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两起两落的苏联“名将七星”之首——朱可夫
苏联军事史学家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上率领苏军走向胜利的7位将帅誉为“名将七星”,并公认朱可夫为“七星”之首。朱可夫不仅因取得胜利的数量和规模而出类拔萃,而且以其名垂青史的战役和战略天才而居群雄之首,对战后苏联战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朱可夫毫不掩饰对自己功绩的自豪,而苏联政治领导层畏惧、猜忌他的声望,结果他两度遭受迫害和放逐,被贬时间占他一生的1/3。
在希特勒向苏联发起进攻时,朱可夫刚担任苏军总参谋长不到5个月。他曾努力提高苏军抵御侵略的能力,但斯大林坚信希特勒的注意力在西方,不会在1941年进攻苏联,对与自己判断相反的情报置之不理。战争开始后,朱可夫成了斯大林的“救火”能手。1943年,斯大林接受了朱可夫后发制人的建议,把德军赶回第聂伯河一线。
1944年11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4月,该方面军攻入柏林,并于5月9日接受了德军的投降。朱可夫在西方记者招待会上评价自己在苏联胜利中的作用时也不谦虚,引起了斯大林的极度不满。1946年,他被召回莫斯科,被指控犯有企图窃取苏联全部军事胜利荣誉罪,更严重的是,他还被指控阴谋反对苏维埃政权。他被贬出莫斯科,到一个次要的军区担任司令官。他走向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次“低谷”。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朱可夫被新领导人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立即开始研究核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随即卷入了斯大林死后的政治权力之争,成功地当上了国防部长,并被增补为党中央主席团的成员,这是有史以来被选人这一机构的第一位职业军人。
1957年10月,朱可夫在对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进行正式访问期间,赫鲁晓夫组织发动了一个与斯大林反对朱可夫如出一辙的事件,指控朱可夫有“波拿巴主义”,即说他阴谋控制 *** ,揭发他未通知政治领导人就批准组建一支2000人的特种部队,并担心军队夺取政权。
两起两落的苏联“名将七星”之首——朱可夫
他被撤销了党内和 *** 内的一切职务,虽然获准住在莫斯科地区,但事实上被隔离,离开了自己在军队的战友们,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第二次“低谷”,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能够“东山再起”,直至忧郁而终。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他是一位杰出的野战指挥官,是斯大林主义式的军人楷模。他那贯穿于战争始终的统帅风格和技巧,早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来。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预测敌人动向的非凡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兵力的技巧,对独裁者不唯命是从的勇气,这些品质使朱可夫在国家存亡之际成为中流砥柱,但这些品质和他的自负也给他招来无数敌人,其中不仅有斯大林的支持者和趋炎附势的谄媚者,还有高级将领。
对他来说,达成目标是至高无上的,他对那些不能或不愿执行他命令的人毫不留情,任何偏离这个目标的行为都不能容忍。回顾过去,他承认他很难容忍周围不能恪尽职守的人。他直接为一个苛刻、粗暴、蛮横的人工作,而在无视人格方面,他有时似乎超过了斯大林。但如果设身处地从当时所处的时代、遭德国进攻的紧迫环境和战争最初几个月苏军低劣的军事素质等方面考虑,要生存只能采取特别措施,而他具备了采取特别措施的能力和手段。
他严肃军令,铁面无情。这也是他统帅千军万马而能够军纪严明的重要保证。他认为只有达到令出则行、令行禁止的程度,一支军队才有可能军纪明、士气昂、战斗力强。朱可夫依此严格治军,做到严格要求不分人,布置任务不许讲价钱,处理失职指挥员决不留情。他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在全军也有了这样的名声:一位严格、顽强、果断、甚至态度粗暴的司令员。他善于审势,洞悉时向,预见未来,这是朱可夫军事才能的超人之处。
他通晓战争规律,善于分析判断情况而不受主观意愿影响,并且能反观以求,揣度敌在未发事态下的行为意愿。这些使他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朱可夫超人的预见力源于他深入实践的战场调研。他常常亲临第一线,了解下级指挥员对战情的反映,所以,他诸熟部队兵力兵器,以及基层指挥员的能力,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根据这些情况,他通过分析判断,往往能提出独特而正确的见解。
