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高中低,实际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声部分类,这是从美声当中延续过来的。类似分类在民族唱法当中不是特别明显,因为民族唱法当中自然就把那些声音偏低的给排除在外了,认为他们本钱不好,特别是比较低的女中音,基本也被排除在外,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残酷,又非常狭隘的做法。戏曲行当当中也有类似的分类,青衣花旦小生老生,当然强调的更多的是角色功能,实际上也是对音色和音域的一种界定。
流行歌曲当中没有这样的分类,但实际上男高男中男低的音域分别仍然是歌曲不可回避的。
在美声教学当中,大约20年前,比较主流的观点就是看音域的范围。准确的说,就是按照既定唱法,发出既定状态和感觉的声音,这个声音能够跨越多大的范围。以此来辨别。
最近十年,好像观点翻转过来,主流的看法是,不看音域范围,而是看音色。
在声乐教育当中,有的时候一两个权威发出一两种富有蛊惑力的声音,学生们就会把这种观点传播下去,影响后面的老师和学生。谬误就是那么发生的。
20年前的观点是正确的,男高男中男低,其实看的就是声音高度的范围!
实际上在美声的歌曲当中,作曲家首先考虑的是为角色设定一个合适的音域,男高音,会从c到c两个八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面,因为人的音色有不同,有的轻薄,抒情,有的雄壮有力,因此,在同为男高音的人群当中,寻找符合这个角色音色需要的声音。
最近矫枉过正了,看了一些知乎上的留言,的确,在很多音乐专业院校当中流行的观点就是,断定中高低,不看高度而看音色。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狭隘的。
例如,普遍认为,即便没有高音,音色明亮清澈,或者声音比较轻薄,仍然可以化作高音的范围。那么请问,这种没有高音的歌手怎么样完成指定的角色?即便是后来通过音乐的拓展,也会受到喉位的限制,闭口音咬字,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很多咬字不清的歌手,很多并不是职业习惯不对,而是被错误的划分到了高音区的范围,他无法胜任,只能用这种方式完成作品。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倾向于认同过去20年前的划分标准的原因。
一个歌手,首先在基本的音区上能够完成一首乐曲,继而再去锤炼音色,改变音色,或者歌剧的导演因角色不同选择不同音色的歌手。
只谈及音色,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音色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主要因素是声带的长度,声带的厚度,声带边缘的厚度,肌肉群的具 *** 置。肌肉群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声带闭合点的位置,直接影响音色,也就是声音位置高低能够控制的声带闭合的松紧度,或者控制控制声带振动段是长还是短,这个直接影响声压,影响效鸣效果,这决定了音色的明或暗。
同为男高音,有人声音像男中音一样厚实,黯淡浑厚,有人可能会抒情抒张,有人则可能偏向于童声,声音脆亮,有人则可能像理想当中的标准男高音,有金属音色。但你不可否认,他们都是男高音。很多人把那些声音较为浑厚或者暗淡的,归入男中音的范畴,实际上是非常不明智的。这些声带较长的人,注定他们的声音不可能关的特别结实,注定他们的声音不可能获得非常强的生压,就不会有那种明亮的音色,但是却可以做的宽广雄厚有力,也就是戏剧性极强的大号高音,对于这种声音,经常的做法是做窝,而不是把声音压成一条明亮的线,俄罗斯学派经常这样做,当然,可能因为帕瓦罗蒂等人的关系,意大利人强调把声音集中起来的观念在中国影响更大。实际上意大利的这种观念,把很多声带较长,声音不够明亮的潜在男高音给打发掉了。这种男高音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声带较长,但是喉腔比较开阔,特别是上下比较开阔,喉位可以降得很低,而声带通过调节震动点是可以获得较小的振动面积的,同样可以获得高音,再加上刚才说到的口腔开阔,喉位低,所以不影响咬字,可以轻松的唱出男高音的音域。但他们的声音比较松散,暗淡,但他们仍然可能成为优秀的男高音。再说一遍,男高音的音色未必就是明亮的。只不过明亮是今天的主流。
