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为生产企业,今年的限电措施好像很严格,有开二停五,有开一停六,可能我们会有疑问,咱们这么多电厂,这么多世界级的水电厂,为什么还会缺电呢?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8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2.8亿千瓦,同比增长9.5%。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0亿千瓦,同比增长33.8%。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2.8亿千瓦,同比增长24.6%。
下图可以看出,发电量构成中,火电占73%,目前仍占发电量的绝大多数,水电占12.47%,没有想象中的大,而核电占5.04%,少于风电的7.28%,太阳能2.22%,是最少的;风电和太阳能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3.8%和24.6%,这二块的增速是相当大的;火电仍是主要发电方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3%。
到底是不是缺电?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二个方面来分析。
需求端: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上半年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工业用电贡献率明显超过往年水平。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2%,较2019年同期增长15.8%,两年同期平均增长7.6%。这些数据表明,用电需求是确确实实增长了。
需求增长的原因:
①由于国外疫情的控制,社会经济的恢复,各类产品的需求放大,因此今年我国出 *** 增,工业生产自然上涨,工业用电自然处于放量的阶段。上半年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6.5%,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近70%。煤炭消费较快增长,发电、建材用煤增长显著。上半年煤炭消费同比增长10.7%,较2019年同期增长8.1%。其中,发电、建材用煤持续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5.7%、12%,电煤对煤炭消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6.7%。工业用电的增长导致电供不应求,为了保民生,只能限制工厂用电。
②其次是电动车数量的增长,不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电动其他车,这几年的增长非常的快,市场的保有量也很大,据统计,2021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90万辆,每台电动车都是行走的耗电用户,如此多的电动车充电、耗电数据将非常惊人。一台85Kw的特斯拉充一次电达到了85度。一个月充电五次就是425度,相当于一个家庭月用电量,2020年新能源车保有量是492万辆,也就是说这些车的用电量相当于增加了492万户家庭用电量。
供给端:
①前面提到,我国的发电主要还是煤电。煤炭行业前几年因为供给侧改革,许多小矿被关闭或收编,煤的供应自然就是有限制的。其次印尼是我国最大的煤进口国,2020年进口1.28亿吨,我们2020年煤炭产量38.4亿吨,印尼占我国煤产量的3.33%。由于受疫情影响,印尼煤的产量和海运费高涨,2021年自然导致到岸的煤进口数量减少,这也导致煤电厂的发电受影响。
②核电增长并没想象中的快。我国核电占全国发电量的5%,远少于法国的70%和美国的19%。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影响,我国内陆的核电站建设基本停滞。桃花江核电站也没消息出来了。
下图可以看出,核电站还是在沿海的地方,数量不是很多。在建的机组才15个。远满足不了用电需求。
另一方面,受北方寒潮来临,煤电都首先要保民生,保住供暖用煤和用电,因此,接下来的限电可能并不会松。
总的来说,受碳达峰影响,社会用电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供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会趋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
为什么要限电限产?
这里面至少有三大原因:
一是,煤炭价格上涨,煤电厂发电,是纯亏的。
在中国,电力是公共产业,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电费价格上涨,关系到国计民生, *** 不会轻易调高电价。
事实上,在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发改委就曾发布消息称,有必要调高电价。但在舆论上,遭到诸多反对意见。
中国电力行业是国营独资垄断,涨不涨,是 *** 说了算。但 *** 会深度考虑到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不同意电费涨价, *** 想涨价,阻力很大。不像美国,德州一场暴风雪,电价就能暴涨100倍。
电费涨价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电价不涨,可煤炭价格却猛涨。由于中国对澳大利亚煤炭进口实施限制令,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仅78万吨,同比下降98.6%,基本上就不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了。
在禁止澳煤进口后,中国增加进口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哥伦比亚以及菲律宾的煤炭。但这些煤炭进口成本都比澳大利亚煤炭更高。
国产煤炭由于品质较差,埋藏较深,开采成本也比澳大利亚的露天煤炭高得多。在过去,中国之所以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煤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澳煤比国产煤成本更低。
而中国70%的电力都来自于煤电。煤炭成本一高,电力成本就迅速拉升。可是,电价不能上涨,煤电厂就只能亏损发电。
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发电,越亏损。有些煤电厂就干脆停工维护,减少发电。
但相反,风电、核电、水电等绿电,却完全不受影响,能够持续供应。相比于煤电,风电、核电、水电等绿电,潜力更大,势头更猛,更可持续。
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猛涨,中国的产能扩张,并没有带来利润的高增长,尤其是轻工制造产业。
中国的轻工制造产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国际大牌所拿走。就拿我所在的广州来说,一件普通T恤的制造成本大概就5块钱,出厂价一般就8块,毛利3块钱。
但是,要扣除尾料、房租、税费、水电等其他成本,一件T恤的净利润也就1块钱。可是,这件T恤只要挂上一个外国名牌,就能卖到100多,200多,其实都是同一批工厂所生产。
所谓的日货、韩货、欧货、美货等,广州南村镇的服装厂全都能搞定,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名词:中国货。
新崛起的全球第一大服装品牌希音,就诞生于广州南村。
但中国的服装厂却并不赚钱,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料成本,赚取微薄的利润,竞争非常惨烈。限产,可以提高中国轻工制造产业在国际供应链中的议价权。
这时,就有人会担心,那我们买衣服会不会涨价啊?可以告诉大家,不用担心。消费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供应端的涨价压力,短期内不会传导到消费端。因为在供应链中,中国工厂长期处于被压榨的状态,他们只是拿回本该属于他们的利润,压缩的是品牌端的利润点。
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议价权。
三是,预防通胀风险。
美国人超额印了很多美元,这些美元不会凭空消失,他们来中国了。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卖到美国,换回美元。但这些美元在中国是不能花的,得换成人民币。
中国企业从美国赚回来多少美元,中国央行就要兑换与之相当的人民币。结果就是,人民币越来越多。美国的大水漫灌,都灌入中国的流通市场。
再加上,国际资本疯狂炒作大宗商品,铜铁粮油豆等很容易被哄抬价格,从而引发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钱在供应端过热,可以拉动生产,但转移到消费端过热,就极容易引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四是,预防产业过热。
别看现在,中国制造业海外订单源源不断地进来,但美国不是没想过,对中国纺织工业下狠手。新疆棉事件,过去还不久。
在热钱的涌入下,中国轻工制造大规模扩张,可一旦海外订单下滑,又会造成巨大的生产浪费。中国现在需要扩张的是中高端制造业,不是低端制造业。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逐步深入,一部分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是必然的趋势。在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低端产业盲目扩张,不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潮流。
而这一切的调整,都有着一条大主线,它就叫:碳中和。
中东战争为中国带来了21世纪前20年的重大战略窗口期,但从2020年以后,碳中和就将是中国产业变革最坚定,最确定的一条大主线。
碳中和,让传统的化工、电力、能源等产业,迎来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代。它引领着供给侧改革,带动人类新消费习惯的转变,重塑全球能源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