作为军人,朱可夫是一位才能非凡的战术家,他懂得地形的重要性,在重要战役发起之前,都要勘察前线地形、核查部属的计划与判断。他还认为应尽一切努力获取和使用情报,并依靠各兵种专家,获得航空、炮火、工程和通信方面的保障。他精心计算兵力对比,避免在不利情况下发起进攻。他从不放过要求增援的机会,认为即使伤亡惨重,坚持有效进攻,其代价也要低于停止进攻和重新组织进攻。
朱可夫的雕像
在他戎马生涯中,曾参加了世界上至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组织指挥过数十次大型战役战斗,且屡战屡胜。苏联 *** 和人民把他看做是智囊的代表、智慧的化身、胜利的象征。毫不吝啬地封他诸多的头街和尊称,如:苏联武装力量的领导者和积极建设者、苏联元帅、国务活动家、军事家、卓越的军事统帅等。这些称号,是人民对他公正的评价和褒奖,也是他自己以其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伟大的功绩所赢得的。
想当合众国总统的美国元帅——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1880~1964年)在美国军事史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在美国陆军服役53年,在这个不短的时间里,他被美国国民称之为“惟一老兵”。这不仅因为他参加三次大的战争,而且还因为他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和惟一。
他在西点军校的成绩名列第一,创造了该校历史上的最好成绩;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军最年轻的准将,后来又成为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军最年轻的少将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是被外国授予陆军元帅军衔的惟一的美国军人;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将军;他是对日本的命运和太平洋地区影响最深的美国军人。他曾辉煌至极,也是深受爱戴的身先士卒的优秀将领。
但他也是饱尝羞辱,遭人痛恨的刚愎自用的军事独裁者,他喜欢自我吹嘘,爱出风头,桀骛不训,往往惹人生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所在的潘兴总部曾计划解散麦克阿瑟的“彩虹师”,麦克阿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时刻寻找机会报复。在出任陆军参谋长时,他曾对马歇尔有过很不公正的待遇,影响了马歇尔的晋升。
而且他自认为是全能的、具有极高手腕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日本。麦克阿瑟作为驻日盟军最高统帅,成为日本名符其实的“太上皇”。他还曾有过想当合众国总统的野心,常常表现出自己很伟大的样子。连接受严格检查的日本舆论机构也每天对他大唱颂歌,只差没用“麦克阿瑟是神上神”这样的措词了。
想当合众国总统的美国元帅——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是美国最伟大、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将军之一。但他又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太平洋及仁川实施的两栖登陆战役是他的战略、效率和勇敢精神的杰作。他对东方文化和思想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使他有可能把日本重新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他对菲律宾人民的热爱仅次于他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即使在今天,他依然被推崇为菲律宾的英雄。麦克阿瑟自己信奉的三条座右铭:职责、荣誉、国家,可以最好地概括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不愿意使用电话的五星上将——马歇尔
他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参谋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事政策和军事战略的主要设计师,也是美国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享有的军事声望不是因为他作为野战指挥官的经历,而是因为他是美国两位总统的主要军事顾问,他的文职生涯使他升到了一位非选举性的美国官员可以达到的两个最高级职位。
小时候,他不爱学习,胡作非为在附近出了名。他的“笨蛋”和“调皮”也几乎同样出名。为了洗刷他那谁都不喜欢的顽皮形象,他决定当兵,也从此走上了他的光辉一生、戎马一生。他真正成为一个对美国乃至世界事务起重要作用的人时,已年过50。此前,他主要是以一个普通军官的身份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支撑他最终走向成功的主要有三根支柱,这就是:毅力、信念、品格。
