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烈焰见证岁月荣光
号手就位,导弹起竖,剑指蓝天。随之,导弹喷吐烈焰,如雷霆突起,直刺苍穹,精确命中目标……多少回,这一刻总是让人热血奔涌、壮怀激烈。因为它凝结着接续传承的精神力量,汇聚了代代官兵共同托起的青春华彩。
今天,让我们聚焦刚刚退休的4名火箭军一级军士长。纵使年华逝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书写的传奇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告别军营前的那一个个动人细节,一如他们无数次为之心潮澎湃的烈焰,此刻散发出的是岁月的荣光,浓缩的是老兵丰富的军旅人生意蕴。
——编 者
耀眼的旗帜
■段皖皖
【人物名片】付张建,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2次参加国庆阅兵。
天刚破晓,营区里寂静无声,淡青色的天空还镶着几颗稀疏的星星。此时,付张建睡意全无。他轻轻起了床,关上宿舍门,向营区走去。
“付班长,又起这么早啊!”岗哨听见动静,扭头看见了扶着栏杆走下来的身影。
付张建点点头,放慢了脚步。离别将至,他想多看看这个自己挥洒了多年青春和汗水的地方。
营楼前,一棵名叫“寄望树”的榕树枝繁叶茂、绿意浓浓,偶有清风吹过,沙沙作响。缓步绕过大树,一面“导弹发射先锋营”战旗正迎风飘扬。
付张建当兵的第14年,他所在营队被上级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那时,他也站在现在这个地方,仰头看着与战友共同奋斗了多年的营队,挂上了一面如此耀眼的旗帜。他感觉热血在沸腾,眼中盈满泪花。
一转眼,10多年又过去了。当初授称时栽下的“寄望树”,如今已成为军营里的一道风景。冬去春来,“寄望树”越长越高,先锋营也“越跑越快”,而他却要离开了……付张建环顾营区里的一草一木,轻声嘟囔着,感怀着。
付张建是“导弹发射先锋营”的第一批兵,也是旅队发射首枚导弹的操作号手。
那时,旅队刚组建不久,一无设施、二无教材、三无装备。为了学好专业,早日实现发射导弹“零”的突破,付张建和战友们日日夜夜忙碌着。不到3个月,他们就编写出150万字的专业教材和3套武器使用规程,并获得了导弹操作上岗证。
持证上岗,只待实战检验。那年,上级命令突然传来,将择机组织定型试验发射。这次发射意义非凡——既是定型弹,亦是旅队成立之初的首发弹。
发射那天,夜幕刚一降临,付张建便驾驶发射车快速占领发射阵地。
“×号,启动主电源!”“×号,起竖导弹!”……一声声口令在大漠深处响起。星空之下,战士们的身影犹如一棵棵扎根荒漠的大树。
待到发射零时,一声惊雷划破长空,墨绿色的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刺破苍穹。那一刻,凌晨的大漠发出万丈光芒,照得几百米开外的骆驼刺闪闪发光。
后经技术检测,该旅首次发射打出了该型导弹研制以来的最好成绩。
倏然间,付张建想起,发射第一枚导弹时首长的谆谆教诲:“第一套发射单元要发扬老母鸡下蛋、孵小鸡的精神!”
付张建知道,当初孵的小鸡已慢慢长大,而孵小鸡的精神正在代代相传。如同眼前这棵大树,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坚挺如斯,愈加茁壮。
伴着一声清脆的哨音,矗立在山坳里的“砺剑小楼”顿时活跃起来。注视着在 *** 哨中迅速集结的年轻战友,付张建原本起伏的心情平静下来。
阳光穿过“寄望树”繁盛的枝叶洒落下来,打在他的肩膀上。一级军士长的军衔与猎猎作响的战旗交相辉映,在阳光照射下皆披上璀璨之光。
珍贵的钻头
■魏玉麟 周晓星
【人物名片】王建亚,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2006年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
灯光昏暗、阴冷潮湿,走进大山的坑道里,一级军士长王建亚仿佛瞬间从白昼来到黑夜。听着掘进作业面台车传来的轰鸣声,闻着爆破后弥漫在空气里的硝烟味,他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不舍。
坑道里的天气总是一成不变,阳光永远无法照进来,没有风雨,更没有四季变化,王建亚最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会爱上这里。
按计划,为退役老兵举办的“向坑道告别”仪式将在下午3点开始。可是因为不放心破碎带施工,王建亚提前来到坑道。
“晓华,破碎带没问题吧?”其实,徒弟吴晓华早已是台车操作骨干,但王建亚依旧放心不下。
“放心吧师父,我一直盯着呢!”吴晓华自信答道。
王建亚点点头,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根小小的钻头:“这个归你了!”
