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内向和内向的人(内向的人越来越内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内向和内向的人(内向的人越来越内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内向和内向的人(内向的人越来越内向)

遗传与生理基础:

艾森克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大家可能听说过他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理论框架把人格分为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

其中,艾森克在研究人格的外向性维度时,认为内向和外向之间的差异源于打闹的上行网状激活功能系统的差异。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是向上贯穿于皮质的纤维网络,皮质的警觉和唤醒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功能和兴奋状态有关。艾森克认为,内向者的皮质唤醒强度要高于外向者。因此,内向的人感觉阈限较低,只需要较少的 *** ,就会放大地传输到中枢神经。这会使他们在行为上更喜欢平静。而外向的人感觉阈限较高,这使他们追求各种活动以增加 *** 的丰富性和强度。

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提到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与内外向有关。

我们在高中生物学过神经有很多突触,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那么突触间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号的呢?神经递质是突触间担当“信使”的化学物质。

多巴胺是一种强有力的神经递质,与运动、注意、警觉状态和学习最为有关。太少的多巴胺则会导致惊恐和启动随意动作(受意志控制的动作)的无能为力,而且与无意义感、昏睡无力和疼痛等有关。低多巴胺也会导致注意力缺乏和退缩。

性格外向的人对多巴胺较不敏感,所以需要大量的多巴胺。那么他们怎样获得足够的多巴胺呢?大脑的某些部位会释放一些多巴胺。但是外向性格的人需要多巴胺的伙伴——肾上腺素,它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中释放出来,使大脑中具有更多的多巴胺。所以,性格外向的人越活越,就会有越多的快乐感被激发,使多巴胺增多。

性格内向的人对多巴胺高度的敏感。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也能分泌足够多的多巴胺,所以他们不需要太多的 *** 。

内向的人,在他们较占优势的神经传导通路上使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是一个植物、哺乳动物、人类体内都存在的化学物质。人脑组织有大量乙酰胆碱,但乙酰胆碱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时下降30%,而老年痴呆患者下降更为严重,可达70%~80%。美国医生伍特曼观察到老年人脑组织乙酰胆碱减少,就给老年人吃富含胆碱的食品,发现有明显的防止记忆减退的作用。

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和学习,也会带来幸福感。因此当内向者在思考和独处时,它 *** 我们产生幸福感。

环境因素:

内外向有基因基础,但是并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因为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人格。

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家庭,如果父母对婴儿接触很少,而且缺乏抚爱,孩子会更容易形成孤僻、不合群的人格特征。(注意,孤僻、不合群不等同于内向)在家中的出生顺序、独生子女因素等这些都会作用于人格。

此外,学校(尤其是教师)、社会文化也会和人格发生作用。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那些遗传了某些特质的人倾向于寻求生活经历来强化这些特质。

比如,处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外向的孩子比内向的孩子与周围的人和事联系更多,反应频繁。老师会给外向的孩子更多表现机会,孩子也从中得到了更多正反馈,因而更加强化自己外向的特质,并认同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反之亦然。

人们倾向于和与自己人格相似的人做朋友,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这会强化他的性状。一个外向者的玩笑和大胆的行为可能会冒犯他人,但是如果他在一个运动俱乐部力,就会被容忍,甚至受欢迎。

反正,一个内向者喜欢独处的生活方式,他在学校里会和内向的学生交朋友,选择一份同事们普遍偏好安静的工作,比如在图书馆工作、图书编辑、手艺人、景观设计、实验室研究员等,会让他更舒适,也会强化他表现出来的特质。

相关话题自我的Live中也讲到很多:

后天自我调节:

我知道有些人想知道,后天的调节多大程度上能改变人的性格。苏珊.凯恩有一句话:“后天努力可以带我们走得更远,却无法超越基因所划定的框架。”我的自身体验使我认同她所说的。

接下来,我要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的故事。

2012年前后,因为工作需要我几乎每周都要去参加大型社交活动。作为一个内向者,每次要去参加活动,对我都是挑战。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很健谈,我到了会场就想赶紧找个熟人一直跟他在一起,或者躲到卫生间里。

当我感到恐惧时,杏仁核很活跃。杏仁核大脑中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部分。它让我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这是不可否认的生理反应。

但是,当我参加这样活动的次数多了,首先我的理性会告诉我这里没有什么危险,这里有些吵闹,耀眼的灯光也让我不舒服,但没有人会伤害你,也没有人会指责你、攻击你。

我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会帮助到我,我发展出了在这样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比如到了会场后看准一个年龄和我相仿或者比我略大一些的同龄人,需要是一个人来的女性并且看起来外向,先和她打招呼,互相做自我介绍,攀谈一番。一对一交谈对我没那么难。还可以用帮她拿份茶歇区的饮料等行动的方式拉进关系。一般外向的同龄人都是很开放,愿意结交朋友的。然后我就可以和这个新朋友一起行动,外向的她在与其他人结识、去与嘉宾交换名片等方面都很少有犹豫,我只要搭便车、在聊天中微笑地看着大家就可以了。还有很多类似的雕虫小技。

我自己调整、学习、改善的过程依赖于额叶皮层。额叶皮层是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决策和自控等较高层次思考就在这里进行。

整个过程是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搏斗。但额叶皮层不是万能的,它的活跃并不是完全终止杏仁核的活动。也就是说,还是会有恐惧存在,但是我能够带着这种恐惧,通过自我调节,完成我的任务、实现我的目标。

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勇气,不是不恐惧,而是愿意带着恐惧前行。我依然是个内向者,但我也能很好的应对社交场合。我还是我,颜色不一样的花火。

参考资料:《人格心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信出版社

更多内向和内向的人(内向的人越来越内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