二战中,他是一位“参谋长”而不是一位司令官,他的“战场”通常是在会议上。他参与制定了美国和盟军的军事战略和战争政策,在涉及到部队结构的许多根本性决策中,他的远见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认识到,必须突破预想的计划,大大扩充美国的装甲部队和航空兵部队。他大胆地支持建立相对“独立”的美国陆军航空兵,为发展先进的空中力量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支持“欧洲优先”的战略,这使麦克阿瑟将军和美国海军大为不快。
他积极推动尽早实施渡过英吉利海峡作战,认为这是打败德国的最直接、最迅捷的路线,反对从欧洲南部这一“柔软的下腹部”发起反攻的做法。他的大多数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罗斯福总统的主要军事助手组织和领导了历次重大战役,功勋卓著。然而他从不骄傲,从不张扬,他认为这仅是尽到了一个军人的光荣职责。
马歇尔
他还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可以说是一种怪癖,就是不愿意使用电话,这个怪癖使他造成终生遗憾。事情发生在1941年12月7日早晨,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他已经获得警告,日本要袭击珍珠港。他本应通过办公桌上的直线电话机,立即通知夏威夷司令官肖特将军,让他做好一切应敌准备。
然而,他没有这样做,由于他平素养成了一种不喜欢使用电话的怪癖,仍然通过通信中心传递信息的程序进行通信。可是不巧,军用无线电发生故障,遂又改用民用电报局向檀香山的西联电报公司发报,这样一来把宝贵的时间给耽误过去了,当电报送到后,日本偷袭已经过去几个小时,他的这个怪癖,结果使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一度失去战斗力,也给他本人留下了终生遗憾。
二战后,他宣布了一个由美国资助欧洲恢复经济的计划,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马歇尔计划”。1953年,他因“马歇尔计划”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同年,马歇尔基金会成立。他的文稿收藏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该学院为他建立了一个纪念馆。
能彪炳史册的参谋长几乎没有,但马歇尔是一个例外,这不仅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军事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且是因为他作为一位文官政治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逝世后,他的亲人遵照他的遗嘱,以最简单的方式将他安葬于阿林顿国家公墓。这正如他生前一贯的作风,是他崇高品质的一贯体现。
少校军衔挂了整整20年的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最主要的陆军将领之一,美国第34任总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艾森豪威尔在美国陆军的不同参谋岗位上工作过,掌握了丰富的领导技能,具备了作为一位协调者与战略家的能力,他特别注重发挥创造精神,克服困难,把各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1944至1945年间,他作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司令官,在出色地指挥对意大利和纳粹德国的联盟作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在50年代两届总统任期内的工作,虽然缺乏战时那种戏剧性,但也由于国内的繁荣兴旺和与苏联的冷战紧张关系而极富特色。
1919年在马里 *** 的米德兵营,艾森豪威尔认识了巴顿少校,并一起研究装甲战战术。他们曾一起试图说服美国陆军利用坦克的潜力打破堑壕战的僵局,但没有成功。1920年,艾森豪威尔被晋升为少校,这一军衔他整整挂了20年。1942年7月,艾森豪威尔被晋升为中将,并被选中担任盟军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即“火炬行动”的指挥官。盟军于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陆,1943年5月占领突尼斯。
少校军衔挂了整整20年的陆军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在整个战役中,艾森豪威尔显示出他驾驭联盟作战的超凡本领,他指挥协调美国、英国、自由法国的地面、海上和空中力量,将轴心国部队赶出了北非。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司令官,准备实施进攻欧洲西北部的“霸王行动”计划。作为“霸王行动”的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领导了纷繁复杂的计划制定、调集进攻部队所必需的大量后勤物资的集结部署和训练方案的制定落实工作。也正是他在1944年6月6日的决定开始了对诺曼底成功的两栖登陆进攻。
