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东昌古锦(东昌古锦制作艺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东昌古锦(东昌古锦制作艺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东昌古锦(东昌古锦制作艺术)

东昌古锦 东昌古锦,过去俗称“老粗布”。“东昌”是聊城的古称,“古”代表历史悠久,“锦”代表着纺织物中最高的纺织技术。这个别开生面的名字中,每个字都高度凝结了这种工艺的唯一之处。

每一个事物的产生和崛起似乎都有历史的必然性,东昌古锦也不例外。棉花对这片土壤的眷恋,让这里有了取之不竭的纺织业的原材料。相传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齐鲁大地就已经是重要的产锦中心,“齐纨鲁缟”号称“冠带衣履天下”。据史料记载,明代聊城境内的棉花产量居山东6府之首。丰富的棉花资源促成了纺织、印染等家庭手工业的勃兴,出现了“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的景象。

纺线车让一朵朵棉花变成一根根棉线,织布机让一根根棉线变成了一匹匹棉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东昌府的老粗布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所用,还渐渐成了重要的经济产业,远销至周边许多省市。

直到有一天,悠悠的运河水从聊城流过,从这之后,东昌府的老粗布迎来了“东昌古锦”的辉煌时代。因为根据有史可查的记载,东昌古锦以沙镇为中心,蔓延至侯营、朱老庄、莘县河店镇、阳谷县定水镇等地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之时,东昌府一带就以东昌古锦而誉满九州。“绫罗缎匹文龙绢,胡皱蜀锦并杭纺。各色呢绒来海外,印花被面出本乡。”这段清朝光绪年间称赞东昌府区繁华的《秧歌调》,更是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东昌本地的手工艺花纹布,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

后来京杭大运河带来了南方的纺织匠人和纺织技术,和聊城本地的老粗布纺织工艺,相互切磋相互融合,东昌老粗布取长补短,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东昌古锦”。后来,“东昌古锦”又跟随着大运河的脚步一路北上,深得皇亲国戚的喜爱,成为了明清两代的皇家贡品,所以也有“贡品布”的美称。

那么,东昌古锦是凭借什么独门秘籍得到皇家青睐的呢?东昌古锦的制作工艺流程相当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每一个小步骤里都蕴含着东昌古锦的独特基因。这样的布没有静电,透气性好,夏天出汗不粘身,冬天贴身更暖和,原材料棉花,纯手工制作,东昌古锦不仅健康,而且环保。

直到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工业织布机生产的“洋布”因为价格低,款式多,产量大,一时间几乎抢占了老粗布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乡间的纺车和织机慢慢停转。

直到近年来,东昌古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立项传承,新时代的人们对品牌店里的洋布成衣也渐渐审美疲劳。东昌古锦作为传统手工艺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线和生活。

2008年,制作东昌古锦的“鲁锦织造技艺”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第五代传承人的梁平介绍,目前用东昌古锦制作的床单,挎包,帽子等产品销量日升,尤其是她自己用东昌古锦设计制作的小饰品,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这让老工艺有了时尚感,虽然目前东昌古锦因为成本高、产量低、工艺复杂等原因,面临着传承上的一些困难。但是东昌古锦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纺织品,是用千丝万缕精心编制而成的艺术珍品。

目前,有许多像梁平一样的传承人不仅自己在坚守,还积极开门教授,甚至走进学校课堂做普及。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东昌古锦的价值和存在,还有部分人因为学习这样技艺有了工作收入,长此以往,前途可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更多东昌古锦(东昌古锦制作艺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