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逆商是一笔财富-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培养孩子的逆商的方法),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逆商是一笔财富-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培养孩子的逆商的方法)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逆商是一笔财富-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培养孩子的逆商的方法)

这两天我跟孩子看了一部正在上映的纪录片《掬水手中月》。还记得刚开始播放的时候,导演陈传兴自嘲地说,希望这部片子能撑过一周。

现在广州的排期也不多了,我们就想在它快要淡出之前,赶紧看一看。

这个纪录片对孩子来说,是有点深,但是让孩子去感受如何寻找生活的力量,那种“生活纵使有许多坎坷和欺凌,但仍然傲梅寒冬立于世”的力量,它所带来的震撼力是足够的。

纪录片的主人公叶嘉莹,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虽然颠沛流离、历经坎坷,但也因与诗词相知、相遇、相伴,把生活过成了诗的模样。

而诗的模样是怎样的呢?

是充满浪漫主义的一种情怀?

是隔绝世俗生活的知识分子的清高?

还是汲取古典文化精粹的人格凝练?

或许都有,但都不是全部。

叶先生的一生和诗词紧密相连,诗词赋予她的是一种抵御一切人生风雨的庇护,更是相互成全,而又不断超脱和超越的深沉力量。

透过纪录片,我感受到了那股子温和敦厚的诗词力量,就让我们和琳一起聊聊这位用诗词书写生命的古典文学大家吧。

叶嘉莹:温和敦厚的诗词力量

关于叶嘉莹先生,我们都知道什么呢?

她在专业领域有着熠熠发光的标签:

- 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研究、古典文学大家之一

- 诗人席慕蓉称她为”诗魂“

- 痖弦赞她为“穿裙子的士”

- 从事古诗词教学近七十余年

- 加拿大皇家学会史上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她的人生颠沛坎坷:

- 生于战争的年代,父亲于战乱失踪

- 17岁丧母,悲痛欲绝

- 新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

- 大女儿出生4个月,丈夫入狱,自己也受牵连

- 二女儿出生,丈夫离家出走

- 42岁,远走美国、加拿大教书

- 52岁,痛失爱女和女婿

- 人过半百,终回祖国,踏上故土讲台

她在94岁高龄之时,向南开大学裸捐3568万以支持古诗词的教学。这可是她卖掉北京、天津的两处房产,加上自己的多年版税和积蓄才积攒下来的。

看着《掬水手中月》,听着叶先生极富韵律的吟诵,我不再想去细数这些关于她的线索和标签,也不想重复她历经苦难仍然豁达乐观的励志鸡汤,甚至不想写时下流行的那种大女主人格。

我只想借由诗词,去重走她的人生,因为她说:“我的诗词都是我亲生的经历”。

陪伴

“ 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诗词带来的力量是从无缺失的精神陪伴。

这力量温和、有力,与人对话,与人共情。

与生活中一次次苦难的交锋,让她在诗词之外读出更广阔的世界。

叶先生曾说,“我可以用意志承受许多苦难而不肯倒下去,更不愿在不幸中接受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因此我多年来未曾向任何人透露过我不幸的遭遇,而外表上也一定要保持住我一贯的和愉平静的表现。”

我们现在不断强化的情绪管理的理念,恐怕就是叶先生身上一直以来的一种固执和坚持。

而化解掉情绪的良药正是那些词约义丰的诗词。

在美国教书的清贫时光里,叶嘉莹常常在诗歌中和王国维对话,时常独吟他的《水龙吟》来寻求内心的平静。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她说,“我以为自己如同所咏的杨花一样,根本不曾开过,就已经凋零了。”

在叶先生人生的不同阶段,诗词的陪伴有时似玩伴,有时是知音,有时是恩师,有时亦如明灯。

若有若现,但从未缺席。

救赎

面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叶嘉莹甚至一度考虑过自杀。她写道: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诗词里,写满了她的困顿和悲苦。她说“把自己一部分精神感情完全杀死,这是使我仍能承受一切折磨而可以勉强活下去的惟一方法。”

