部边境地区,以及宋廷执政的频繁变更,原川峡路地区经过了多次分分合合。
因此,宋人取西川的“川”和峡西的“峡”字,多将今天的四川地区成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很多人认为,这才是元廷四川行省取名的依据,也是今天“四川”一名的真正由来。
四川籍著名学者流沙河,曾为此进行过多年考察而得出结论: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宋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那么,真相是不是就此尘埃落定呢,这一说法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我们从历史的沿革来印证一下。
从益州到四川
先秦时期,四川大地上是蜀国、巴国的土地,巴蜀两国因附周克殷而得以存国,成为周王朝若即若离的属国。
战国时期,巴蜀两国互为仇雌,巴国为与楚国争夺盐井而发生多次战争,而秦国与蜀国多次争夺黔中地区。
公元前368年,蜀国分封宗室葭萌为汉中侯,后演变为苴国。苴国与巴国友好却仇视蜀国,而四川地区陷入了三国纷争的局面。四川因此也曾被称作“三川”。
秦王嬴驷趁苴国求救之机,吞灭巴蜀苴三国,四川从此归属中原。秦分郡县,四川立巴、蜀二郡,因此被称作巴蜀之地。
汉初沿秦制。汉武帝开拓西南夷,置十三州刺史,将巴蜀两郡和西南夷一起设置为益州刺史部。
东汉沿制,三国之时,刘备据成都,已有西川之名。魏晋时,分益州北部为梁州。
南北朝乱世,四川地区先后有成汉、谯蜀等割据势力在此立足,后经宋齐梁,乃至北周,终于统一于隋唐。
唐代,四川再次开启了改名模式。
唐初,分全国为十道,今四川省中南部隶属于剑南道,而重庆及川东部分地区隶属于山南道。玄宗时,山南道又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四川也就分别隶属于三道。
唐朝时,益州安定,经济发达,成都曾作为与长安、洛阳、扬州并成为四大都市。
唐肃宗时,在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其诗《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中写道:“ 两川 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
因此,在唐代之时,今四川之地已有“两川”之名。
而赵匡胤在此基础上设置西川路、川峡路,进而演变为川峡四路,这与历史的沿革一一印证吻合。由此可见,巴蜀之地由三川到益州,再到两川,进而成为四川,是有迹可循的。
因此,作为四川人,子彧必须出来说一盘,不管境内是三川四川,还是五川六川,四川省这个名字都是立得住的,因为“川峡四路”早已给巴蜀之地盖上了深深的烙印。
文/子彧
本文为子彧原创,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