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卡农的原唱是谁
外国的!
【创作背景】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这是作者在意大利 *** 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侬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 *** ,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卡农的原创是谁?
约翰·帕赫贝尔
其实这个曲子的原名是"D大调卡农和吉格"(Kanon und Gigue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 D-Dur), 作曲年代一般猜测为1680年前后, 起初是为三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乐器(一般是大提琴)而作的一个小品. 而现在能找到的版本则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卡农(英文是canon), 既和加农炮无关也和日本那家佳能公司无关. 卡农就是一种复调写作技法, 和赋格啊什么的类似. 拉丁语原意是"规则,规律", 即各个声部有规律地互相模仿. 正统的卡农包括倒置(相对前面音程的转位高音和低音变调的变化), 逆行(后面的音程是前面的音程逆向演奏), 增音(以通常音符两倍的时间来重复主旋律), 减音(把音符紧缩为原始时值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重复主题的方法). 其实卡农作为一种技法是很常见的, 比如保卫黄河中的那段轮唱, 或是贝五的第一乐章. 而吉格则是一种民间舞蹈, 大概如同快步舞. 比较流行于爱尔兰和苏格兰. 不过现在吉格那部分很少能听到了.
回过头来说, 这首曲子和它的主人一样默默沉睡了几百年. 直到1974年, RCA发行了一张LP, 收录了佩亚室内管弦乐团演绎的帕赫贝尔的卡农和法实的小号协奏曲. 自此后此曲时来运转, 各家争着录制发行自己的版本, 并造就了一个保罗-福塞尔式的恶俗的典范.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也是福塞尔心目中恶俗音乐中当仁不让的头面人物.)到了1991年, RCA就可以推出一款名曰:帕赫贝尔金曲 *** 的合集CD了, 光那个卡农就有8个不同版本.
卡农原版是谁的作品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而非一部作品。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卡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人们通常说的卡农是指D大调卡农与吉格(德语: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称约翰·帕赫贝尔卡农(Pachelbel's Canon),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最著名的作品。因为它是最著名的卡农乐曲,有时也常以“卡农”代指。
拓展资料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 *** ,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复调音乐。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农。
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卡农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