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磨剪子嘞——戗菜刀——”,看到这几个字,就不自觉唱起来的人,请举起你们的手。
朋友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这句家喻户晓的吆喝,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句吆喝声,好像南北通用,全国共享。
为何不管出现在山东、湖北,还是江浙,这句吆喝听起来都差不多?到底是从哪里传开的呢?
△电影《霸王别姬》里也曾多次出现这句画外音,听起来就像是全国通用的范本。
在记忆中,这声吆喝通常带着点渐变。
它一般会从窗外不知名的角落里传来,忽远忽近。每当这个时候,妈妈们就会拿着有点卷刃的菜刀寻出门去,找磨刀师傅好好打磨一下。
而同时,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像上流君一样,在家里也不闲着,跟着吆喝声,琢磨着节奏与声调,有模有样跟上两句。
仔细研究起来,其实念完这句吆喝并不简单。
首先,开头的“磨”字要长吐一口气,再中气十足地展开,像是剧场里的报幕,为之后的主人公作铺垫。而“剪子”二字出场时,气还得再及时收回来,进而声调一转,向上昂扬地飙起高音。
重点来了。气不要停,到了中间的“嘞”字,千万别直接行云流水地滑过去,要在鼻腔中来个抑扬顿挫的转折,铿锵下沉,一气呵成,好比华阴老腔。
这时候,终于能喘口气了,但暂时的停歇是为后面的“戗菜刀“作缓冲。
“戗菜刀”三个字讲究节奏均衡,间隔一致,难就难在要保持住十足的气量,不疾不徐、收放自如地动用口腔、鼻腔、胸腔之力,像是将军上战场,带着点视死如归的精神。
最后,“刀”一出口,“d”的音就自然地消失,而剩下的尾音“ao”则迎风悠扬,经久不散。
一曲终了,肺活量也被检测了个七七八八。
从小听着磨刀吆喝长大的上流君,一直以为这是家乡独特的方言,以至于上了大学,到了其他城市听到同样的吆喝声,还觉得十分亲切,结果没想到几乎全宿舍的室友都表示:我家吆喝也这样啊
虽然乍听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区,这句吆喝还是略微有些变化。
比如在衡阳,它还有了专门的填词作曲,成了妥妥的正统民歌。
而到了安徽巢湖,唱词都有了变化,先是“戗菜刀,磨剪子喽”,再调转过来,“磨剪子,戗菜刀哎”。
至于广东有些地区,吆喝中不夹杂装饰音,直接就是“戗刀,磨铰剪——磨铰剪,戗刀”,音量顺势而上,再一口气连接剩下的吆喝:“售买烂铜烂铁旧电视旧冰箱……”
南京的词儿也不一样,磨剪子还是磨剪子,戗菜刀却成了“铲刀”,所以,完整读起来,就是“磨剪子来——铲刀”。
但不管怎么变来变去,基本的吆喝声还是八九不离十。
不过,“磨剪子嘞戗菜刀”,到底来源于哪儿呢?