在正经的歌剧表演当中,必须考虑到多元的音色,并不是只有特定的音色才可以成为男高音,上面提到这种音色暗淡不那么明亮的男高音,可以被很多优秀的角色所使用。我们需要这种这种暗淡的类似男中音的音色(实际上音域范围是男高音),就为了更好的塑造歌剧当中特定的角色,另外,为了和那些明亮的绝对主角男高音形成对比,往往也需要一些黯淡的配角男高音。在中国的声乐教育当中,根本不会强调歌剧上所讲的配角男高音,而是直接把这一类人直接扔进男中音加以训练,但你知道,他们本来就是男高音高音,他们的中音区可能同样是暗淡松散的,所以在男中音的错误的职业生涯中那种,也不会有较好的职业发展。
实际上就目前高度发展的声乐技巧而言,无论是流行还是美声唱法,都使得人的音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调整,换句话说,掌握了正确发声方法的歌手,可以掩盖原来的本钱,平滑的越过换声点。所以对于这种专业歌手,进入音乐学院进行继续训练的时候,没经验的老师们就会比较头疼,老师们就得花很多时间去确定他究竟是高中低的哪一种。所以才衍生出了需要看音色的观念。但是请不要忘记,音色也是可以调整的,音色也不完全靠谱。
听音色的做法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使得我们的声音训练非常单一,歌手声音方面的个性被严重忽略。当一个老师听到能够唱得非常高但声音较为松散暗淡的声音时,或者听到中音区比较厚重但往上走会比较单薄的声音时,听音色判断,直接把他们打入男中音的范畴。但是这些人如果按照中音来训练,很可能磨去了他们本该有的天分,而且导致他们低音区的训练非常艰苦,而且效果有限。因为本来他们就是男高音。为什么不花更多的时间去磨练他们的音色呢?
其实在业余的,或者叫初步的音乐教育当中,因为学习者都是大本嗓,所以断定他们的本钱到底是什么,非常容易,那就是看音域,或者说直接看坎,也就是看换声点,看他们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到底真声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极限。因为他们不具备掩盖换声点顺利换声拓展音域的本领,是什么就是什么。
一个歌手到底能唱多高,或者说能在有效的范围里边儿,用比较高的质量完成多么宽的音域,这事儿还是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换声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但这不意味着一个换声点很低的人不能成为男女高音歌手。
听音域来辨别高中低,对于专业歌手来讲,也就是那些经过了一些换声区训练的歌手来讲,除了听换声点点,有一个非常靠谱的方法,就是看他假声的最高位置能唱到哪里。这个决定了他们声带的最终可拓展性。即便他们通过换声,最终也不可能超过假声的最高点,对于男生来讲,闭口音的纯假声(头声),如果能较为自然的触碰到男高音high c上面的a,基本断定为男高音无误,无论它是什么音色。音色可以未来调整和开发。
对于一个女生来讲,闭口音的假声,如果能比较自然的触碰到女生high c上面的e或者f,基本确定为女高。
在国外,有些比较高的男中音歌手,老师会尊重他们的意愿,请他们自己选择到底是唱男高还是男中,基本不会参照他们的音色,因为没有什么样的音色是绝对正确,绝对标准的。甚至有的老师根本不去确定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因为训练模式都是一样的。
一个比较高的男中音,如果最终走了男高音的路线,通过最后的训练,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这些声带能力比较强的,会获得非常强有力的混声,以此来完成男高音的工作。另一种声音比较轻薄的较高的男中音,这可以唱比较抒情的委婉的混声,以此完成男高音的工作。前者比较适应性格雄壮的角色,后者适应比较阴柔和婉约的角色。他们都是通过很强的换声能力,发挥自己的长项。所以看一个歌手在保持声音厚度和真实性的前提下,究竟能混到什么高度,是判断一个职业歌手中高低的标准。简言之,对于职业歌手,仍然要看他们的音域范围。说的再简单点儿,判断高中低,还是看音高。
音高范围定住了,应该允许他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的音色。过去我们常说男高音嘹亮,有金属音色,那只是一般而言,这是教条,音色多样化才是声乐艺术应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