艾森豪威尔忠于职守、谦恭平和的性格,加上他作为战略家和组织者的聪明才智和政治天赋,使他成为盟军进攻西北欧最理想的指挥官。他细心平衡其英国和美国副手们互相矛盾的要求,使自己的决策步步接近迅速击败欧洲轴心国的目标。在他担任总统期间,尽管出现了冷战,但他依然维护了和平,并亲自担负起平衡联邦财政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对国防部的预算经费进行了削减。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最高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在1945年5月8日即德国签定投降书的当天,美国总参谋长马歇尔以国家、盟邦及美国军队的名义给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电文称赞艾森豪威尔:“你以战争史上最伟大的胜利完成了你的任务。你出色地指挥了从来没有这样集结起来最强大的部队”,“你创造了历史,为了人类的幸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你代表着我们对于美国军队的每一位军官所希望和钦佩的一切”。是的,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使艾森豪威尔成为战绩卓著的将军,也使他成为斯大林、丘吉尔之后的世界风云人物之一。
打胜仗像喝水的美国传奇将军——巴顿
他是美国最早的坦克专家,行为执著,性格暴戾,对部队训练管理严格,崇尚进攻精神,以“血胆将军”而著称。西方人把他列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名将,称他“有指挥大军的天才”,“具有天赋的攻击精神”,是“美国的首席战车专家”,并树立为青年军人的楷模。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对他的评价是:“勇猛有余,气度不足。”他“口才很好,谈笑风生”,“富有情感”,此一语,精辟地概括了他指挥用兵中瑕瑜互见的个性。
他出生后不久就得了一场大病,他的父母非常着急,认为他活不了多久。但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逐渐长成一个身体健壮、充满活力的孩子。他的父亲是弗吉尼亚人,身材魁梧,英俊潇洒,平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以极好的口才成为当地有名的演说家。他的母亲举止端庄,谈吐不凡,颇具贵夫人风度。
打胜仗像喝水的美国传奇将军——巴顿
他就是在这种充满优越感和自豪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坚信自己是祖先的能力、意志、信心和理想的继承人,立志要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军人。他爱好体育,在1912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成为参加现代五项运动的第一位美国人。1915年参加了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手枪射击、300米游泳、剑道、马术、越野竞走“五项”比赛,名列第五。第二年他又去欧洲研究剑道,获“剑道大师”称号。
在北非,他将“一往无前的拼搏意志”以极为粗犷的方式灌输给士气低落的美第2军,赶走了德意联军;在西西里,他指挥美第7集团军猛打猛冲,令希特勒胆战心惊。他以勇猛、果敢的指挥将装甲战推到最高水平,他的朋友和敌人都一致公认他是欧洲战场最成功的陆军指挥官。到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斗结束时,他已成为这场战争中最杰出、最受人尊敬的盟军军事领导人之一。
然而,就在报界盛赞这位“打胜仗像喝水”的传奇将军时,“说脏话如吃饭”的他又犯了老毛病:在野战医院,他将患有“战争疲劳症”的士兵当成懦夫,破口大骂,并赏以耳光和拳脚称他们是懦夫,是在逃避责任。他当时的表现用医护人员的话说,“简直就像个流氓”。此事被记者披露后,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结果,在1944年盟军规模空前的“霸王”行动中,他被上司晾在了冷板凳上,只让他充当“超级替补”。这无疑是对他的“残忍”惩罚。尽管他常因有争议的行动而遭受指责,但他还是在北非、西西里、法国、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指挥着美军部队,而且从未遭受过重大挫折。他也曾因战功卓著,晋升极快,三年之间由骑兵队队长晋升为集团军司令官。
