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零式战机缺点(零式战斗机为什么落后),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零式战机缺点(零式战斗机为什么落后)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零式战机缺点(零式战斗机为什么落后)

简单写一下吧:零式战斗机是一款体现了集中昭和时期日本国家发展特色的战斗机,他一方面体现了日本航空技术人员追赶世界航空科技巅峰的决心,一方面有突出体现了日本航空技术在核心领域的短板。

在如今的日本文化创作者的大力扶植下,零战这款飞机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超了零战本身的技术实力了。

总的来说,零战在1942年以前还算是比较先进的战斗机,但由于设计冗余度小,日本综合系统短板较多等原因,在42年以后快速落伍,最后沦为完全的炮灰飞机。

零战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日本航空发动机水平的缺陷较大,日本的航空发动机在二战时期应该是参战的主要大国当中最差的。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来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在二战前,其技术难度上来说是气冷小于液冷,液冷发动机的出力小,但内部空间紧凑,由于战斗机活塞式发动机一般安装在机头,对拓展飞行员视野,缩小整机尺寸,减小风阻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气冷发动机直径较大,且设计时不需要考虑冷却液管线的排布,同时可以直接堆砌一排6-8个气缸以加大出力,设计难度上小于液冷。但即使是设计难度较小的气冷发动机,日本发动机也面临功率密度不足的问题。直径较小的“誉”式发动机功率不足1000马力,而“金星”发动机则为1200马力,但是直径较大,出于飞机续航力,整机功重比等方面的考虑,堀越二郎选择了较小的发动机搭载较轻小的机体,这就决定了零战的基本设计架构。也决定了零战在设计上不可能依靠高功重比走能量机的路线。

同时,零战的机体较轻,因此更需要考虑飞机架构的完整性,而不能将飞机的主要结构拆分,如零战的驾驶舱-机翼翼根段必须是一个整体,因此只能在焊接技术较好的大型工厂内进行这种复杂多面体的整体焊接,而德国bf-109则可以将机翼和驾驶舱完全拆分为几块板状零件,因此可以在小工厂首先完成板状零件,然后进行总装,这种方面的差异也导致零战的生产难度较大,且必须集中在大工厂制造核心的翼盒,进而限制了其生产速度。

零战的发动机出力小,不得不选择全方位的减重,因而在防护方面没什么考虑,全机没有防弹玻璃,也没有保护驾驶员的钢板,自封油箱也没有及时安排,种种安全因素的舍弃导致零战的战损返回几率极低,因此也导致了日军精锐飞行员一旦数量下降,日本飞行员的损耗速度明显加快。

零战的火力方面则是日军军方“拍脑袋”的产物。零战设计的体量和减重本身就导致其很难搭载大口径机炮,但是军方依旧强行要求搭载20mm机炮,因此零战只搭载了2门99式1号机炮和7.92mm航空机枪。这种机炮本身仿制自厄利空ff型机炮,属于较落后的型号,且为了减重还进一步缩小体积,减小炮口初速,最后沦为糖豆发射器,令飞行员的射击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开战时的美国战斗机的情况来看,日本当时最好的选择恐怕应该是选择给零战安装4门13.2mm机枪更为合适。

尽管零战因日本系统工程上的缺陷导致了很多问题,但日本设计师依旧结合了当时的世界航空发展先进经验,尽可能给零战提供了先进技术的应用空间。零战采用气泡式座舱设计,飞行员座椅位置较高,令飞行员视野较好。同时零战还首次在日本战斗机上使用了收放式起落架。

总的来说,零战的良好的狗斗盘旋性能的取舍是日本军方思维局限+日本航空发动机水平不足的共同产物,日本的航空设计师在本国糟糕的子系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聪明才智,积攒了零战这一种相对先进的战斗机。

零战在太平洋战争初的良好战绩,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因为日军飞行员在太平洋战区的素质优势导致的。太平洋战争初,英国早已经忙于对抗德国,因此留在英殖民地的飞行员素质不高,训练水平也不足。而美国虽然工业实力雄厚,但是美军飞行员缺乏足够经验,且美军指挥官的长期学习教育上,也未能及时适应接受英德对抗过程中的能量战的理论,因而形成了基于一战的狗斗空战的思维,主动驾驶战斗机寻找零战狗斗,自然也就中了零战的下怀。如澳洲空军使用喷火寻找零战格斗,就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不过伴随着美军官兵逐步适应了战场环境,这种不利因素也就开始削弱了。如萨奇剪式机动强调二打一,实际上就是在依靠美国强大的战斗机生产能力和生存能力进行作战,日军零战防护几乎没有,搜救水平更加不足,因此零战被击落以后飞行员死亡的几率较大,而美军虽然看起来损失一架f4f战斗机,但美军f4f防护较好,搜救体系支撑完整,因而美国飞行员死亡率低于日本,且战斗机的产量足够快速补充,因此在战术上的一换一,在战略上是有利于美国的。

综上所述,零战是一款日本航空公司竭尽全力研发的产品,只不过日本航空工业在子系统上的缺失,的确不是一朝一夕打鸡血放卫星就能凑足的。

更多零式战机缺点(零式战斗机为什么落后)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