为战友留下一个施工纪念品,是单位老兵向坑道告别时坚持多年的传统。这枚小小的却异常珍贵的钻头,王建亚悉心保存了30年。
“小王,钻头可以换了!”30年前的一个深夜,在怪石嶙峋的施工作业面,刺耳的钻孔声戛然而止。刚刚“出师”的新兵王建亚,拧下了这根有些烫手的钻头。
“以后你就可以独立操作了,这个钻头保存好,很有纪念意义。咱工程兵就要像钻头一样,不管前方有什么困难,只有一直掘进,才能一直前进!”班长喻集林的教导,王建亚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现代化工程装备极少,大部分都是人工作业。王建亚和班长手持风钻穿岩凿壁,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风钻钻头与岩石摩擦的声音,成为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风钻班的,停一停!过来看看新家伙!”营长的一声吆喝,让正在聚精会神打风钻的王建亚停了下来。他擦了擦脸上的泥水,睁大眼睛望向挺立在坑道里的凿岩台车。营长说,这个“大家伙”只需轻轻一拨手柄,便可以将钢臂精准钻入岩层,战斗力比几个风钻班加起来还强。
“谁想学?”营长的视线扫过人群,王建亚的心突突直跳。他扭头看了看班长,发现班长也正望着他,目光灼灼。
“像钻头一样前进!”王建亚不再犹豫,举起了因长时间操作风钻而有些颤巍巍的手。
带着班长的期许,王建亚离开深山,开始了系统学习。在了解了凿岩台车构造后,他才发现挑战还在后面。复杂的线路,五颜六色的指示灯,还有厚厚的英文说明书……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
王建亚索性在车间打起地铺,从背记理论到跟岗操作,他拼尽全力地学习,终于成为第一个通过考核、具备上岗资格的学员。回到工区后,他经历了成百上千次掘进爆破,练就了屡屡打出“光爆段”、攻克不良地质的硬功夫。
30年时间是这么的长,又是那么的短。突然间,王建亚觉得自己也像钻头一样,在大山深处奋力掘进。他见证了人力施工、机械施工,再到智能施工的飞速嬗变,虽然当年的钻头早已磨损,但像钻头一样前进的精神却仍然在延伸。
仪式马上开始了,王建亚走出坑道。眨了眨眼睛适应阳光,看了一眼身后的坑道,他大步向前走去……
荒原盛开狼毒花
■黄武星 李 瑞
【人物名片】王司恒,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2010年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在祖国大西北某地,生长着一簇簇狼毒花。它们盛开时呈粉白色花球,娇艳美丽。刚入伍时,王司恒曾望着植被稀疏的荒原,为这种花的盛放困惑过。直到他见到狼毒花的根——那是异常发达的块茎根系,他才明白其中缘由。
“它们把根深深扎入地下,顽强地释放着生命的力量。多么像军人啊!”王司恒感慨着,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边疆苦寒,挟沙带石的狂风好似一张砂纸,将这位老兵从头到脚打磨了一遍。王司恒脸庞黑瘦,嘴唇皲裂,眼窝深深地凹陷下去。30年过去了,军装与被罩已经洗褪了色,但是多年风沙的磨砺却让这位老兵的初心愈加坚定。
刚下连时,王司恒立下誓言,要像这荒原上的狼毒花一样扎下根,拼搏出精彩的军旅人生。从新兵成长为导弹测试专业骨干,再到“兵专家”,30年间,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发射场有王班长在,我们便更有底气。”在测试连,这是官兵给王司恒的最高评价。退役前最后一次参加实弹发射时,王司恒几乎片刻不离测试岗位。心疼老班长的上等兵魏旭龙劝解道:“忙了这么久,数据一直在规定区间内,差不多您该休息休息了。”
“差不多?差不多是差多少?”王司恒最听不得的就是“差不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导弹测试必须慎之又慎。碰了一鼻子灰的魏旭龙悻悻而去,偌大的测试间只剩下王司恒一人。寂静长夜,王司恒轻抚着墨绿色的弹体,温柔得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就在大家焦急等待之际,连长说,通报下来了——实弹发射打出该型导弹发射史上最佳精度。“你们做得很好,现在去休息吧!”一贯严肃的连长也不再吝啬对战士们的夸奖。
多么熟悉的肯定啊!王司恒想起来了,这句话自己在平台主任设计师董利彬那儿也听到过。那一年,他花了4个月撰写了一份某设备使用研究报告。报告中,他改进了该设备使用方法,理论上可使整个专业提前数小时完成某型号导弹检测,从而提升整体战斗力。
在董利彬的支持下,年轻的王司恒大着胆子去找营党委,又在营党委支持下去找旅党委。导弹测试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万无一失”的要求下,王司恒连续1个多月吃住都在测试间。到了攻关阶段,他带领班组成员24小时连轴干。
班组按新方法走完测试流程,得知所用时间比战标要求时间缩短不少,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笑容。心力交瘁的王司恒也收获了上级的褒奖:“你做得很好,这段时间辛苦了,快去休息吧!”
