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代是十进制吗(中国古代为什么用十六进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代是十进制吗(中国古代为什么用十六进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代是十进制吗(中国古代为什么用十六进制)

度量衡的衡,也就是重量,主要是用来交租子交税的。先秦对私田实行的是原始平均主义,奴隶主要发财只能打公田的主义,私田的公民一开始要承担打仗的义务,因为民兵缺乏战斗欲望,后来才开始对私田收税,养职业、半职业军人长期作战。重量单位的递进规律背后,反映着农村编制的递进规律。铢是基本单位,同一块田,每年收的铢是不确定的,要打仗了就多收,不打仗、王心情好或者灾荒就少收。《管子,第六十九,乘马数,》王国,守始,国用一不足,则加一焉。国用二不足,则加二焉。国用三不足,则加三焉。国用四不足,则加四焉。国用五不足,则加五焉。国用六不足,则加六焉。国用七不足,则加七焉。国用八不足,则加八焉。国用九不足,则加九焉。国用十不足,则加十焉。人君之守高下,岁藏三分,十年则必有三年之余《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代,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西周,4井12家24个成人组成一个村邑,64井16个村邑组成一个甸邑(1个甸邑出马车一乘),10个郊人甸邑和10个遂人甸邑加1个都城和4个县鄙(属于贵族私有,不收税,但要出马车1乘)组成一个都邑(也就是1个都邑出马车25乘),战国,把约36井公田全分给了奴隶变私田,大部分的甸邑一个甸邑多出了8个村邑,变成了30个甸邑(加1个都城和4个县鄙)组成一个都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二级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秦制“大率(县)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银雀山汉初竹简《库法》:“大县百里(越大越容易囊括废地),中县七十里,小县五十里。大县两万家,中县一万五千家,小县万家(近5760家农村人口,以及随着产量生产力的提高和非农人口的增加,而繁荣起来的小都3000家人口和4个县鄙各500家人口)”。所谓战国时郡比县小,很可能是错把“都”看成了“郡”。都,在战国以后专指点而不指面,但是周朝的都,既指点也指面。《说文》中的注解称“地方千里,乡为百县,县有四郡(都)”,正方形边长一千周里,有100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大都。郡音形同君,是国家级别的,五十周里的小都离战国的国家,面积差太远了。汉朝一个郡一般有20个县,王国一般有4到8个县。所以只能是古人错别字了。 《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所以总面积2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子爵领,可用的只有正方形边长五十周里的一个小都,也就是战国的都、汉初的万户小县。总面积3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伯爵领,可用的只有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一个大都,也就是战国的都、汉初的2万户大县。 西汉公元前后,6300万人口,公元2年共103个郡、王国等郡级政区,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拆分了很多2万户大县,保留少数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基本上大部分都是万户方五十周里的小县,5人1户,1000个1万户小县就是5000万人口。再加上少数人口大县和边疆山区一些地广人稀的县。 原本方百里,四分之三到一半土地是不能用的,比如男爵是1个百里1个都邑,有1个大县。子爵是2个百里2个都邑,有2个大县。伯爵是3个百里4个都邑,3个大县4个小县。侯爵是4个百里5个都邑,4个大县4个小县。公爵是5个百里10个都邑,20个小县。但是从西周到春秋到战国到汉朝,人口也翻了4倍,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极大增加,所以4个都邑组成一个理论值23040家的2万户大县,也指4个小县的纯农业人口的产出。 王说,今年一个成人收5000铢,那么监察官只要数数县令交上来的是不是5000石就好了。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型,但是全国有无数个县可以互相对冲,搭建这种模型有助于管理。

更多古代是十进制吗(中国古代为什么用十六进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