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最难懂的十大方言有哪些,最难懂的十大方言图片,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最难懂的十大方言有哪些,最难懂的十大方言图片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最难懂的十大方言有哪些,最难懂的十大方言图片

2013年12月网友发布的“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走红微博,温州话在中国数十种方言中一跃而出高居榜首,广东话、闽南话紧随其后。

在排除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之后,以上10个方言就是网友们统计出来的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其实这也都是不完全的,还有很多非常难懂的方言并没有被列举出来,比如湖北的咸宁话、苏州张家港话、长沙方言等难懂的方言也都没有上榜。

1、温州话(温州) 2、潮州话(潮汕闽南语) 3、广州话(粤语) 4、客家话(中国台湾) 5、雷州话(闽南语雷州话) 6、闽东语(福清、平潭等地) 7、吴语(苏州话) 8、吴语(上海话) 9、陕西话 10、四川话

一、温州话(俗称“恶魔之语”)

温州话是网友们排出的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的第一位,主要分布与温州市区及下属县市,温州话的特点就是

“一个字都听不懂”!!!

在网上还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用来调侃温州的难懂:“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讲鬼话”,将温州方言比喻成为了“鬼话”,只有“鬼”能够听懂在将什么。也被称之为是“恶魔之语”,可想而知它的难懂程度了......

二、潮州话(又称潮汕话)

潮州话所说的就是潮汕话了(潮汕:指我国广东省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细化听闽南语歌曲的人应该都知道《三分天注定》这首歌吧?跟着音乐来唱可能觉得还没有什么,还可以模仿出形来,但是在当地人们交流的时候,语速非常之快,就像是打机关枪一样,你就会一脸懵逼了...在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也是排在了第二位。

三、广东话(粤语)

广东话就是指的粤语了,在粤语歌盛行的今天,广东话在现在已经是广为流传了,年轻男女都会那么两句,如今已成为方言界中的“霸主”了,但是话又说回来,粤语还是非常难懂的,一般不懂粤语的人根本就是一句都听不懂,所以网友们也是将广州话排在了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第三位。

四、客家话(中国台湾)

客家话应该还有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这种方言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客家话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华人社区。也是非常难懂的一类语言哦!

五、雷州话(闽南语雷州话)

雷州话也是闽南语中的一个分支了,但是和地道的闽南语又有所不同的。雷州话发音和泰语非常类似,本地人会说雷州话的大多都能听懂泰国话,泰语你听的懂吗?莎娃迪卡...简直是懵逼了,也是一大难懂的一个方言了。

六、闽东语(福清、平潭等地)

闽东语现在主要分布在闽东地区的18个市、县,结合了闽南语、粤语的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流派,在音韵及词汇上带有一些闽南语的特征,这是闽东方言其它地方方言所没有的,也是非常的难懂的哦!

七、苏州话(吴语)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八、上海话(吴语)

上海话也是比较有特色的,知道的人也是非常的多,毕竟是国际一线大都市嘛。在上海的本地居民中,他们的方言那就犀利啊!语速是超快,“侬呜出哇”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你下车吗。小编曾在上海待过两年也只学会了简单的几句。可见这方言是有多难懂了。

九、陕西话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十、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mmp是什么意思?就是四川话妈卖批了(骂人的话)。

概览之后,阿术带大家重点学习一下第一名是如何炼成的,如何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温州方言词汇“吃天光”?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剧照

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此次方言,也叫瓯语,分为瓯江北区瓯语和南区瓯语,其内部复杂之处从下图可见一斑。事实上,即使乐清市和永嘉县同属北区瓯语,二者语音的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瓯语素来就有“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的说法。但撇开语音不谈,在词汇上,温州话内部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

《温州商报》2018年4月有过报道,标题为“温州人吃‘天光’首选,一碗糯米饭开启充满能量的一天,同意的请举手!”。电视媒体曾采访过一家名为“天光故食”的温州早餐店,店内提供“天光豆浆”、“日昼菜米饭”等菜品。

想必大家对“天光”都不陌生了,张口就是朱熹先生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者便是范仲淹登上岳阳楼,提笔挥就的一片盛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文作品。

天光,读作tiānguāng,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包括以下8种意思:(1)自然的智慧之光;(2)日光,天空的光辉;(3)白昼;(4)喻君主;(5)犹天色;(6)晨光;(7)天亮;(8)天气。

上述两首诗歌中,“天光”皆取第二项“日光;天空的光辉”之义,反观温州方言,“天光”与“豆浆”、“吃”搭配,似乎并不能同释义中的“天色”、“智慧”、“白昼”相联系,更不用提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君主”了。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朋友一定已经从语境中猜到七八成了吧?没错,温州人说的“天光”就是指“早饭”!

