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各界高度关注。
时间拨回40多年前,位于南海边、毗邻香港的惠阳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风暴眼”。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唱的就是惠阳地区下辖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并建立特区的历史。
惠州与深圳曾经同属惠阳地区,又是经济相融的近邻,在“双区驱动”以及都市圈背景下,深惠合作正在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惠州市也明确提出,要像当年惠阳地区倾全力支持创建经济特区一样,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
1978年 *** 惠阳地委向省委报送《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的请示报告》。这是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深圳市”名称。
深圳为什么叫深圳,原来与惠州有关
深圳市的前身是宝安县,建市之前属惠阳地区管辖。
那时的惠阳地区,下辖惠州市(县级市,今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东莞县、博罗县、河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海丰县、陆丰县和宝安县共13个县(市),范围囊括了今天的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
相比今天深圳的繁华,40多年前的宝安县还只是惠阳地区的一个落后的边远辖区。数据显示,1978年,惠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18.8亿元,其中宝安县1.27亿元,占全地区的6.7%;全地区人口525万左右,其中宝安县约25万,是全地区的1/21
原惠阳地委、行政公署办公地。(翻拍)
当年,在我国酝酿改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紧邻香港的宝安县由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受到中央以及广东省的高度重视。
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很多人也许有这样的疑问,宝安撤县设市,为何不叫“宝安市”而叫“深圳市”?
根据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惠阳地区助力深圳特区建立史录》(以下简称《史录》)记载,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当时中央的有关政策举措,为充分发挥宝安县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发展对外经济合作,惠阳地委在文件中申请提出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
档案史料显示,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深圳市”名称的,是1978年8月22日 *** 惠阳地委向广东省委报送的《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的请示报告》。其中提出,“宝安这个地方将要建成为外贸基地,深圳将建为旅游区。为了进一步搞好边防,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经地委常委讨论,我们建议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这个市的建制相当于地区级,即低于地委半级、高于县半级的建制,仍受地委领导。”
原来,在设立深圳市之前,作为地名的深圳还是宝安县的一个小镇——深圳镇。由于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深圳口岸比宝安县更知名。
实际上,宝安县在名称上改为深圳市好还是宝安市好,起初各方意见还不太统一。惠阳地委和宝安县委建议认为,“必须把全县所辖范围改为市,名称叫深圳为好,因为深圳口岸全世界早已闻名,而宝安县则很少人知道”。
后来,广东省委采纳了这一建议,上报中央,并最终获批。
惠阳地区曾为深圳特区建设提供人财物支持
深圳特区40年来,惠州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贡献者。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谢涛此前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支持深圳创办特区的过程中,当时的惠阳地区提供了很多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深圳能够取得了今天的发展成就,也离不开当年惠阳地区在支持深圳建市和创办特区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史录》记载,在广东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当时的惠阳地委为深圳加快县改市和试办经济特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深圳特区前期的艰难起步创造了条件。
惠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敏介绍,惠阳地区在深圳建市和设立特区之初,在深圳的建制、人力的支援、资金的支持、土地的征用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发挥了其历史作用。
史料显示,深圳市成立后,为了尽快建成商品出口基地,惠阳地委和惠阳地革委,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想尽办法,筹集资金支持深圳建设。以1979年为例,共拨款资金1361.5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出口商品基地。其中,宝安电厂1000万元,用于电厂三通一平;深圳至东莞电力线路改造100万元;深圳市水产局165万元,用于建设养鱼虾基地1万亩、养蚝基地43万亩;深圳市水产供销公司25.6万元,用于购置进口水产设备和土建工程;深圳港码头建设31万元;其他方面建设共39.9万元。
为解决深圳当时干部、技术员等缺乏问题,根据省委的指示,惠阳地委对人员的调动作了充分部署,从惠阳地区各县抽调,相当部分骨干人员调入了深圳,成为敢闯敢干的深圳建设者、“拓荒牛”。
厦深高铁连接深圳、惠州等地。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深莞惠以都市圈方式加速“合体”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特殊节点,回望那段峥嵘岁月会发现,这也是深莞惠“分分合合”的一段特殊历史。
继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后,1988年,惠阳地区撤销,惠州、东莞、河源、汕尾分别设立地级市。五城“分家”后,深莞惠河汕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但经济社会联系从未中断。
2009年,深莞惠经济圈开启了一体化进程,10年间共举行了11次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共同推进重点合作事项。
如今,在都市圈浪潮下,深莞惠河汕正在以都市圈的方式加速“合体”。今年,广东省多次“点名”深圳都市圈,并透露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4万亿级的“大深圳”都市圈浮出水面。
近日,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强调,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深莞惠如何强化联动协同引发关注。
实际上,去年8月, *** 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
厦深高铁拉近了深圳、惠州、汕尾等地的距离。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在“双区驱动”机遇下,作为深圳的近邻,惠州积极探索与广深莞在跨界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协同和同城化试点。特别是赣深高铁、深惠城际、深汕高铁等多条连接深圳与惠州的轨道交通正加快推进,未来深惠将形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惠州还提出,依托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共建共享、滨海旅游联合开发、生态环境同保共治、社会治理互鉴联动,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要像当年惠阳地区倾全力支持创建经济特区一样,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去年9月,惠州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加强与深圳的合作互补,推进两地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大交通轴线、千万级新干线机场建设等路网大连通,推进科技创新携手合作,深挖潜在合作机会,全面提升深惠合作水平,纵深推进深惠联动发展。
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学院教授胡瑞卿认为,惠州与深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双区驱动”为深惠合作带来更多机遇,可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接下来,惠州将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等地先进产业、创新要素、高端人才的辐射外溢,加强与香港、深圳港口联动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积极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参与以深圳为主阵地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协同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参与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赣深高铁明年通车后将实现深莞惠半小时互通。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推荐阅读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
惠州要加快建设“丰”字交通对接广深两大都市圈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广东提出深入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惠州可以抢抓机遇。惠州属于深圳都市圈,也紧邻广州都市圈。惠州规划的“丰”字交通有一横就是对接广州,可以进一步加强交通对接,与广州都市圈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以及分工合作关系,同时接受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
抓住“双区”机遇 惠州应主动融入“大深圳”
从深莞惠经济圈到深圳都市圈,更加强调作为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的深圳的引领作用。惠州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抓住“双区驱动”机遇,主动加强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对接。例如,惠州拥有广阔的土地空间,而这正是深圳所稀缺的,应当考虑如何更好地形成优势互补。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
以重大交通枢纽融入都市圈建设
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比较强,更能够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广深两大都市圈的建设,将利好惠州、东莞等城市。目前惠州正在通过“丰”字交通加快融入大湾区和都市圈建设。建议惠州要做大做强与广州、深圳等地连接的轨道交通站点,以重大交通枢纽作为平台来汇聚人流、物流,推动商业、产业等发展。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深莞惠要借都市圈加快同城化
随着都市圈建设,预计未来深圳的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力度会加大,比如深圳的城际轨道会进一步延伸到惠州、东莞,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未来, *** 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中心城市要牵头,在交通一体化运营上承担起责任。深莞惠等地要通过都市圈建设解决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问题,更加便利地参与一体化、同城化的分工合作。
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
轨道交通将把深圳惠州连成一体
深惠合作有较好的基础,可以通过园区共建等方式加强产业链合作。而在深圳向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及粤东辐射的过程中,惠州是必由之路。特别是连接深港的莲塘口岸开通后,将强化惠州的区位优势,未来可望进一步带动惠州成为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