他是一个典型的战争狂。由于他一味强调进攻,注重发挥坦克的快速突击作用,并一贯主张快速进攻,提出了“前进,战斗!不惜任何代价”和“进攻、进攻,必须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直到精疲力竭,然后我们还要再进攻”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口号和指挥原则。达到了嗜“攻”厌“守”的程度,因此,时常把进攻和防御绝然对立起来,看不到积极防御对于进攻的辅助作用。在作战中,他或因贪功求成,或因片面追求眼前胜利,常常孤军长驱,以致受挫,影响了整个战局的协调。
他仿佛就是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的。他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显示他超人的才华,他所具备的特殊军事指挥才能注定要献给战争。接到德军五条件投降的消息,他感到自己将很快成为一个无用的历史人物了,他的失意甚至使他变得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热爱战争、工作和振奋人心的事。和平对我来说,将是一座地狱。”
他就是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枪不离身,笃信宗教而又亵渎神灵。极其注重军人仪表,并以仪表整洁为荣。容易冲动而发火,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颗善良的心,易受感动而流泪。他是一个奇妙的火与冰的混合体。他在战斗中炽热勇猛而残酷无情,他对目标的追求坚定不移。他又决不是一个只知拼命的坦克指挥官,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
戴两个帽徽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争议、最富色彩的盟军高层指挥官之一。他的军旅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到担任英帝国总参谋长时达到顶峰。不过,还是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第二次阿莱曼战役中他战胜了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才使他闻名遐迩。
戴两个帽徽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他在桑德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时,曾在学业上被视为“落后”学生,曾因为授衔之前,参与“恶作剧”险些被开除。在一战中他英勇顽强,两次负伤。在一次重伤中,人们以为他死去,将他列入失踪者名单,为他挖好了坟墓。他却恢复了健康,并获得了优异服务勋章。所以他永远也不会忘记1914年英国远征军是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投入作战的,这件事情也影响了他一生作战指挥原则。
他把军人职业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认为“结婚对军官不是一件好事,你不可能既当好军人,又当好丈夫”,他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超群的聪明智慧和不同凡响的军事家品格。无论是派他上炮声隆隆的战场去作战,还是留他在不露山水的参谋学院任教官,不管是在顺境的时候,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他都努力克尽职守,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在二战中,他带领部队辗转欧洲各地:从敦刻尔克到克罗、阿莱曼,到非洲海岸;再从西西里到桑格罗河、马雷斯;从指挥“霸王”军事行动到诺曼底登陆;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以及接管柏林等,都有着杰出的表现。而如果没有献身精神,没有把从军作为终生职业的思想,是不可能有如此表现的。
他认为,军事是一门需要毕生研究的学问。他常常躲在一间混凝土的阴暗内室里, *** 在腓特烈大帝的画像下思考。在参谋学院学习时,学校把他看成是一个好争吵和好辩论的人,“有点布尔什维克的味道”。在部队任职时,从不忽视收集军事资料,不忽视沙盘模拟演习。不少认识他的人说,蒙哥马利专心研究战争并进行实践,简直像一个苦修的僧人。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所指挥的战役,总是连最小的细节都预先构想好了。英国许多人对蒙哥马利评论道: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军队中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像蒙哥马利那样精通军事,战功卓著。尽管他有不少弱点和不足,但人们完全有理由承认,他不愧为威灵顿继承人。
有人说,蒙哥马利是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就被哪里的官兵紧紧地围绕着;也有人说,蒙哥马利是块磁铁,他不管在哪里,哪里的官兵都被他紧紧地吸引着。