关于这句吆喝的由来,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最初起源于北京手艺人的民间吆喝。 至于为什么各地都有,据现有资料考证,这可能与70年代的样板戏《红灯记》有关。
选段里,身形瘦弱的磨刀师傅肩抗短板凳,凳前放着块磨刀石,在舞台上来回踱步,同时嘴里有间奏地念叨。
因为当时《红灯记》十分红火,连带着这两句口号的发音和旋律,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为当时手艺人们走街串巷时提供了吆喝的样本。
要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行业还相当红火。
在以前,切什么菜都只有一把菜刀,所以菜刀就成了高消耗物。(为啥妈妈切的西瓜总觉得有葱蒜味,也是从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在那个年头,缝纫机是四大件之一,很多衣服都要自己做,配套的剪子自然也很常用。一旦不锋利了,布料就可能会开线或者不齐。所以,磨剪子和戗菜刀,就成了当时的刚需。
其实早在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里,就有相关记载: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坊者,便可唤之。
可见,在宋朝,磨剪子和戗菜刀这两项手艺,就已经连在一起。
这两者修理起来用到的工具却很相似,工艺也不复杂。一条板凳,两块磨刀石,就足够了,甚至用不着开铺子。磨刀匠一般推个小车,或者扛着板凳,走街串巷,遇到有需要的,就地修理。
对于有钝口的菜刀,磨刀师傅会先拿着戗刀刮下一层表面的铁屑,再横跨在板凳上,双手握住菜刀,贴在粗石上前前后后打磨,直到平整。最后再用细石,一点点敲磨,每磨一会儿就用手指轻轻蹭下刀刃,直到确保它已经磨得足够锋利,这样,用起来就像是新的。
磨剪子的技艺相似,但更复杂一些。除了打磨刀刃,还要兼顾剪刀中间那圈相连的轴。如果过紧,行话称“紧口”,用起来会损伤剪刀的刃,师傅一般就松动下中间的轴,而一旦过松,就剪不动东西了,需要用铁锤适当地砸一下轴,让刀块贴近些
一旦家里的剪子或者菜刀不锋利了,大人们一般就会让孩子留意着最近是否有吆喝,而被委以重任的孩子也会时刻警惕。那时候,一声“磨剪子嘞戗菜刀”可是关系到一家接下来几天的吃穿大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走街串巷邀买卖的手艺人,当时的吆喝就相当于打广告,怎么念,也是门学问。
如果两步一吆喝,还没等别人听烦,自己嗓子就先哑了;而间隔太长,很多顾客又可能会被漏在声音的盲区里,念叨着,磨刀的怎么还没来。
尤其在早些时候,喇叭不时兴,所以一路纯凭人嗓,每句吆喝,都结合着美学与经济的实用原则。
想想若是倒过来,“戗菜刀嘞磨剪子”,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了。
比起i、u、e等元音为首的组合韵母,a和o的发音部位相对靠后,嘴型更开阔,声音传递效果自然就强了许多。
所以,说磨刀师傅们是民间音乐家并不为过,那一句铿锵有力、颇有旋律的吆喝,八成都带着点胸腔共鸣。
现在外放的“皮革厂倒闭”同款口号,充其量只是扯着脖子喊,无论从技术还是韵律角度来看,都差得远。
其实,类似的吆喝还有很多,相声《卖布头》里就有各行各业的九腔十八调—— “糖葫芦,糖葫芦,又酸又甜的糖葫芦”,“卖馓子嘞——刚出锅的油炸馓子”,“收头发辫子,收鸡毛——”
还有的,不止有吆喝,还有各种声音,摇拨浪鼓的、敲梆子的、打着小锣的......各式各样。 △《请回答1988》里的卖鸡蛋吆喝,也是格外洗脑。
这些年,这类的吆喝声越来越微弱,取而代之的,是路怒车鸣和街边小店的神曲轰炸。
很少有人再为一把菜刀而烦恼,大不了就换,谁也不缺这点钱。连以前从两元店存下的磨刀石,也渐渐派不上用场。
磨刀师傅们也只能缩小活动范围,操持着这份老手艺,或者就直接转了行当。
在这些吆喝逐渐淡去的背后,也是相关行当的集体谢幕。
商业规范化的要求,让走街串巷的商贩们都被统一聚集到了整齐的步行街,店面有板有眼,连牌匾都像同批厂家生产。
但得承认,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除去自带金字招牌的功效,更多时候,那声吆喝,承载着大多数人的期待。
说不准哪天能来,但赶上了,就是惊喜。而现在,也许只有在城市最隐秘的角落,才能听到两句纯正的吆喝,感受到这些原汁原味的手艺。
[1]姜燕. 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赵志英.浅析电影《霸王别姬》中的声画组合[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4):99-100+2.
[3]刘娟,廖梅淮,李巧伟.衡阳叫卖调的历史流变与人文价值[J].艺术评鉴,2019(05):29-30+58.
[4]刘奎龙.老南京的叫卖声[J].江苏地方志,2013(03):36-37.
[5]君山.“磨剪子嘞,戗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还记得吗?[EB/OL].今日头条,2019.
[6]张涛. 巢湖民歌的民俗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