《在温州,人人都是24小时美食家!》这篇报道为其含义做了简单的解释,文章开头就提到“在世界上最难懂的语言——温州话中,一日三餐的叫法却特别形象直白:‘早饭’是‘天光’,‘午饭是‘日昼’,‘晚饭’是‘黄昏’。似乎‘看看外面的天色考虑这顿吃什么’跟‘研究如何赚钱’一样,成为了可爱的温州人民最津津有味的日常。”可见“天光”这一用法已经从方言进入书面语体,被温州地方媒体广泛使用,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不止温州,在温州附近一带的方言如瑞安话中,吃天光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吃早餐,吃日昼即吃午餐,吃黄昏即吃晚餐(也有“吃落昏”的说法)。

但穷尽“天光”在汉语大词典中的8项意义,表面上看来都不能与“吃”直接搭配呀,“吃天光”凭什么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刷新存在感呢?

不急,我们先来看看“吃天光”的语法结构。作为一个“动词+名词”的典型动宾结构,“吃天光”可以在句子中独立充当话题、主语、谓语、宾语。

(1)“吃天光”是瑞安话吃早餐的意思。(《瑞安日报》2014.08.08)

(2)这店一边的店闼板开爻,已经有人来吃天光了。(同上)

(3)你每日天光几点钟吃?(自造)

“吃”和“天光”之间可以添加定语,包括数量词和形容词。

(4)所以,争取早起吧,去吃一餐温暖的“天光”。(《温州日报》2011.09.06)

大家最好奇的一定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吧?这就需要引入认知语言学中非常普遍的转喻理论了。

转喻理论最早由沈家煊(1999)提出。沈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来自人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生活经验的 *** 在历史长河中日积月累便形成了整个民族的集体经验,自然也就形成了社会的普遍认知。

沈家煊先生目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部委员,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之一。也是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顾问。

除了沈先生外,许嘉璐,江蓝生,胡明扬,裘锡圭,潘书祥等专家也出任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顾问,董琨任主任,还有20余位专家参与了语言学名词审定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2011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了语言学名词,内容包括:理论语言学,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辞书学,方言学,修辞学,音韵学,训诂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13个部分,共收词2939条。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语言学规范名词,可以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官方权威术语知识查询平台——术语在线上检索查询。

至于沈先生提出的转喻理论,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从小就学过转喻?最熟悉的便是“不用谢,我叫红领巾!”

简单说来即修辞手法里常说的借代,实质上是指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策略,借红领巾这一标志代替少先队员群体,同时达到了突显少先队员乐于助人这一表达效果。反之亦然,如“他(整体)聋了”,实则指“他耳朵(部分)聋了”。

转喻不局限在部分和整体之间,通常认为转喻是同一个认知域内具有相关性的要素之间的映射。我们知道动词“吃”的搭配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在本义上和食物搭配以外,还可以说吃食堂、吃大碗、吃大份等,温州方言所说的“吃天光”也应当归入这类。认知语言学家Mark Johnson所提出的“迫力”图式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词组存在的理据。

汉语词典中,吃的本义是“把东西送进口中咽下”。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这一过程除了涉及到施事(Force)和受事(Goal)两个语义角色,还涉及到“吃”这一动作发生场域中的其他因素:时间(Time)、处所(Location)、方式(Way)、工具(Instrument)等。当多个因素同时出现时,人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关心的事物上,体现在语言结构中就表现为强调这些非必要结构成分。

吃食堂——(在)食堂吃——强调处所

吃一斤——吃一斤(粮食)——强调数量

吃天光——(在)天光(时)吃——强调时间

(5)你们小单身汉,连个做饭的地儿都没有,一天三顿吃食堂,太可怜了。(《中国式离婚》)

(6)比如有些民工一天吃一斤半,有些妇女一天二两、三两,三两就可以了。(《百家讲坛》)

沈家煊(1999)在解释“的”字结构时提到,事物显著度的差异蕴含着内在规律。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显著,如“他”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比“耳朵”这一器官显著,所以我们说“他聋了”而不说“他耳朵聋了”;容器比内容显著,如“壶开了”,实则是“壶里的水开了”,因为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度更高;近的事物比远的事物显著;有生命的能动的比无生命的不能动的显著。

了解这些显著性规律之后,再来审视“吃天光”是不是容易了很多呢?

不难发现,“天光”一词取释义(7)时,以“天亮了”这一显著的时间变化现象,提醒人们起床劳作的时辰已到。“日昼”指的是正午太阳当头,提醒人们该是午休用餐的时候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无法依赖精准的秒表,而只以太阳的位置为参照,抓住从天光到黄昏的每分每秒,辛勤劳作,盼着一个丰收的金秋。“天光”作为时间节点,同谷雨、立夏这类24节气一样受到劳动人民的密切关注,与其所转喻的“早餐”相比是可见的、动态的,毫无疑问其显著度更高,更容易受人们感知。因此“吃天光”很容易就突破语言的藩篱,进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为人们所接受了。

温州人民将三餐同晨昏联系起来,当熹微的晨光穿透窗棂上那一层薄纱,将人们从睡梦中唤醒,迎来崭新的一天,也许正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淳朴的价值观。

更多最难懂的十大方言有哪些,最难懂的十大方言图片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