他极端蔑视高级司令部人员不与前线士兵接触的现象。在二次大战的著名将帅中,只有一个人戴着将军和士兵两个帽徽的军帽,这个人就是蒙哥马利。他认为,一个统帅人物要在部队中具有威信和感召力,必须使下级官兵经常能够在前线看到他。这也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担任排长和上尉参谋时,自己从未见过总司令的遗憾,认为这是英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有了这顶特殊的军帽,部队官兵就能够经常看到他。
他说:“各部队官兵看到这顶帽子,就知道我来了,就知道我对他们的所作所为非常关切,就知道我不只是坐在安全的后方,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由于他平易近人,没有任何官架子,率先垂范,与士兵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热情关心他们的疾苦和生活,不用冷酷的手段处理士兵,他赢得了士兵的信任和拥戴,真正做到了“凝聚士兵于共同的目的之下”。
他的参谋部是个很称职的参谋部,其中的每一个参谋人员像吸附于人体的水蛭那样紧跟着他,而他所属的部队则能追随他到天涯海角,他不仅给部属灌输战斗精神,而且灌输事业心,使他们愿意掌握所需的各种技能。他强调指挥员要“给这种力量提供积极而具有建设性的出路,使之温暖士兵的心灵,激发其旺盛的想象灵感”。
他戎马一生,创立了许多业绩。他指挥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为盟军赢得了历史性和决定性的胜利。他毕生致力研究的指挥学理论,兵学思想,对现代军事实践有着重大影响。战后他主张缓和国际局势,承认一个中国,为促进中英人民的友谊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他兼有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和机智善变的战术家的优秀品质。他总结毕生建功立业的军事实践,创立了自己的指挥学理论,称之为“统御风格”。所谓“统御”,是指“一种能凝聚士兵于共同目的下的能力与意志,一种能激发鼓舞信心的性格”。他认为,一个高级指挥员不仅必须具备这种风格,还要善于运用这种风格。
从这一认识出发,他要求指挥员具体做到;对下属讲真话,以利建立起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赖;在作战行动中要始终表现出“信心”和在危机中的“镇静”,让士兵生活工作在这种“气氛”中;要善于在基本作战计划指导下,充分调动部属的想像力;不拘泥于细节琐事,善于创造充分的时间和冷静的心情从事深谋远虑;善做“人”的精明裁判,注意选拔人才等等。在倡导“统御风格”时,他还特别强调“人”的因素。
他认为,“人”是军队的基本成分,要使军队有高昂高的士气和战斗意志,惟一的方法就是要彻底了解“人性”。因此,他花了1/3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1942年8月,当第8集团军被德军闪电战挫败于北非战场时,部队士气低落,人心浮动。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他决定打一场胜仗来激励士兵的战斗精神。于是,经他精心策划,英军在阿拉姆哈勒法战中,首次粉碎了德军坦克部队的疯狂进攻。从此军心大振,部队又恢复了生机。
但他一直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好出风头,他惯有的优越感和粗鲁行为曾让美军将领伤透脑筋,他又是一位缺乏想像力但又颇具魅力的指挥官。一位德国陆军元帅说过,将军好比赛马。他们应该赢,而蒙哥马利在大部分时候都是赢家。这一点可以说明,他为什么能受到许多人的怀念。
被德国人挂在嘴边的元帅——隆美尔
隆美尔是一位英明卓越、才华出众的指挥官,深受他的士兵和他的敌人的尊敬与称赞。他的士兵都把他看成崇拜的偶像,早在1944年,隆美尔就已成为每个德国人挂在嘴边的名字了。没有一个电影明星曾像他那样被捧得如此之高。即使在将军们彼此来往的书信里,也总是要谈论到隆美尔这个非凡的人物,字里行间也往往流露出钦佩和忌恨。
别的将军很可能失败的战斗他都打胜了,他们承认他的这种才干。丘吉尔在谈到他时说道:“我们有一个非常老练的对手,如果能超越战争的浩劫来评价他的话,我会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然而,最令隆美尔一生都洋洋得意的是希特勒向他亲自授予了元帅的权杖。
隆美尔只活了53岁,而他在军队中却度过了38个春秋。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战术指挥官,他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不愿“运筹帷幄”而惯于在战车上下达命令。他勇猛无畏而附随着轻率,他曾在六个星期的战斗中,以死伤2000余人损失42辆坦克的代价俘获了英法联军9.7万人,被冠以“魔鬼之师”的称号。
被德国人挂在嘴边的元帅——隆美尔
在战斗中他勇敢过人,诡计多端,总是冲杀在最前线,他曾在左腿负伤的情况下,用一支步枪同3个法国士兵孤身奋战而荣获铁十字勋章。他善于控制瞬息万变的战机,每次战斗,总能够看到他带领指挥部的一些成员,坐着敞篷车奔驰在战场上。在北非战场上,他屡胜美英盟军,高速推进,急冲快战,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力求全歼。他足智多谋,而自以为是,不受任何束缚。他精于示假隐真,巧施骗术,诱使敌方受骗上当,能圆熟地施展“暗度陈仓”、“瞒天过海”等骗术,达到掩盖真实企图的目的。