“这次真的要休息了。”王司恒心中百味杂陈。去年因为任务需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延期服役1年。如今,任务圆满完成,年轻战士已经成长起来,家人也日夜盼着他回家。可一想到要离开,他心里还是恋恋不舍。
荒原又刮起了风,身后突然传来震天的呼号声。王司恒回过头去,那是一张张朝气蓬勃、 *** 似火的面孔。他微笑着把视线投向了远处,一朵朵粉白色的花球在风中飞舞着……
难说再见
■辛培虎 张督都
【人物名片】杨著贤,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2018年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019年被评为“火箭军好班长标兵”。
群山环绕间,常年和青山岩石打交道的火箭军某旅官兵从山道里走出,又钻进山腹中,宛如一丛丛绿植,在青岩皮肤上蜿蜒前行。
山林深处,一座漆黑发亮的石碑坐落在导弹阵地入口,上面镌刻着当年挖山筑巢的功臣姓名。30年,石碑寸步未移,但在其上留名并仍在服役的兵却只剩杨著贤一人。
杨著贤与山石打了一辈子交道,是该旅发射营最老的兵。他身材高大,肤色黝黑,深深的抬头纹在方方正正的脸上堆起了沟壑。
上世纪90年代初,该旅刚由国防施工单位转轨为导弹旅时,杨著贤从一名工程兵就地转为光荣的导弹操作号手。近30年间,他一直坚守在同一座阵地、同一个号位,像那座栉风沐雨的石碑一样,默默守望着大山。
这片阵地,印刻着杨著贤成长的每一个足迹,也见证了他与导弹为伴的无数个日夜。临近退役,杨著贤向营长提出一个请求——他想最后一次参加全流程战斗发射演练。
岩层深处,一台台导弹控制设备上的信号灯正闪烁着光。操作台前,担任控制专业操作组长的杨著贤神情凝重地盯着荧屏。“主控台参数报错!”特情突现,在场官兵瞬时绷紧了神经。
要知道,这次演练大胆启用了超服役期的老弹体开展实装操作,出现的特情也分外刁钻。杨著贤并未慌张,凭着对导弹控制系统每一条神经脉络的熟悉,他从控制台状态到每个系统元件逐项分析,细细考量。数分钟后,特情顺利排除。
任务圆满成功,营长在总结大会上特意将杨著贤请上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作为导弹发射最核心专业的技术能手,杨著贤曾数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带领官兵突破了一个又一个训练瓶颈。
霎时间,礼堂里掌声雷动。在向台下敬礼时,杨著贤看见许多战友眼睛里泪光闪烁。
时光飞逝,告别导弹阵地的日子越来越近,杨著贤却更加忙碌了。不久,他把两沓厚厚的书本交到战友们手中。一本是他整理改进的近10万字的专业教材;另一本是手工制作的日历。
这部日历精致而厚实,翻开封皮,手工裁剪的纸张方方正正地装订在一块木板上。日历左边一页写着日期,右边空白页上,杨著贤用碳素笔写下了对大家的牵挂:“王恒母亲生日”“阳镕吉生日”“父亲节,每人给父亲打一个电话”……
翻着翻着,战士阳镕吉哭出了声。页面上不仅记录着战友们与其家人的生日,还清晰标注了每个人的入党时间、重要纪念日、成长目标期限。一道道笔迹,一句句叮咛,凝结着老兵对战友、对集体浓浓的爱意。
阵地边,一棵枫树参天入云。杨著贤轻轻抚着树皮,有些恍惚:“是当年哪位战友手植的?”他记不得了。可他会永远记得,这座阵地里藏着他最难忘的青春。
本文刊于5月31日 *** 报12版
来源: *** 报