而最终让她脱离苦海的是王安石的一首诗。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拟寒山拾得》

这首诗让她醍醐灌顶,让她意识到“人世间因缘、业缘、遇合都各有因果”,而后渐渐释怀。

虽然在多年以后叶嘉莹才发现,她其实记错了王安石原诗,应为“众生造众恶“。没想到这错记的一句诗让她如此受用。

在中年丧女的巨大悲痛里,她用十首《哭女诗》来纪念。

结褵犹未经三载,

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

阿娘空有泪千行。

十首诗之后,她竟然从至亲之丧参悟到人生至理,要在有限无常的余生中做出一些永恒的事业--也就是回国,在故土继续教古典诗词。

辗转半生,在终于见到故土的那班航班上,她写下了长达286句的《祖国行》,纪念这趟来之不易的旅程:

去国仍随九万风,

客身依旧似飘蓬,

所欣长夜艰辛后,

终睹东方旭影红。

我们总以为诗与远方是浪漫的精神追求,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是孩子课堂上留下来的背诵任务。

我们了解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和瑰丽词藻,了解这种文学形式所代表的独特庞大的汉语文化。

可是我们常常忘了,在这些以外,古诗词也许会成为我们面对苦难时候轻柔有力把我们紧紧托住的一种力量。

这力量在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却总在某个命运的拐角处和我们迎头相碰。

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在我们的文化里,也许诗词也承担了这样的功能。

在诗词里,同样有社会真实风貌的展现,而那些闪光之处,是战乱之后没有磨灭的点点生机,是妻离子散后仍能看到的自然大美,是历尽沧桑之后仍能说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淡然。

成全

“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一直欣赏的“弱德”,是一种历经苦难时候的不躲避、但也不硬刚,靠着稳定的内心,慢慢度过的品质。

在苦难过去的时候,心里的火苗也没有熄,还能一点点燃起来。置身在踏踏实实的生活里,还能切身感受到旷远而超越的美。

导演陈传兴说:“叶先生是以弱德之美,以风中芦苇,而不是一棵大树的态度去面对暴风雨,即使有再大的强风暴雨,风雨之后依然存在。”

我们看到九十多岁的叶先生,优雅谦和,说话温婉典雅。这是古诗词对她一生的浸染,更是在真实生活里打磨之后的沉淀。

她也用一生来回馈诗词,70多年的讲台生涯,无论她身在何处,都在吟诵古诗,传承诗词文化。她说:

桑蚕老去应无憾,

要见天孙织锦成。

古诗词成全了她的一生,而她也成全了古诗词。

“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

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实在是人生中一件值得悲哀的事。”

这是叶先生对诗词功用的描述。

马未都曾提到了一种人格的魅力:

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叶先生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在超越现实生活的层面之上,诗词成全了一个追随者真切、朴素的幸福。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回溯叶先生的一生,纵然有那么多的颠沛流离和人生苦痛,但始终眼里有光,心里有爱,是诗词的力量成为她精神世界稳定的“靠山”。

一个人的学识和教养,不只在文凭、社会地位,更在于眼光、见识和胸怀。在叶先生这里,诗词和人生已经成为水 *** 融的整体。

在心底给理想留个空间,去和古今对话,和大千世界相关联,是我能想到的最富有诗性的人生了。

更为可贵的是,在她贯穿一生的诗词研究和教学里,她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自己“小我”的喜怒哀乐和遭遇,而是始终有超越性的家国情怀和大爱,这是最令人钦佩的。

诗和远方看着不似人间烟火,而实际上先生做的事却朴实的不能再朴实:

- 上好每一节课,引导无数的青年人走近古诗词,再走进古诗词;

- 教大家一首首去吟诵诗词,去身体力行的感知,让年轻人不要遗忘用诗词表达自我;

- 倾尽全部积蓄和收入,只维持最简单素朴的生活,支持古诗词的教育事业,帮助诗词的力量代代传承和延续。

处处都彰显着大爱。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在叶嘉莹先生和诗歌相伴的一生里,我们看到她的忙碌、辛苦和波折,也相信她得到了人生真正的充实。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带孩子去看看这部剧哦!

因为我家孩子练琴的缘故,分享了很多和练琴有关的话题,关于之前挑选钢琴的结果,文章我也写出了,在下面哦~

以往文章:

《我真是太难了,老母亲要追上后浪得多努力 》

《琴童孩子的大事:钢琴考级,一篇文章帮你彻底扫盲 》

《为啥男孩子总爱打打打打打闹闹闹闹闹? 》

《走访了那么多钢琴工厂之后,最终我选择了这台黑科技 》

如果你还想了解关于早教启蒙的什么内容,或者有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都可以私信我呀

【END】

妈信赖的育儿号。

更多逆商是一笔财富-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培养孩子的逆商的方法)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