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们今天来聊聊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一个是收入,一个是生活,还有一个是房价。每个人都希望能有高收入,能买得起房,能过上好的生活。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啊,最近这两年,房价涨不动了,工资也涨不动了,但是物价却在不断地上涨。你有没有考虑过这背后是怎样的逻辑呢?这三者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的内容会比较敏感,视频可能随时会被下架,建议先下载收藏再观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维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重视速度向重视质量转变的阶段,而传统以房地产产业链、人口红利为驱动因素的增长模式将逐渐受到调整。
以房地产产业为例,当前咱们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4%,距离70%的国际公认的初级发达国家的标准已经近在咫尺,未来,不会再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了,房地产的竞争将从增量竞争变为存量竞争,甚至有不少城市将出现住宅过剩的现象,一些财务管理能力较弱的房企将在这一轮行业大洗牌中出局,房地产产业链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发挥的作用正在逐年减弱。再看人口红利,这几年我们国家已经很少使用“人口红利”这个词了,因为不管从绝对数量还是人口结构来看,红利时代正在远去。
新生人口骤减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旧闻了,2016年全国新生人口总量为1785万人,随后逐渐减少,到2020年,只剩下1200万人。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逐年下降,国内老龄化问题同样严峻。没有人口就没有产业,人口是支撑所有经济的最根本动力。
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来说,未来要维持前三十年的经济增速,已经不太现实了。经济增长意味着产业发展,而老百姓的收入要提上去,是以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你处于一个夕阳行业,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小,涨工资肯定也不现实,因此啊,从根本上来说,大家觉得最近这几年收入增长慢了,说到底还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
不仅如此,2020年之后,新冠疫情在国内多地持续爆发,病毒一来,各行各业都要歇菜,对经济是个不小的冲击,造成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营发展不稳定,对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再来看看大家关心的房子,2021年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轮的调控,各地严格贯彻“房住不炒”的总方针,在一些住房资源较为紧张的城市,为了抑制房地产炒作,限购限价限贷已经习以为常,政策调控之下,房子也涨不动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房价数据,2022年1月至2月,全国商品房呈现出价量齐跌的态势,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9.6%,销售金额下降19.3%,销售均价降到了每平方米9845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7%。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统计的70个大中城市中,2021年8月以来,新房及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跌,其中新房价格出现下跌的城市占到了七成,二手房价格下跌的城市更是占到了九成之多。旦凡已经买了房的人看到房价涨不动了,感受都是不好的。中国人的家庭资产结构当中,房产占比超过六成,房价不涨,往往意味着家庭的资产增值较慢或几乎没有增加了。房价与收入没有明显增长,偏偏又遇到了物价上涨。
在大家感受到物价上涨之前,在商品领域,石油、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与原材料已经先涨为敬了,由于这些商品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大家没有切身的感受罢了,然而一旦涨价潮轮到了水果、蔬菜、乳制品等大家日常的消费品,大家的感受就比较深了。
那么,这一轮物价上涨的根源何在呢?商品涨价,也就是我们平时常常说的通货膨胀,首先反映的是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背后,往往又是货币供应量造成的,最近十几年,国家货币供应量居高不下,货币过剩了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但前几年,即便国家的货币发行规模已经不小,似乎没有遇到消费品涨价的问题,原因在于,房地产作为蓄水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以来,国内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吸引居民资金的蓄水池,“有钱就买房”成为普通家庭的共识,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十几年当中,各大城市的房价经历了多轮周期,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价更是实现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涨幅,老百姓认同房地产的造富能力,积极地将储蓄转化为了房地产投资资金。房地产这一巨大的蓄水池,吸引了万亿规模的资金,因此,货币过剩的问题未能体现在商品环节。
大多数买了房的人对房价上涨是喜闻乐见的,然而,房子不可能一直涨,否则,地产泡沫越来越大,对经济的伤害也会越来越大,这一点完全可以参考我们的邻居日本在90年代末房产泡沫破灭的历史。2021年以来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正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防止房地产过度金融化,从而危及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各地的房价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最为关键的是,在国家三令五申“房住不炒”之后,老百姓对房子的预期已经发生了变化,房子没有了造富预期和盈利效应,老百姓不再买买买,大量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撤出来了。
那么,这些流动在市场上的资金还可以去哪里呢?有的人会说资本市场,相较于房地产的体量来说,国内可以与之较量的第二个“蓄水池”就是资本市场。这几年,我们国家为了加快科技型企业的上市融资,对资本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19年,国家在上交所新设科创板,为科创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政策支持,随后,在创业板及科创板实施注册制,进一步规范企业上市行为,引导更多优质企业上市,使得国家资本市场与国际规则进一步接轨。
然而,股票市场是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市场,某种程度上来说,门槛比房地产市场要高得多,少一点儿认知和判断力都不行,炒股容易心态不好,买基金又拿不住,由于专业能力不达标,对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很多人很难在资本市场有所斩获,十炒九输,并不是没有道理。
特别是有一些朋友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盲目进入股市,很容易是“带着暴富的期望冲进去,抱着回本的奢望撤出来”,最终,痛定思痛和股市告别。于是,在房地产蓄水池造富能力减弱,资本市场门槛太高的背景下,大量的资金没有好的去处,开始进入商品领域,先是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现在,又轮到咱们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和日用品了。
2022年以来,国内各地已经开始出现“放松地产调控”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当于重启房地产这一蓄水池,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物价的作用。然而,政策只是决定房地产未来方向的其中一个因素,诸如人口、土地等其他因素也将影响房地产行业走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房地产蓄水池的功能能否恢复,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物价上涨,咱们老百姓最好还是要了解一下这背后的逻辑,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如果什么都不去了解,等到发现生活成本一下子涨上去了,体验感就会比较差了。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说这么多吧,有说得不够全面的地方,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的,点赞加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