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尽管江南的朋友喜欢把长江以北的江苏统称为苏北,但同在长江之北,命运确实自古以来天差地远。唐宋以降,北方军事政治占据优势,南方经济占据优势。自此时起,两淮地区的命运就注定了。第一,一旦分裂,这里就是反复拉锯的战场——你不能想象一个随时可能变成战场的地方,经济会发展得很好。第二,大运河成了南北交通的命脉,运河的通航效率,比运河两岸的生存状态重要;为了保证运河水量足够,农忙季节这里的官员都可能接到指示:不许本地百姓灌溉农田。第三,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盐场,尤其是救急的时候,国家往往就指望来自盐政的收入。所以尤其是明清两代,江淮之间大多数地方生活状况不佳,被学者称为“被牺牲的局部”。但南通是例外。作为一块成陆不久,没什么历史的土地,南通在历代南北战事中毫无战略价值,因此逃过了许多兵燹。南通的经济和运河与盐政都有一些关联,但不算特别紧密,不是各种重担的优先关注对象。很长时间里,南通虽然比不了扬州这样的“幸运儿”,但也可以算个“快乐的小透明”。刚巧这两个城市都属于今天所谓的苏中,所以,把苏中拉出来单算,确实还是有道理的。谈到近代史上的南通,一定会说到张謇。现在常有人说,张謇一个人就改变了南通一个城市的命运,这话也对也不对。没有张謇,当时南通一样会有大发展,但是未必有这么大的发展。清末民初,南通确实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窗口期。因为长江上出现了“小火轮”,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蒸汽轮船。这意味着,从南通到上海,一下子方便了很多。南通的货物要运到上海去,成本一下子降下来了。南通变成了当时唯一一个既去上海很方便,又相当穷的地方——江北的其他城市距离上海还是太远,江南的城市则本来就发展得挺好的。南通的土地、人力都很便宜,运费也很便宜,同样的商品卖到上海去,往往就是南通的价格最低。比如说,南通是产棉花的地方,商人跟农民收购棉花,就叫“收花”,做棉花生意的,就叫“花行”,很多南通人做棉花生意发了财。所以在那些年,南通的经济一定可以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有了张謇这么一个核心力量,才可以把这股发展的势头拧在一起,许多散兵游勇小打小闹的花行,成了大生厂的供货商。如果没有张謇这样在高级官员中享有巨大声望的人物,商业上的进取,会遭遇巨大阻力。比如说,大生厂启动,一定程度上靠的还是民间集资,欠缺还款保障,你看当时张謇的日记,感觉就是当时很多事千钧一发。这个时候,张謇能吸引来官方的投资,就是上海码头上的那批机器,这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办厂这种事,肯定会有所谓保守势力反弹。当时很多秀才都痛骂张謇,秀才有一个特权是骂街,所谓“秀才口,骂遍四方”,一有什么让秀才不满的事,秀才就联合起来骂街,你要惩罚他们,他们就骂你是秦始皇再世,你这是焚书坑儒。所以地方官对秀才的集体行动还是相当忌惮的。但张謇能够把秀才口给压下去,一来他是状元身份,二来要动用行政力量,他动的不是南通州的力量,而是直接到南京,得到两江总督的支持。开始也有很多老百姓怀疑张謇的厂是不是有问题。比如有谣言说,大生厂的烟囱用童男童女奠基。南通州的官员对张謇其实也不是很支持,这个心理我们很好理解,这些人不见得是坏人,就是当时某种为官心态:我在这里干不了几年就要走的,南通有没有长远发展跟我没关系,重点是我在任上的时候,别出事。现在秀才反对,老百姓反对,你让我怎么弄吧?状元公您就消停点。所有这些反对,也只有张謇这样一个人,才能有实力和声望给他压下去。张謇对大生厂的企业运营,其实是很少过问的,他存在的最大意义之一,就是可以要来一个“绿灯”又一个“绿灯”。另外要说的是,张謇的厂,一样也是遵循资本的逻辑。南通的人工本来就比上海或者其他江南城市便宜,而且纺织厂用的是女工,当时南通人的观念又比较落后,觉得女人能赚钱,那就是额外的收入,有就很强了,对低工资也不是很计较。张謇利用这个观念,所以张謇未必愿意南通女工和上海人接触,恐怕也是害怕学习了江对岸的权利意识,待遇要涨,管理会难。但确实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南通产品的竞争力。所以现在回头看,也就是那样一个时间节点,南通出了一个张謇,对南通对张謇都是莫大的幸运。老话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现在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如果张謇不是生在南通,也未必有这么大作为,因为当时南通这种蓄势待发的状态,是绝无仅有的。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刘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