他不拘成规,注重发明创新。作为一个战略家,隆美尔的目光就显得短浅些,只重视军队眼前的战斗,而忽视战术的利益必须服从战略全局的原则,他曾违背统帅部赋予的使命,擅自放弃战略要地,自行其事。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几乎与所有的上司和同僚关系都很紧张。他傲慢固执,常常把一些行为不果断的人送交军事法庭,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最后他与希特勒也发生了冲突,从而招致杀身之祸。总之,隆美尔确实是纳粹德国的一员猛将,希特勒手下的鹰犬,为第三帝国的横行和肆虐立下汗马功劳,但他绝非大将之才。他能得心应手指挥好一个师,但很难适应更广泛的任务,很难处理较高超的战略思想和较复杂的人际关系。
令人惋惜的是,作为陆军元帅,他曾是一名出色的能干的军人,有“魔鬼之师”、“沙漠之狐”的美称,他为希特勒的霸权梦想曾效过犬马之劳,为第三帝国在欧非的横行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他最终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和“闪击英雄”之称的将军——古德里安
他是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被资产阶级军界誉为“闪击英雄”,与隆美尔、曼施泰因并称为“德国三大名将”。
他自幼争强好胜,勤奋上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从一个纯粹步兵出身的低级军官成长为装甲兵之父,是因为他有一股子钻研精神。在调往运输兵总监部研究摩托化运输问题时,他自认为“对于这些高深的技术问题既毫无准备也毫无基础,总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胜任的门外汉”,但他仅仅用了一两年时间,便成为部门内精通业务的骨干参谋。
经过对装甲技术和理论进行精心研究之后,他开始疯狂地鼓吹装甲突击理论,但受到军界保守势力的种种挑剔和非难。但他又是幸运的。希特勒上台之后,这个战争狂人需要新的作战理论来实现他征服欧洲乃至世界的妄想,而古德里安一直苦苦探索的装甲理论恰好为这种妄想提供了实现的基础。这种供与求的结合,使他的所谓“陆军作战革命”得以实现。
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和“闪击英雄”之称的将军——古德里安
所以说,古德里安之所以最终成为德国装甲兵之父,离不开希特勒对他的赏识和栽培。没有大权在握的希特勒的支持,在德军绝大多数将领都还准备打一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样式相同的战争并极力阻挠装甲兵发展的情况下,古德里安不但组编不成专门的装甲兵指挥机构和装甲师,就连他那个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实施战略突破的理论,也只能是一个永远不会圆的梦。
他的作战强调兵贵神速,曾在短短的10天里长驱400公里,俘虏法军2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奇迹。他指挥的装甲部队进攻速度之快,不仅使英法联军感到不可思议,而且出乎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意料,以至古德里安在行军途中时常接到让他停止前进的命令。
他对战局的分析是冷静而客观的,在当时,几乎所有德国高级将领慑于希特勒的 *** ,对希特勒都惟命是从,只有他时常就进攻时间、路线等问题与上司多次争执,他要么软缠硬磨,要求上司改变命令,要么我行我素,指挥部队继续前进,从不轻易让步。
作为希特勒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开路先锋、统帅,他苦心创建的装甲部队突袭波兰、转战西欧、入侵苏联,接连奏凯,一度受到希特勒的赏识与重用,先后晋升装甲兵团司令、装甲集群总司令、陆军总参谋长等要职。但他飞黄腾达的日子为时短暂。战争后期,军事上的一连串失利以及与希特勒的龃龉不和,致使他二次被免除军职,并最终成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牺牲品。
他一生的成败颇富戏剧色彩,他既死心塌地地为希特勒卖命,又敢于在希特勒面前慷慨陈词,从不阿谀奉承,这无疑也影响到他与希特勒的关系。当战争接近尾声,他的许多部下晋升元帅时,他的军衔仍是陆军一级上将。希特勒曾提拔他,重用他,但从不把他看做心腹,一旦意见不一,古德里安也就难逃免职的厄运。是希特勒造就了他,为他将装甲兵理论付之实践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是希特勒毁了他,使他最终成为法西斯战争的牺牲品。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军事文摘》杂志。作者:李伟、孙丽杰。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